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本刊编辑部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策 划 人:成阳 卜凡 美术设计:陈研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考古现场,碳化稻粒在显微镜下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八千年前的一粒粒种子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这些沉睡在土壤中的文明密码,正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民族与土地相守万年的传奇故事。 当我们翻开中华文明的扉页,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河姆渡遗址的骨耜仍带着先民手掌的温度,半坡遗址的粟粒沉淀着仰韶文化的
城里长大的孩子鲜少见田见土,农耕于我们便成了《诗经》里尚未褪色的墨迹,在泛黄的竹简上流淌了三千年。那些“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吟唱,像浸透雨水的古陶,沉甸甸地坠在文明的根系里,滋养着华夏血脉中永不干涸的诗意。 翻开《豳风·七月》,先民的骨笛声便混着犁铧破土的声音扑面而来。“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周人的蓑衣上还沾着冰碴,掌心却已攥紧春耕的晨光。我在《小雅·大田》的阡陌间行走,看见“播厥百谷,既
村庄还笼罩在薄雾中,我猛吸一口甘甜清爽的空气。 爷爷已经在田里了。他说,初冬的这个时候,最适合种土豆。 我好奇地在田边看。爷爷用铁锹揳入土地,刃口切开板结的土块,发出轻微的撕裂声,那是金属与大地撞击出的古老韵律。爷爷弯腰抓了一把褐土,土屑从指缝中簌簌漏下。爷爷布满沟壑的掌心贴合土地时,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盟誓。他的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线,掌纹里游走着半辈子的犁沟。 小时候的玩闹也在田头,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