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开展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0期临床研究(以下简称"0期临床研究")、推进药物创新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的药学、临床及医学伦理学专家,通过调研相关现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专家共识,对医疗机构开展0期临床研究的工作条件和流程等内容进行系统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共识。结果与结论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在放射性药物管理及其0期临床研究过程中均存在药学服务方面的不足。本共识结合《关于设立核药师岗位的专家共识》,在2020年版《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0期临床研究申请工作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和明确了核药师在0期临床研究过程中的工作职责,为我国医疗机构核药师高质量参与0期临床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并基于目前相关制度的局限,提出鼓励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区域联合体、建设专业化基地或产业园区等策略建议,对于支持和加强医疗机构开展0期临床研究、推进放射性药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为完善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疗法的监管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系统梳理日本和韩国对再生医学产品、疗法的“双轨制"监管框架,总结二者的有益经验并探索形成对我国监管工作的优化建议。结果与结论日本和韩国针对“再生医学产品的注册临床试验"和“再生医学疗法的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均建立了清晰的管理流程,并遵循"风险分级”和“全过程管理”的共性思路。据此,建议我国完善顶层立法,明确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疗法的监管范畴;厘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把握监管尺度,坚持规范和激励并重,加速再生医学产品的临床转化。
摘要目的提升抗凝专业临床药师的培训质量,解决单一培训基地的资源局限并促进培训质量的同质化。方法 构建北京地区多基地联合培养的抗凝专业临床药师培训体系。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成绩对比、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收集数据,比较联合培养模式(试验组, n=16 和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 n=17 )的差异。结果构建的联合培养体系包括统一联合培养教学计划、打造联合培养教学团队、设置联合理论教学课程、开展联合病例讨论和文献汇报,以及加强联合培养过程考核。与对照组[理论考核(76.44±3.66) 分、案例考核 (84.31±3.27) 分]相比,试验组学员在理论考核[ (79.85±4.64 分]和案例考核[ (88.70±5.51 分]中的成绩均更高 (P<0.05) )。通过问卷调研和质性访谈发现,试验组学员在理论学习、沟通能力、教学互动等方面对联合培养模式满意度高。结论 基于多基地联合培养的抗凝专业临床药师培训体系能整合优势资源,显著提升抗凝专业临床药师的培训效果,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构建地佐辛注射液的药物利用评价标准,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循证方法学为基础,查阅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筛选证据后,初步建立地佐辛注射液的评价标准框架。采用德尔菲法,选择28位来自天津、北京、山东等8个省份的二级及以上级别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进行2轮问卷调查,根据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及协调程度等确定最终指标。结果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 100% 和 92.86% ;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0.81,专家协调程度分别为 0.29L,0.31(P<0.001) 。最终形成包含用药指征、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三大维度,涵盖11个一级指标(如适应证、用法用量等)和33个二级指标(如分娩镇痛、中大手术后重度疼痛镇痛应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等)的地佐辛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体系,各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值为 4.08~5.00 分,总体评分均值为4.61分,变异系数为 0~0.19 。结论基于循证方法学和德尔菲法建立的地佐辛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后续临床用药合理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基于12种成分定量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不同批次三子散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15批(编号 S1~S15 三子散中12种成分(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阿魏酸、柯里拉京、京尼平-1-O-β-D-龙胆双糖苷、川棟素、栀子苷、咖啡酸、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鞣花酸、芦丁、槲皮素)的含量,然后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并筛选三子散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成分的权重值,并利用TOPSIS法对15批三子散的质量进行优劣排序。结果12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 13.494~24.292,2069.608~3188.100,1.410~3.616,1065.030~2630.584,1404.704~1838.078,101.640~ 354.268、9 193.720~ 14777.854,1.240~5.060,1480.028~5541.990,4261.422~5607.438,107.560~195.512,2.226~4.192μgμ?( CA、PCA、OPLS-DA结果显示,15批三子散可聚为2类,S3、S7、S10、S15聚为一类,其余批次聚为一类;栀子苷、槲皮素、咖啡酸和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 >1 且 P<0.05 ,是各批次三子散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的信息熵最小、权重最大;S3、S7、S10、S15样品的相对贴近程度在 0.789~0.973 之间,而其余样品的相对贴近程度在 0.054~0.172 之间。结论所建立的HPLC-MS/MS法可准确测定三子散中12种成分的含量;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栀子苷、槲皮素及咖啡酸是其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S3、S7、S10、S15样品的整体质量优于其他批次样品,栀子饮片的质量是保证该制剂质量一致性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调控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改善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构建STC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1.5g/mL )、乳果糖组( 208.4mg/mL ,阳性对照)、联合抑制组(芍药甘草汤 1.5g/mL+ 盐酸阿米洛利 20μg/kg) ,每组12只,另取12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干预 14d 。干预完成后检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内脏敏感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ASIC3的表达,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ASIC3、ERK1、ERK2 mRNA的表达和ASIC3、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观察大鼠结肠肠神经调节系统(ENS)-Cajal间质细胞(ICC)-平滑肌细胞(SMC)网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显著升高,内脏痛阈值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ASIC3阳性面积占比显著升高,结肠组织中ERK1、ERK2、ASIC3 mRNA相对表达量和p-ERK1/2、ASIC3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p-ERK1/2与ERK1/2比值均显著升高( ?<0.05 或 P<0.01 );ICC、SMC形态结构明显修复,缝隙连接更加紧密。与芍药甘草汤组比较,联合抑制组大鼠肠道动力的改善效果减弱,部分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 P<0.01 ;ICC、SMC形态结构的修复作用明显减弱。结论芍药甘草汤可有效改善STC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并促进肠道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SIC3/ERK信号通路介导ENS-ICC-SMC网络从而改善肠道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
摘要目的探究益肺宣肺降浊方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组)、益肺宣肺降浊方低剂量组、益肺宣肺降浊方高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组(阳性对照),每组9只。干预30d后,通过Mom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动力相关蛋白1(Drp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及三磷酸腺苷合成酶5A(ATP5A)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磷酸化MLKL(p-MLKL)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SP90、MFN1、MFN2、ATP5A的mRNA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O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海马组织呈现典型神经元损伤特征,p-MLKL阳性表达量及血清中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中IL-4水平显著降低,海马组织中HSP90蛋白及mRNA、p-MLKL/MLKL及p-Drpl(Ser616)/Dr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MFN1、MFN2、ATP5A蛋白及mRNA和p-Drp1(Ser637)/Drpl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 ?P<0.05 )。经益肺宣肺降浊方干预后,各给药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逆转( (P<0.05 )。结论益肺宣肺降浊方可能通过调控HSP90/MLKL/Drpl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分裂,进而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起到减轻VaD大鼠的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炎症反应的作用。
摘要目的 建立心通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其中7种成分含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PLC法,建立10批(编号 S1~S10) 心通颗粒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采用QAMS法测定10批心通颗粒中葛根素、大豆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柚皮苷、淫羊藿苷、丹参酮ⅡIA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结果10批心通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记了18个共有峰,指认了7个峰,分别是葛根素(峰4)、大豆苷(峰7)、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峰9)、二苯乙烯苷(峰10)、柚皮苷(峰12)、淫羊藿苷(峰17)、丹参酮ⅡA(峰18);相似度均大于0.990;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均显示 S4~S5 样品聚为一类, S8~S10 样品聚为一类, S1~S3,S6~S7 样品聚为一类。以柚皮苷为内标物,采用QAMS法测得葛根素、大豆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淫羊藿苷、丹参酮ⅡIA的含量分别为7 ≈8681~10.1812,1.7092~2.3741,0.2852~0.3263,1.0241~1.5239,…9.0,1402~0.2904,0.0771~0.2194mg/s, 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QAMS法便捷、稳定、准确,可为心通颗粒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丹皮酚调控核因子 κB(NF-κB )/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 0信号通路介导的有氧糖酵解从而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T24细胞分为对照组、顺铂组(阳性对照, 3.001μg/mL )和丹皮酚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μg/mL ),给药干预 24h 后,检测丹皮酚对T2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细胞划痕愈合率表示),检测丹皮酚对T24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红绿荧光强度比值表示),检测T24细胞中腺苷三磷酸(ATP)浓度和乳酸含量,检测细胞中 NF-κB/HIF-1α 信号通路、迁移相关蛋白以及有氧糖酵解关键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皮酚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显著降低( P<0.01 0;丹皮酚各剂量组细胞中 NF- 信号通路、下调有氧糖酵解关键酶活性有关。
摘要目的 建立健脾和胃方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和其中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为健脾和胃方的质量控制及后续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15批健脾和胃方标准汤剂为样品,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色谱峰的指认和归属分析。以15批样品的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采用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15批样品中腺嘌呤、5-羟甲基糠醛、延胡索乙素、柚皮苷、脱氢紫堇碱、新橙皮苷、甘草酸的含量。结果15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中共标定出19个共有峰,各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 0.95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显示,15批样品共聚为3类,筛选出的差异性成分有3个[峰7(5-羟甲基糠醛)峰17(新橙皮苷)和峰15(柚皮苷)]。7种成分在各自进样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 R2≥0.9994 );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 2%(n=6)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95%~103.81% ,RSD为 0.61%~2.75%(n=6) ;含量分别为0,031~0.106,0.267~0.824,0.089~0.144,1.344~2.091~0.089~0.178,1.328~2.028,0.040~0.150mg×0.099, 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可用于健脾和胃方的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对小鼠过敏性肺炎(HP)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泼尼松组(阳性对照, 20mg/kg 和枸地氯雷他定低、中、高剂量组 (0.5,1,2mg/kg) ,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通过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和吸入卵清蛋白喷雾构建HP模型。从造模第22天开始,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1d。末次给药后,评估各组小鼠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水平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3、IL-17A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Masson染色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中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 、3型胶原蛋白(Col-II)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功能显著降低 (P<0.01 ),气道阻力和血清中IL-1β、IL-4、IL-6水平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3、IL-17A水平均显著升高L P<0.01 );肺组织出现肺泡塌陷、萎缩及结构紊乱,并生成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阳性染色百分比显著升高( P<0.01 ;肺组织中TGF- ?β1?Col -I和F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 。给予枸地氯雷他定干预后,枸地氯雷他定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上指标水平大部分显著逆转( ΔP<0.05 或 P<0.01 )。结论枸地氯雷他定可改善HP小鼠的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抑制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胶原纤维的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调节免疫和抗纤维化相关。
摘要目的 制备负载盐酸万古霉素(VH)的聚多巴胺(PDA)纳米粒(即VH@PDA纳米粒),并研究其联合光热的抗菌作用。方法以PDA为载体负载VH,制备VH@PDA纳米粒(同法制备PDA纳米粒)。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对VH@PDA纳米粒进行表征,并测定该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近红外激光照射考察该纳米粒的光热性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平板法、活/死细菌染色法、结晶紫染色法考察该纳米粒联合光热的体外抗菌作用。以L929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质量浓度 (0,3.125,6.25,12.5,25,50,100μg/mL)VH@PDA 纳米粒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考察生物相容性。结果VH@PDA纳米粒成功负载VH,其粒径(约为 300nm 均一、孔径明显,呈球形结构;载药量为 11.34% ,包封率为32.00% ;光热转化效率为 23.55% ,且具有稳定的光热性能。联合光热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当不以近红外激光照射处理时,VH、PDA纳米粒、VH@PDA纳米粒的抗菌效果不明显,而以近红外激光照射处理时, VH(OPDA 纳米粒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效果。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 ΔVH@PDA 纳米粒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均高于 80%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VH@PDA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稳定的光热性能,联合光热的抗菌作用明显,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摘要目的 评估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对比单用AI一线治疗激素受体阳性( H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一)转移性乳腺癌的经济性,为临床用药方案的选择及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MECCA试验构建分区生存模型,以4周为循环周期,模拟至患者终身;以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作为模型产出指标。利用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并通过情境分析考察了10年、20年、终身研究时限下两种方案的经济性。结果 在以1倍我国202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意愿支付阈值(95749元/QALY)的前提下,使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AI方案的患者在获得增量效用(0.66QALYs)的同时也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ICER为27684.85元/QALY。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ICER值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成本贴现率、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AI组药品成本、无进展生存状态效用值、随访成本和后续稳定期治疗成本。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阈值 ?49250 元/QALY时,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AI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 。情境分析结果表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AI方案在10年、20年、终身研究时限下均较单用AI方案更具有经济性。结论在以1倍我国2024年人均GDP为意愿支付阈值的前提下,与单用AI方案相比,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AI方案一线治疗HR+/HER2一转移性乳腺癌更具有经济性。
摘要目的探讨黄葵胶囊联合环磷酰胺及泼尼松治疗肾功能不全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2月—2024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117例肾功能不全IgA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泼尼松组( n=38 )、环磷酰胺组( )和黄葵组( n=40 )。3组患者在标准化基础治疗上,分别予以泼尼松、泼尼松+环磷酰胺、泼尼松 + 环磷酰胺 + 黄葵胶囊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有107例患者(泼尼松组35例、环磷酰胺组37例、黄葵组35例)完成研究。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8 ),其中黄葵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泼尼松组 (P=0.023 )。在肾功能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其中黄葵组在降低BUN水平上优于其他两组( P<0.05 ),而黄葵组与环磷酰胺组在改善Scr、Umalb、eGFR上均优于泼尼松组 (P<0.05 )。免疫学方面,黄葵组与环磷酰胺组在升高IgG、降低IgA及IgM水平上均优于泼尼松组( ?P<0.05? 。炎症因子方面,黄葵组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 ∝ 水平上优于泼尼松组与环磷酰胺组( ?<0.05 ),在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上优于泼尼松组 (P<0.05 )。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葵胶囊联合环磷酰胺及泼尼松治疗肾功能不全IgA肾病的疗效较好,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肾功能和免疫功能、调控炎症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摘要目的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o-HSCT)后以来特莫韦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30日至2024年2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移植后28d内启用来特莫韦预防的患者为试验组(99例),未在28d内启用来特莫韦预防的患者为对照组(18例)。记录两组患者CMV感染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包括CMV感染例数、进展为CMV疾病例数、再发CMV疾病、CMV感染的起病时间和治疗时长等)、在移植后120d内的免疫功能恢复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包括CD4\*和CD8+T细胞恢复情况、EB病毒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疱疹病毒6感染、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CM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15例发生CMV感染,5例进展为CMV疾病,2例出现了再发CMV疾病。试验组CM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 ,且感染的起病时间明显推迟( P=0.014 。试验组 CD4+ T细胞 ?200 个 /μL 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22 )。随访期间初步观察到1例患者出现肌酐水平升高,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CMV感染的风险因素 ?HR=6.230,95%CI 为 1.255~30.926,P=0.025) ,而移植后28d内启用来特莫韦为保护因素 (HR=0.125,95%CI 为 0.045~0.348,P<0.001) 。结论allo-HSCT后早期启用来特莫韦能显著降低CMV感染率并推迟感染时间,且短期内安全性良好。
摘要目的建立咳喘药学服务门诊工作模式,分析门诊药学服务干预对患者产生的效果。方法 我院开设咳喘药学服务门诊,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配置完整的软硬件设施,并确定药学服务流程。收集2021年5月 -2024 年12月就诊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和病程等;收集患者就诊和随访时的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吸入剂使用技术和用药依从性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药学服务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确立了我院咳喘药学服务门诊服务流程,共收集了21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患者中男性占比为 55.35% 、平均年龄为 (60.91±15.75) 岁, 60~69 岁患者占比最大 28.37% ,用药依从性较差[平均得分为(5.64±1.76) 分];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的患者占比最多。68例随访患者中,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上升5.81分 (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下降4.05分( ΔP<0.05 ),疾病影响程度减小;哮喘控制测试评分上升4.80分,达到部分控制水平。吸入剂使用技术评分升高2.31分( ?P<0.05 ),用药依从性评分升高1.09分( (P<0.05 ),患者满意度超过 90% 。结论 经过药学服务干预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吸入剂使用技术和用药依从性均有所改善,对咳喘药学服务门诊满意度较高。咳喘药学服务门诊提供的药学服务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和用药依从性,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关键词咳喘;药学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药学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交叉过敏导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临床药师参与我院1例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因疑似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交叉过敏所致DRESS的诊疗过程,并文献汇总DRESS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交叉过敏的有关研究。结合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治疗经过,讨论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交叉过敏的可能机制及DRESS的治疗策略。结果本例患者RegiSCAR评分6分,为DRESS确诊病例,且可能存在β-内酰胺环特异性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或T细胞受体,从而导致疑似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交叉过敏反应。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临床医生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后续未再发热且皮疹逐日消退。结论 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存在交叉过敏导致DRESS的可能。对出现DRESS的患者建议及时排查可疑药物并停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进行疱疹病毒筛查和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1例外源性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EIAS)的诊疗,结合文献报道资料的分析,探讨药学监护的意义。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EIAS的诊疗过程,结合病情特点,提出用药建议,制定药学监护措施。同时,检索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和EIAS相关文献,提取数据(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干预及转归)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近3年的用药信息,判断EIAS很可能是由门冬胰岛素30引起的;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胰岛素、换用口服药物降糖,该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文献分析显示,报道的IAS共257例患者,212例由药物引起;其中硫辛酸致IAS23例,外源性胰岛素致EIAS 56例,两组患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硫辛酸组最低血糖明显低于外源性胰岛素组( ),女性占比及空腹胰岛素 ≥1000μU/mL 的占比明显高于外源性胰岛素组 (P<0.05 )。结论相比于EIAS,硫辛酸致IAS通常会引起更严重的低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通常大于 1000μU/mL ,且更常见于女性患者。临床药师参与EIAS的诊疗,有助于提高同类罕见疾病的诊治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驻科药师构建与推广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管理新模式,为驻科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驻科药师分析统计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595例患者脆性骨折术后数据,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展开调研,通过在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嵌入临床药师干预服务,制定药物治疗路径,形成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管理模式;同时依托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国家脆性骨折大数据平台,构建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管理数据模块,为驻科药师药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提供大数据支持。结果通过PDCA循环法的持续改进,骨科脆性骨折术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比例从驻科前的 9% 上升至 81% ,药物治疗比例由 4% 增加到 75% ,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检查比例也显著提升,对患者长期预后的改善产生了积极作用。结论驻科药师建立的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管理模式,提高了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保障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合理用药,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1例病例的诊疗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分析,为伊朗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案例报道与文献回顾,归纳伊朗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结局。结果在本文报道的案例(1例)中,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后建议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 (0.5g,qd,ivgtt)+ 克拉霉素缓释片 (1000log,90,100)+z 胺丁醇片( 0.75g ,qd,po)治疗,随后患者好转出院。共检索到12篇文献,涉及13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50岁及以上患者占 69.23% ;伊朗分枝杆菌感染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以肺部感染为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伊朗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利奈唑胺、乙胺丁醇等多种药物敏感;选择三药联合治疗的患者最多;临床转归方面,临床治愈9例 (69.23% ),细菌学阴转3例( 23.08% ,治疗失败1例( 7.69% )。结论对于伊朗分枝杆菌感染,从阿米卡星、克拉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乙胺丁醇等药物中选择3类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三联治疗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摘要目的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中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使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新疆某三甲医院使用SNRI类药物治疗的中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病历资料,根据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标准的减分率,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经过LASSO回归筛选与SNRI类药物疗效相关的特征变量,应用训练集构建支持向量机、k近邻、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和极端梯度提升5种预测模型,使用贝叶斯优化算法调整模型的超参数,再以验证集评估模型性能,以筛选出最优模型。应用夏普利加性解释方法对最优模型进行解释。结果共收集到355例中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有效组285例、无效组70例,治疗有效率为 80.28% 。经过特征变量筛选,得到与疗效相关的5个特征变量,分别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血尿素氮、合用抗焦虑药物、饮酒史、首次发病。与其他模型相比,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表现最优,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85,精确率-召回率曲线下面积值为0.87,准确度为0.74,召回率为0.75。结论基于5种特征变量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用于中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使用SNRI类药物的疗效预测。
摘要认知障碍是以记忆、思维、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病机复杂,尚缺乏特效药物干预。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除可降低血糖外,其还可改善认知障碍。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干预CI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抑制神经炎症、提高突触可塑性、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调节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等。未来研究需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充分整合多组学数据,结合先进技术进一步揭示其效应机制。
摘要苏醒期躁动(EA)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瑞芬太尼作为一种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因具有快速苏醒和低呼吸抑制风险的特点,成为防治EA的重要药物。本文综述了瑞芬太尼防治EA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发现其作用机制涉及传统的 μ 受体激活机制和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潜在新机制(包括小胶质细胞炎症通路的调控、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调节等)。临床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可显著缩短苏醒时间、降低EA发生率,并可通过与其他药物(如局麻药、镇静药、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进一步优化镇痛效果和苏醒质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瑞芬太尼的作用机制,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并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标准化用药方案,同时还应关注该药的远期效果,发展多模式治疗方案,以推动EA防治方案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