戴斯决定去死,这是我的好朋友凯伦傍晚参加梳洗大会的时候告诉我的,她是一只有着斑斓羽毛的鹦鹉,戴斯是她邻居家的一盆绿萝。 “戴斯是因为嫉妒兰芙。”凯伦这样说。 “是吗,兰芙是谁?”我问。 “这你都不知道?”凯伦夸张地抖了几下翅膀,“整个霍金斯小镇都传遍了,史密斯家来了一个很好看的君子兰”。她又用喙梳理了几下羽毛,语气艳羡地说:“我要是和她一样有着朝霞一般均匀的艳丽颜色就好了。” 我瞅了瞅身上
正如树冠上 若隐若现的苍翠 掩过砖墙的红 在蝴蝶聚集的枝丫 春意屹然不动 缓慢而深沉 废旧的木头 短暂地停在窗外 趁着土地还未苏醒 厚重的雪 一边跳舞一边消失 不留痕迹 或是 使杏花之水漫延遍野 春笋探出头 仿佛在悄悄倾诉 如何拒绝星光 成一道碎影 一切都归于夜深 我怎能 以动荡不安的琴音 来附和你的驻足 立春 这美丽的夜雪或是歌
相聚,欢畅 这些相对罕有的词 在团年饭的餐桌上 变得具体 爷爷用古老的乡音 询问我的一年 我反复确认 略过自己的颓败 讲一些日子的光鲜 婆婆举起筷子 夹起一块鱼肉 连同年年有余的祈愿 放入我的碗 爆竹燃烧 驱尽山臊恶鬼 我趁着暂明的夜色 瞥见坐在对岸的父母 他们的头发渐白 一滴水在我的心跳间 悄悄滑下 此刻 面对新年 我站在离它最近的位置 作旧时的最后
把一场雪当作冬天的告白 或许 一场雪就能拉近春天的距离 就能覆盖所有的绿色 既然结束和开始之间有如此美妙的关系 那就放下疲惫和思念 等一场雪的到来 天地盛举就此拉开帷幕 铺排而来的雪 入心入肺 冷静之余 欣赏银色之花的绽放 晶莹剔透的飞扬 之后 我会把一场雪当作冬天的告白 繁杂和荒芜像一场梦 泯灭于雪野 之后的日子相对简单 一场雪一次铺垫 在鸟儿的啁啾里 慢
月映澄江 夜沉如水水映天, 明月当空空许年。 最是叫人销魂处, 头枕江风风入眠。 绿汁(镇)凤凰开 黛山远白云, 绯花映绿汁。 人间芳菲尽, 小城凤凰迟。 咏车厘子 形如相思状, 色有深浅红。 酸甜好滋味, 溢于唇齿中。 咏荷 接天绿叶衬芳颜, 映日荷花开其间。 虽出淤泥而不染, 清远幽香沁心田。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李知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多少夜深人静之时,不倦的我笔耕砚田、心无旁骛,声声键盘记录逐梦印迹;行行文字承载奋进历程。坚持、担当、奉献、热爱,聚为整体,缺一不可。一般者不可为,能为者不一般。 从依葫芦画瓢到驾轻就熟;从枯肠搜尽到下笔千言;从四平八稳到标新立异。无数次苦思冥想;无数次醍醐灌顶;无数次化茧成蝶,苦辣酸甜,唯身受者感同。深孚众望仅浮名,妙笔生花慰藉心。容颜渐变老,精神永矍铄。 欣
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既有《故都的秋》这样对国家爱得深沉的文字,也有《沉沦》这样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强烈呼唤着解放自然人性的作品。《沉沦》描绘了一个年轻人的苦痛、挣扎与沉沦,在作者较为抑郁的文字下,主人公年轻压抑、颓废孤独又隐忍自伤的形象跃然纸上。郁达夫高度关注自然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以一句“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展开论述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生活。中国从不缺描绘苦难的作家,郁达夫另辟蹊径,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艺术理论发展的契机。艺术家借鉴《周易》中的宇宙观、伦理观、变化观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和解读,揭示艺术理论发展的脉络。通过探讨易经中的思想和观念,以及其与艺术的关联,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艺术理论的演进过程,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一、宇宙观与艺术创作 《周易》中的宇宙观
徐小斌的《羽蛇》自出版以来便被大多数评论家界定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认为其举起了女性主义的大纛。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家族五代女人近百年的传奇故事,其间对女性的书写自是不容忽视。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看其是否有多种阐释的可能,作者更是曾在自序中坦言《羽蛇》是她最好的一部作品,故仅仅将其定义为女性文学就容易走向片面和狭隘的死胡同,其对人性中的颓废、阴暗的表现,挥之不去的神秘感以及对
作为具有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在最新推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为读者展现了多个女性小人物的不同人生。本文通过对女性精神困境的揭示,对女性贞洁观等男权文化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婚姻关系中夫妻两难处境的展现,对书中所塑造的黄娥、刘骄华、谢楚薇等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展现作者以当代女性作家特有的女性视角,对现代女性生存、女性命运的独特思索。 迟子建是出生于黑土地,成长在黑土地,书写黑土地的当代女性作
在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兼具历史题材思想性与戏剧艺术民族性双重特点,不断繁荣发展,成为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传递红色基因,以及赓续红色血脉的中国特色文艺形式。新时代民族歌剧都是在继承并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从主题选择、人物塑造、戏剧性张力等方面显露出新的叙事特征。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时代的风貌。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铅都”湖南常宁水口山的百年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菡萏、水芝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植物,“莲花”意象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并不罕见。莲花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诗经》。俞香顺认为“《诗经》中的荷花是女性意味原型,奠定了女子和荷花之间固定的类比、隐喻关系;《楚辞》中的荷花是文人意味原型,奠定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是文人品格、政治命运的象征物。女性意味与文人意味并现,异量之美,异质互补,这在中国文学花卉意
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特殊的基因,能够融入个人的思维方式中,影响他们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方式。迟子建在创作中几乎没有表现出文化焦虑,而是以从容大气的心态来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野民俗文化。她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出对地方文化的深厚理解。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她以知识分子的世俗情感和审美视角,洞察鄂温克族。她运用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以宏大、自然的笔触生动地叙述少数民族的故事,丰富了当代边地文
“窗”意象作为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中频繁出现,或是在唐诗、宋词中作为抒情的媒介,或是在明清小说中参与叙事过程。孟称舜在《古今词统序》中从文体代兴论的角度明确指出诗、词、曲三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他提出:“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词者诗之余而曲之祖也。”明清戏曲家多从诗、词、小说中汲取经验,将“窗”意象作为传情的工具引入传奇剧本的创作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情史中第一佳案”的传奇《
刘震云在现代化视野下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叙事,远离宏大政治话语展现民间众生相,凸显了他对平民生活的关注。这种民间叙述立场向读者生动地呈现了平民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中国式孤独问题引人深思,主要表现为沟通困难与知音难觅。这种孤独感源于中国人“中庸”的民族性格、自我认知的缺乏、老百姓精神支柱的缺失,以及情感关系的隔膜。探讨中国式孤独问题对研究现当代作品中的平民意识有很大帮助。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
陈钦、陈元(简称“二陈”)父子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也是岭南第一批自觉的儒家文化传播者。其著述早已佚失,所幸《后汉书》中尚存二陈的三篇文章,通过三篇遗文,同时参考其他史料,考见二陈的生平事迹和学缘关系,可探析其经学思想,了解其在汉代儒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岭南儒学发展的影响。 两汉之际,随着中原诸多官员、名士、经学家等南迁,儒家文化在南越地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苍梧郡郡治广信是中原进入岭南西
本文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命题之一“诗可以怨”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关于“诗可以怨”的基本内涵,并论述这一概念历史演变与流变的趋势,分析列举“诗可以怨”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过程以及与其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厘清这一重要命题的基本发展脉络与其内涵的发展变化,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诗可以怨”的内涵 “诗可以怨”被称为孔子文艺思想中最具人文价值的命题,他提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石门土家族民歌是石门县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式。这些歌曲以丰富的音乐元素、独特的唱腔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石门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石门土家族民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也可以领略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石门土家族民歌较为系统
民间音乐是由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己创作并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湖南作为湘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文章通过对湖湘民间音乐作品与由此改编的钢琴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湖湘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及艺术价值表现,并尝试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助力湖湘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传承创新提出见解。 一、湖湘音乐改编钢琴作品概述 改编是指将原有的材料进行修改并重新编写。中国钢琴改编曲就是指作
卡塔西斯,即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亚里士多德在其悲剧美学思想中赋予卡塔西斯崭新的意义。在后世的解释流变中,这一概念被赋予净化、宣泄、陶冶之意。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卡塔西斯的这三种解释有不同的重点:净化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宣泄注重强烈情感的释放;陶冶则强调情感趋于中庸。因此,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卡塔西斯不仅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美感,而且有调适审美主体心理,使其心理恢复健康的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保护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中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历史
高芝兰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无论是其自身所取得的重要艺术成就,还是在声乐教育事业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整个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深谙西方美声艺术之真谛,却又能将其作为中国声乐艺术表现之“手段”,恰当而又充分地运用到中国声乐作品的演绎当中。她在声乐教学中所渗透的美育理念,亦赋予了歌唱崇高的社会使命。本文对高芝兰先生的歌唱艺术成就和治学精神进行梳理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助于民族音乐走向国际舞台,在音乐文化的交流中促进文化融合、创新,拓宽人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基于此,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与特征,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知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能促进民族音乐的
傩戏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通过戏曲的形式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出来,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寄托。本文对抚州傩戏文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基于傩戏的艺术特征与国画表现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将傩戏元素融入国画创作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达到拓展国画题材、丰富国画内容、增强国画表现力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为赣鄱大地增添艺术气息和地域特色,保护
在文化视域下,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课题。本文以马鸣阳戏为例,深入探讨其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的策略。静态保护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传统音乐的资料,确保其原始风貌得以保存,避免遗失。而动态传承则侧重于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音乐、网络平台等,将传统音乐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文化视域下传统音乐保护的重
竹笛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笛的演奏技巧逐渐成熟,形成了完善的演奏体系。现代竹笛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受到了很多作曲家的青睐,他们创作出了很多独奏或是乐队协奏的作品。但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冲击和影响,竹笛乐器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承人断层问题严峻。新时期,推动竹笛演奏与地域音乐特点的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竹笛的表现方式,增强演奏感染力,对于传承和创新竹笛演奏技巧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
《沂蒙山》作为现代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夹杂着爱情、友情、民族感情等各类情感,全方位展示了沂蒙山区民众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大公无私精神,也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而代入其中,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可以说是一次灵魂洗涤之旅。本文主要对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人物形象及音乐展开分析,以期提升广大民众对该歌剧的了解与关注度。 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基本概述 《沂蒙山》
网络互动剧是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影视新形态,它满足了现代人对互动交流的需求。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最新的媒介技术改变了观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传统互动关系。目前,网络互动剧通过情感传播的方式,逐渐改变其生产和传播的模式。本文以网络互动剧为研究对象,从情感传播的视角出发,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互动剧的情感传播机制、观众参与情感传播的心理动因,以及这种传播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和具体的传
主体建构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中的叙事主线。主体在建构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缺失、觉醒、深化等环节。小说中的女主角阿尼莉亚在经历了一系列精神层面的暴力之后,陷入了主体危机,但她通过寻找父亲的旅程观照自身,直面阴影,最终完成了主体建构。阿尼莉亚主体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欧茨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女性主义的思考。《我带你去那儿》因为意识流写作手法弱化了时空概念。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中的三个意象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因深刻的社会观察、深入的心理刻画、多元复杂的宗教思想而举世闻名。《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4年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少年》中探讨了“偶合家庭”中少年的成长问题,体现了作家对儿童成长问题的关注。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观念的传入,俄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社会环境中出现了“偶合家庭”,《少年》就是在
头发在许多文化背景下承载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来日的父亲》中,作者索尔·贝娄巧妙地利用头发这一身体特征作为隐喻,细腻地展现了主角罗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转变。通过作者精心构建的关于头发的描写,结合头发本身在宗教、社会与文化层面的丰富象征含义,读者得以了解主角罗金自我认知之旅——从最初对自我角色的质疑,经历挑战与反叛,到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束缚的曲折心理轨迹。 一、头发是社会身份的外在表征 (
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技术的应用在更新换代,技术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常见的表现方式为文学层面的科幻小说和影视层面的科幻电影。科幻电影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所凸显的人文伦理层面的冲突和矛盾值得人们深思。本文以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7》为例,通过研究该电影中智体与人类之间的利益抗争,分析人与其创造出的技术性产物之间的伦理 冲突。 一、伦理及AI概述 狄更斯在描绘第一次技术革
《女神》出版于1921年,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激越的情感、急骤的旋律是《女神》诗歌的主要特色,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以及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鲛》是由日本现代著名诗人金子光晴于1937年8月出版的诗集,作品以意象化手法鲜明地呈现了发生在南洋的殖民暴力;揭示了殖民与反殖民力量的错综纠葛,经由殖民者对反
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从19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一时期,音乐家们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音乐的情感力量,对音乐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创造。浪漫主义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贝多芬、肖邦、瓦格纳、莫扎特为例,深入赏析和研究他们的代表作品,以揭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浪漫主义时期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作曲家多尼采蒂以其精湛的作曲技术和创作技巧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艺术歌曲和歌剧是其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立的声乐体裁,其音乐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歌曲本身的旋律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与整体展现方式上的突出特点。多尼采蒂强调二者的协调关系,善于运用鲜明的伴奏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
一、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派的主要成员。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度过的,祖父与父亲都为宫廷效力,并希望把他培养成为音乐神童,压抑的原生家庭和贫困的生活环境造成他敏感、孤僻的性格。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贝多芬被迫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到维也纳谋生,他精湛的演奏技术赢得了维也纳
彝族漆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彝族漆器见证了彝族先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本文将从彝族漆器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感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开发收藏价值四个方面展开探析,挖掘彝族漆器的传承价值。 一、彝族漆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中国的漆艺文化源远流长,受时代演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了有阶段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漆器,彝族漆器便是其中之一。彝族漆器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具
艺术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艺术美学逐步丰富和完善,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表达作为艺术美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美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古代,艺术美学主要关注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表现。当时的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形式来展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古希腊的雕塑家们
一、电磨笔产品现状分析 (一)概念 电磨笔是一种小型、手持式电动工具,通常用于金属、石材、木材等多材质的小型物件的精密磨削、雕刻、打磨、切割和抛光等工作,因具有高转速、灵活、能实现精密控制的特点,成为细致加工和修整的理想选择。电磨笔通常由电动机驱动,附有各种刀具和附件,可适用于不同的加工任务。这种工具使得用户可以在狭小的区域进行精准灵活加工。电磨笔通常设计为手持式,以便于控制和操作,在工业、手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民族声乐的传承中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内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在古代,我国声乐艺术以宫廷音乐和戏曲为主要形式而存在,不仅包括各种宫廷歌谣、赋
荆楚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其中楚漆器纹饰独具地方韵味,成为特殊的视觉语言,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许多启发。本文将从楚漆器纹饰分析和楚漆器纹饰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楚漆器纹饰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 一、楚漆器纹饰概述 楚漆器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纹饰以其流动舒畅、富有韵律感的线条,以及多变的造型和色彩,为现代
“视觉日记”这一用来寄托摄影师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情感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甚至是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主观性的摄影角度、社会性的片段、私人性的日记、不加修饰的个人情感,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的照片里栩栩如生。将无助的自我、追寻的自我置于日常的现实之中,任由现实扭曲、改变,反观现实又留下了自我的印记。摄影师身在其中,感同身受,有所想,有所悟。“视觉日记”摄影作为感情和思想日记的形式,直面冲突,能够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它源自各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情感表达、信仰习俗的综合体现。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首先,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舞蹈技艺由于缺乏传承而逐渐消失。其次,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失去
荆楚绿松石雕刻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雕刻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荆楚绿松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期为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荆楚绿松石雕刻技艺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经验和技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工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绿松石资源的日益枯竭,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出生于德国,是20世纪中期闻名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青年时期的密斯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建筑学院教育,在经历了短期的学生生活后,便申请退学,到父亲的店里做学徒。密斯在父亲的雕刻店里首次接触到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这为他后来在建筑行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工作室就职期间参与设计了一些大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