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药学服务工作中的科学、规范应用提供指导性意见,推动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方法以“人工智能”“药学服务"等关键词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和相关政策性文献,结合我国人工智能辅助药学服务工作实践经验起草共识框架和初步推荐意见,以专家组 70% 及以上成员同意视为共识达成标准。结果与结论经过2轮改良德尔菲法调查与多轮讨论,围绕人工智能辅助开展药学服务的定义、内容、目标、多项应用场景(药学门诊、药物重整、用药教育、药物不良事件预测和监测、居家药学服务、药品供应)伦理与责任主体、面临的挑战与质量控制建议方面形成了23条推荐意见(同意率均大于 90% ,均为强推荐),供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使用,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药学服务实践提供指导。
摘要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理论构建降糖新药的多维价值评估框架,为医保知证决策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学借鉴。方法 首先,通过系统检索和获取多维度证据,为框架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基于获取的证据,采用内部专题小组讨论的方式,初步构建价值评估框架,确定框架的结构、核心准则以及情境化准则。最后,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确定框架的准则和子准则及其权重,明确子准则的纳入依据和参考评分的合理性并优化评估方法。结果 降糖新药多维价值评估框架由核心准则和情境化准则组成,分别用于新药价值的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价。核心准则由5个维度组成,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可负担性(6.31)、相对有效性(6.20)相对安全性(6.01)、经济性(5.89)和证据质量(5.46);子准则权重被归一化校正后,医保预算影响成为了具有最高标化权重的子准则,其次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和患者的可负担性。情境化准则包括2个维度,即创新性和公平性。结论 所建评估框架整合了证据、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和决策情境,有助于实现降糖新药价值的多维度和循证评估。
摘要 目的系统考察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的实施现状与实际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培训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 2016-2024 年参加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和带教药师的基本信息、对培训方案和培训效果满意度的评价以及改进建议,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共回收420份问卷,其中学员340份、带教药师80份。参加培训前仅有 30.29% 的学员承担或分管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在培训后这一比例上升至 73.24% 。大部分带教药师具备比较丰富的临床药学工作经验(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5 年者占 76.25% )和带教经验(参与 ?3 期带教工作者占 78.75% )。 65.59% 的学员和 55.00% 的带教药师认为混合式培训的学习效果最好;超过 80.00% 的学员和带教药师认为培训总时长、理论学习时长、基地实践时长合理;超过 95.00% 的学员和带教药师认为作业和考核方案合理。学员对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评价较高(相关性均分 >4.5 分),其对慢性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模块的难度评分显著高于处方审核与点评模块、居家药学服务模块( (P<0.05 )。学员和带教药师对各项目的培训效果满意度平均评分均在4分以上,整体满意度较高。教学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学员与带教药师共同关注的核心改进方向。结论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在提升社区药学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持续改进需聚焦于内容设计、资源建设和师资培养。
摘要 目的 基于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探讨小青龙汤对哮喘寒饮蕴肺证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 1mg/kg )、小青龙汤组( (2.72g/kg) ,每组10只。建立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从造模第2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 21d 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肺功能,测定大鼠
摘要 自的分析虎杖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中的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虎杖给药组( 10g/kg ,以生药量计),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注射氧嗪酸钾和尿酸钠复制AGA模型,同时灌胃相应药液或水,每天1次,连续 10d 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学形态;收集大鼠血清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分析虎杖的入血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经虎杖干预后,AG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减少,蜂窝状结构完整。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虎杖给药组大鼠血清中共检测出67个化学成分,包括25个原型成分和42个代谢产物,涉及的化合物类型有二苯乙烯类、葱醌类、茶酚类、黄酮类等,涉及的代谢反应有甲基化、乙酰化、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其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等化合物均能以原型入血并发生体内代谢。结论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等化合物可能是虎杖抗AGA的活性成分。
摘要 目的 优化桔梗炒制工艺,并比较桔梗炒制前后对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索炒桔梗“炮制增效”的特性。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炒制时间、炒制温度、翻动频率为因素,以外观性状评分、桔梗皂苷D含量和醇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优化桔梗炒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药,5mg/kg ,桔梗低、高剂量组 (0.6,1.2g/kg) ,炒桔梗低、高剂量组 (0.6,1.2g/kg) ,每组8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 10d? 。末次给药后,采用脂多糖气管滴注法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水平,计算肺干湿重比和胸腺指数,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炒桔梗的最佳工艺为:炒制温度 120°C ,炒制时间 12min ,翻动频率 19r/min;3 批工艺验证得出的综合评分均大于97分,RSD小于 3%(n=3) 。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干湿重比和IL-6、IL-1β、TNF- α?∝ 、MPO、MDA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 ,胸腺指数和SOD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1 ),肺组织明显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 (P<0.01 ),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且在相同给药剂量下,除肺干湿重比外,炒桔梗组小鼠上述指标较生品桔梗组改善程度更显著( .-<0.05 ),肺组织损伤进一步减轻。结论 优化的炒制工艺稳定、可行;相同给药剂量下炒桔梗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效果优于生品桔梗。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联合中药枳实改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多潘立酮, 2.7mg/kg )、枳实组 (9g/kg) 、嗜酸乳杆菌组( 5×107 cfu/kg)、枯草芽孢杆菌组( 5×107 cfu/kg)、嗜酸乳杆菌 + 积实组(嗜酸乳杆菌 5×107 cfu/kg+积实 9g/kg )、枯草芽孢杆菌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氯吡格雷(CLP)氯吡格雷羧酸(CLP-C)、氯吡格雷酰基 -β -D-葡糖醛酸(CLP-G)以及含巯基的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CAM)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ShisedoCAPCELLADME为色谱柱,水和乙睛(均含 0.1% 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 0.4mL/min ,柱温为 20∘C ,进样量为 2μL ;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
摘要 目的基于分化簇4(CD4)/淋巴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LCK)/70kDa链相关蛋白激酶(ZAP70)/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研究黑沙蒿有效物质群(简称HSH)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HSH低、中、高剂量组 (2.7,10.8,21.6mg/kg) 以及阳性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 6.3mg/kg ,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RA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 28d 检测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21、IL-17A、IL-2、γ干扰素(IFN-γ)和IL-6]水平,大鼠全血及脾脏中Th1、Th17、Treg细胞水平,大鼠踝关节滑膜中LCK、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Fyn、ZAP70、CD45、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亚型( ?RORγt) 、叉头框蛋白3(Foxp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21、IL-17A、IL-2、IFN- ?γ 、IL-6水平,全血和脾脏中Th1、Th17细胞水平以及Th17/Treg值,踝关节滑膜中LCK、Fyn、ZAP70、CD45、RORγ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升高( P<0.05 );脾脏中Treg细胞水平、踝关节滑膜中Foxp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HSH各剂量组上述大部分指标水平显著逆转 1<0.05 ),踝关节组织病变程度明显改善、炎症减轻。结论HSH可通过调节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CD4/LCK/ZAP70/IL-17途径的级联反应,调节Th17/Treg平衡,从而抑制RA大鼠的炎症反应,减轻滑膜组织损伤。
摘要 目的探讨芍药苷抗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灌胃 5% 阿拉伯胶溶液)奥氮平组(模型组,灌胃 5mg/kg 奥氮平混悬液)、芍药苷组(灌胃 5mg/kg 奥氮平混悬液,2h后再灌胃 50mg/kg 芍药苷溶液),每组8只。每天1次,连续造模/给药至奥氮平组血浆泌乳素(PRL)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2倍。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浆PRL水平,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包括 ∝ 多样性(Simpson、Chaol、Shannon指数)β多样性和物种组成(门/属水平)分析、微生物组学LEfSe分析];进行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包括多元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差异菌群与粪便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结果与奥氮平组比较,芍药苷组大鼠血浆PRL水平显著降低 (P<0.05) 。16S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芍药苷可显著改善HPRL大鼠肠道菌群的 ∝ 多样性和β多样 P<0.05 ),使其趋向于空白对照组。在门水平上,芍药苷可显著降低HPRL大鼠厚壁菌门、脱硫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 P<0.05 );在属水平上,芍药苷可显著逆转HPRL大鼠脱硫弧菌属、异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NK3B31组等相对丰度的变化( (P<0.05 )。LEfSe分析结果显示,芍药苷可显著富集放线菌门、葡萄球菌目、棒状杆菌目等菌群 (P<0.05 )。共筛选出51个差异代谢物,代谢产物显著聚集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前列腺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代谢通路。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差异菌属如脱硫弧菌属、气球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与四氢皮质醇、肾上腺甾酮等类固醇激素代谢物含量显著相关 ?<0.05 )。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调节HPRL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包括显著降低脱硫弧菌属、异杆菌属、气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上调瘤胃球菌科UBA1819组、鼠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调控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来降低PRL水平,从而发挥抗HPRL的作用。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AST)对颅内动脉瘤(IA)大鼠动脉血管内皮组织损伤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 κB(NF-κB )/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灌胃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IA组(灌胃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AST低剂量组(AST-L组,灌胃 40mg/kgAST )AST高剂量组(AST-H组,灌胃 80mg/kgAST) 和AST-H+HY-N2485组(灌胃 80mg/kg 的AST并腹腔注射 25mg/kg 的NF- ?κB/ NLRP3信号通路激活剂HY-N2485)。每天给药1次,连续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18(IL-18)、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肽(ET)水平,观察IA形态,检测血管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NF- κB. /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A组大鼠颅底动脉环有明显突起,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伤;血清中炎症因子和VEGF、ET水平,血管组织中vWF、VCAM-1、NLRP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NF- ?κB 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动脉瘤、内部弹性层破裂均显著增大 ΔP<0.05 ),e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 );与IA组比较,AST-L组、AST-H组大鼠IA形态及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 (P<0.05 ),且AST-H组较AST-L组改善得更明显 (P<0.05 ;HY-N2485可显著减轻AST对IA大鼠血管内皮组织损伤的改善作用( (P<0.05 。结论AST可能通过抑制NF- ?κB, NLRP3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和血管内皮组织损伤,从而抑制IA形成。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蟾宝痔疮栓(CBZCS)对痔疮大鼠的改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浸吸巴豆油致肛门肿胀建立大鼠痔疮模型。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NC组, 0.32g/kg 凡士林),模型组(Model组, 0.32g/kg 凡士林),CBZC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记为CBZCS-L、CBZCS-M、CBZCS-H组,给药剂量分别为 0.16,0.32,0.64g/kg) ,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组(Positive组,0.32g/kg, ),每组9只;分别于造模后6、12、24、48、72h进行肛门给药。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肛门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水平。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获得CBZCS治疗痔疮的靶点蛋白,联合差异代谢物和靶点蛋白进行交互和富集分析以筛选核心代谢通路,并对核心蛋白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肛门组织出现明显病变,血清中IL-6、TNF- σ?α∝ 水平显著升高 (P<0.05) ;与Model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肛门组织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缓解,CBZCS-H组、CBZCS-M组、Positive组大鼠血清中IL-6水平和CBZCS-H组大鼠血清中TNF- ∝ 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从大鼠的肛门组织中共筛选出34个差异代谢物,经CBZCS给药后共有22个出现回调。回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花生四烯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确定了138个CBZCS抗痔疮的交集基因。差异代谢物和靶点蛋白主要富集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该通路的调控可能与环氧合酶2(COX-2)、Myc原癌基因蛋白(c-MYC)、细胞色素P4501Bl(CYPI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蛋白表达有关。实验验证结果显示,Model组大鼠肛门组织中关键蛋白(COX-2、c-MYC、CYPIB1、IL-1β、IL-6)的表达水平均较NC组显著升高( P< 0.05),CBZCS-H组和Positive组大鼠肛门组织中上述蛋白水平均较Model组显著降低( P<0.05 0。结论CBZCS抗痔疮机制可能是抑制COX-2、c-MYC、CYPIB1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花生四烯酸代
摘要 目的从中国卫生体系的角度,评估不同序贯治疗方案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经济性。方法从ToGA、WJOG4007和RAINBOW-Asia试验中获取生存数据,采用网状Meta分析进行调整。构建四状态Markov模型评估6种治疗序列的经济性,模拟时限为终身,循环周期为4周(28d),模型的主要输出参数包括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敏感性分析检验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并对曲妥珠单抗进行降价情境分析。结果相比化疗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紫杉醇或伊立替康或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的ICER分别为349845.25、772410.64、2510470.39元/QALY,均超过3倍我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的意愿支付(WTP)阈值(268074元/QALY),显示化疗序贯紫杉醇方案为最优治疗方案。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情境分析结果表明,当曲妥珠单抗降价幅度大于 20% 时,在本研究的WTP阈值下,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紫杉醇方案开始具有经济性。结论在以3倍我国2023年人均GDP作为WTP阈值时,化疗序贯紫杉醇是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最优方案,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紫杉醇为次优方案。随着医保政策优化力度的增大,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紫杉醇有望成为最具经济性的治疗方案。
摘要 目的评估艾司奥美拉唑集采仿制药与原研药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一2024年3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ANVUGIB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根据用药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进口原研药组(原研组,221例)和集采仿制药组(仿制组,75例),按3: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结果PSM后,共纳入患者241例,其中原研组170例、仿制组71例;两组患者的进一步出血率、二次内镜治疗率、输血率、住院时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率、30d内因出血再次就诊率及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患者所在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艾司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当。PSM后,仿制组患者的中位总药费、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费用均显著低于原研组,中位护理费、床位费均显著高于原研组( P<0.05 ),而两组患者的中位总住院费、总治疗费、检验费、检查费、材料费及诊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集采仿制艾司奥美拉唑用于ANVUGIB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且经济性更优。
摘要 目的探索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MS4A1基因多态性对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R-CHOP方案的新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60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最短随访时间约5年。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采用Haploview4.2软件挑选MS4A1基因位点:rs1051461、 ,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患者的基因型。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各因素(人口统计学、临床指标与基因型)与第1个疗程利妥昔单抗稳态谷浓度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以评估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以MS4A1基因型和肿瘤分期为自变量,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携带MS4A1rs10501385CC基因型患者的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为 15.20μg/mL ,显著低于AA+AC型患者的 21.95μg/mL(P<0.05) 。以患者肿瘤分期和MS4A1rs10501385基因多态性建立的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解释 7.3% 的个体差异。与携带MS4A1rs1051461CC基因型患者比较, CT+TT 基因型患者的PFS和OS均显著延长L (P<0.05 。Cox回归模型显示, ? CC基因型 (HR=4.406,95%CI 为 1.743~11.137,P<0.05) 和肿瘤分期Ⅲ或V期(H IR=3.233 , 95%CI 为 1.413~7.399,P<0.05) 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肿瘤分期和MS4AIrs10501385位点多态性是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肿瘤分期和MS4A1rs1051461位点多态性能显著影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PFS。
摘要 目的 探讨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内外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4年12月31日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回顾性病例分析文献,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药物种类,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率、发生时间、出血率、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共纳入回顾性病例分析文献40篇,涉及患者17313例。患者年龄为 0.83~78.40 岁,男性占比 16.90%~81.00% ;涉及药品5类、13种,包括替加环素、蛇毒血凝酶、托珠单抗及阿替普酶等。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为 0~100% ,发生时间在用药后2h至9个月,停药后多数患者的FIB水平会恢复;出血率为 0~91.30% ,包括鼻出血、气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等;危险因素包括高药物剂量、长疗程、腹腔感染、高龄、低基线FIB水平等;保护因素仅在替加环素研究中提及,包括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及高基线FIB水平。结论 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常发生于替加环素、蛇毒血凝酶、托珠单抗等药物使用中,其临床特征因药而异,危险因素包括高药物剂量、长疗程、低基线FIB水平及高龄等。对于高风险药品,建议个体化给药并监测患者FIB水平。
摘要 目的分析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患者死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安全用药建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数据库,收集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患者死亡的病例报道,统计并分析其致患者死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共检索到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患者死亡43例,男性21例( 48.84% )女性22例 (51.16% );死亡患者的年龄以 51~85 岁(32例,占 74.42% )为主,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 30.23% 和消化系统疾病( 30.23% )居多;仅2例患者有明确的过敏史( 4.65% );致死药物中,碘海醇( 37.21% 和碘普罗胺 25.58% )占比最高,主要致死原因为过敏性休克( 51.16% )、心脏骤停( 11.63% 及肺水肿 (11.63% ); 48.84% 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在 30min 内,62.79% 的患者在发生ADR当天死亡;主要累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血压偏低或测不到、呕吐等。结论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死药物以碘海醇和碘普罗胺为主,其不良反应发生速度快。临床需重点监测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30min 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呼吸困难、血压异常等症状,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摘要 目的评估骨科大手术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综合价值。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评估证据,引入证据与价值对决策的影响(EVIDEM)框架整合评价流程,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法构建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权重,对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骨科大手术后NOACs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出骨科大手术后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各级指标的最终临床综合评价权重得分,分别为利伐沙班0.3997分、阿哌沙班0.244分、达比加群0.3559分,即利伐沙班的临床综合价值最高。其中在单一维度中,利伐沙班在药学特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评价方面的权重得分最高;在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面,阿哌沙班的权重得分最高。结论在NOACs中,利伐沙班更适用于骨科大手术后的常规抗凝管理,尤其在药学特性、经济性和其他属性方面具有临床实践优势。
摘要 目的探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对门急诊合理用药水平及超说明书用药管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上线后在2023年1—5月(静默审查阶段,对照组)、2023年6—10月(系统自动审核阶段,干预组1)、2023年11月—2024年3月(系统自动审核 + 药师向医师集中反馈不合理处方阶段,干预组2)3个阶段的门急诊处方数据,对系统警示率、处方不合理率、已备案超说明书用药率和假阳性不合理处方率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不合理处方的构成情况,并对医师提交的新增备案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循证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弹窗提示后,干预组1的系统警示率及处方不合理率均显著降低 (P<0.05) ;经系统提示和药师反馈后,干预组2的系统警示率及处方不合理率进一步降低( ),但与干预组1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合理用药类型以给药途径不合理为主,干预组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给药途径不合理率均显著降低 (P<0.05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1和干预组2的已备案超说明书用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前置审核软件的实时提示以及药师的定期汇总反馈提高了医师对超说明书用药备案的意识。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医师共提交超说明书用药备案13项,均被不同级别证据支持,其中3项被美国FDA说明书批准,4项被Micromedex数据库收录,其余6项均被系统评价或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证据支持。结论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可显著提高门急诊合理用药水平,助力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
摘要 目的对国内外发布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ITP)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及今后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的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补充检索医脉通、中华医学会、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等网站;检索时间限定自建库至2024年9月2日。由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第2版)(AGREEⅡI)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独立对纳入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诊疗指南/专家共识11篇。AGREEⅡ工具6个领域的平均得分依次为“范围和目的”[ (66.67±17.98)%] 、“参与人员” ?[58.33%(13.89%,73.61%)], “严谨性”[ (41.81± 23.85)%] 、“清晰性”[ (69.57±19.35)%] 、“应用性” (35.98±17.83)%] 、“独立性” 27.08%(0,75.00%) ];11篇文献中9篇推荐等级为B级,2篇推荐等级为C级,无A级文献。RIGHT工具7个领域的平均报告率分别为“基本信息"[ (72.35±12.95)%] “背景”[ (54.55±15.40)%] 、“证据”[ (36.36±24.81)%] “推荐意见”[ (53.25±19.20)%] 、“评审和质量保证” [0(0,25.00%).- 、“资金与利益冲突声明及管理” 12.50%(0,25.00%) ]及“其他” [8.33%(0,50.00%)] 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在AGREEI和RIGHT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ΔP>0.05 )。结论纳入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整体质量不高,推荐等级为B级或C级,建议临床决策优先参考其中相对高质量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现有的儿童ITP中医药诊疗指南的证据质量有待提高,且尚无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建议按照AGREEⅡ和RIGHT各领域要求修改或撰写相关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摘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经标准化方案治疗后,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治愈,但仍有约1/3的患者发展成复发/难治性DLBCL( r/r DLBCL)。针对分子靶点异常的免疫疗法是r/rDLBCL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综述结果显示,随着DLBCL病理机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深入,抗体类药物发展迅速,由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坦昔妥单抗)更迭至双特异性抗体(如奥尼妥单抗、格菲妥单抗、艾可瑞妥单抗)及抗体-药物偶联物(如泰朗妥昔单抗、维泊妥珠单抗),这些抗体药物结构上的创新增强了其免疫杀伤力和靶向细胞毒性,为r/r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摘要 前列腺癌进入转移性去势抵抗阶段后,临床治疗面临重要挑战。微管蛋白抑制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已成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中,紫杉烷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如多西他赛和卡巴他赛)因明确的生存获益被列为标准治疗方案,而其他类微管蛋白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因毒性较大应用受限。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于多西他赛的三联疗法、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策略来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逆转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增强疗效。尽管微管蛋白抑制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出现的耐药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应用,为此研究者们探索了新的解决办法,包括开发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抑制剂、联合使用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与微管蛋白抑制剂、基于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开发降解剂等。未来研究需致力于新靶点开发、药物剂型改良和个体化联合方案制定,以突破当前治疗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