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尼特的“异质现象学”提倡以客观描述的方法处理第一人称视角的意识经验,这为神经美学如何回应感受质难题提供了启示:首先,在意向立场中,感受质是可以被纳入客观描述的,其次,这种描述基于“多层级反馈”的大脑神经机制,最后,预测心智理论为这种机制提供了合理的科学假说模型。我们强调:神经美学的根本任务不是揭示生物学意义上的“神经事实”,而是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可以整合实证数据的认识论方案。 关键词:神经美学;异质现象学;感受质;多层级;预测心智
摘要:审美、艺术和心智的跨学科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认知科学中新兴的统一范式“预测加工”有望成为融通美学和认知科学这两大学科知识的理论工具。目前主要呈现出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美学和认知科学都走在探索人类经验本质的共同道路上,二是美学或艺术史中的经典概念或隐喻能够与某些心理或神经机制所呼应。由此,本文提出“预测加工美学”的设想,立足美学研究域,吸纳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资源,着重考察经验美学、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如何借助预测加工理论更新自身。未来,预测加工美学将进一步探索知识融通的可能方案,力图实现美学和认知科学之间的互惠约束。关键词:预测加T美学.能动推理.自然化美学.实验美学.神经人文学
摘要:清末时期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民生凋敝。在文艺领域,一群革命志士发起了以存亡继绝、开启民智为目的的改革运动。由于其既通俗易懂、而又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独特优势,戏曲遂成为教育民众、传播维新改良思想的有力武器。“戏曲改良”作为清末近代社会转型期“文学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良戏曲为手段,达变革社会、救亡图存之目的,核心思想是以新思想移植入中国旧戏曲,提振国民精神。“戏曲改良”历时虽短,但在传奇、杂剧、地方戏等戏剧创作尤其是新编剧目上有着突出的实绩。在清末这场声势浩大的“戏曲改良”运动中孕育而成的众多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戏曲剧目,在内容上展现了紧随时代思潮的先进性和进步意义,突出地表现为对中国历史英雄人物的颂扬、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的讴歌、对西方列强凌辱中国的控诉、对妇女解放的提倡等。这些反映民族民主革命、呼唤社会改良的剧作,对推动民主革命走向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摘要:自十八世纪末以来,象征与讽喻作为两种对立的表征模式一直为学者们所争论不休。歌德轻讽喻而重象征的基本立场被浪漫主义美学继承,对其后两个世纪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本雅明则借由对巴洛克悲苦剧和波德莱尔的研究试图颠覆这一二元对立。他关于象征与讽喻的讨论,经过比格尔、欧文斯等批评理论家的发展,使讽喻成为一种后现代、解构的美学范式。将这一对立置于问题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有助于勾勒出这一对概念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对美学和观念史的内在脉络进行梳理。象征和讽喻作为文学批评概念,似乎只有在纯粹理论的意义上才能够被视为截然对立的两极,而在大多数时刻它们实际上都是以混合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在辩证的意义互相依赖对方的存在。
摘要:对作者问题的思考贯穿于巴赫金整个对话理论的发展史。一反传统作者观,巴赫金选择从创作活动这一对话过程来理解作者身份。在早期思想中,巴赫金将作者理解为处于特定创作活动中,具有一定思想情感的人,内容的提供者。而到了对话理论的成熟期,巴赫金则倾向把作者理解为文本材料的组织者,从形式功能的角度来定义作者。进一步将巴赫金的作者论与布斯“隐含作者”做比较,不仅可以发现二人在作者内涵分析上的同与异,也能借助学界对布斯“隐含作者”的研究来反观已有的作者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
摘要:在21世纪的哲学背景下,后人类主义强调重新审视人类与技术、自然及非人类生命形式的关系,而生成式视觉艺术因其通过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创作模式,挑战了传统艺术的人类主导性,进而引发对视觉艺术中人类角色的质疑。通过打破主体与客体界限,以及生成艺术中的随机与非确定性,后人类主义对主体中心性的批判得以彰显。在生成视觉艺术中,技术不再仅是工具,而是与人类共同创作的主体,这一合作关系消解了单一的创作主体观念,推动艺术创作成为去中心化的协作过程。同时,权力结构的变化在艺术与技术互动中被重新分配,算法与数据削弱了艺术家的中心位置,而观众的角色也有所转变,艺术界进入了更为开放的互动时代。在这种新型生态与传统规则的对立中,形成了一种以自组织系统为基础的开放性规则,使视觉创作的美学重新被探讨。最终,人类与技术在生成式视觉艺术中的关系走向共生,超越了简单的工具与使用者的界限,赋予视觉艺术新的多元化内涵。
摘要:文章以明代王世贞相关联的书学概念“格”与“密”为研究对象,从源流、语言内部结构出发,建立概念间的共生或融合。一是通过王世贞形式分析式的批评语汇,认为其“格”在高格之外,也指向格法,包含“结构体式”“书体”;二是以“密”为中心,建立词群谱系的审美构成,从而挖掘“密”的新审美内涵。
摘要:艺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由于技术的出现,艺术生态发生了改变,促使艺术形式发生转变。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断,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成为现实。AI技术的出现,推进了艺术创作主体的改变,使艺术创作主体普遍化,满足了人们创作和表达的欲望,但是艺术创作中技术的消解,对于艺术的冲击不可不谓强烈。AI生成式技术对艺术创作及其新的形式特征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是加速艺术的终结还是给艺术
摘要:《锈湖》是一款优秀的恐怖风格解谜游戏,它以黑暗、深刻、残酷的艺术风格以及盘综错节的背景故事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浸其中。“怪诞”是锈湖宇宙的底色,人们之所以沉迷其中,是因为人本身具有着对恐惧尝试探索和克服的欲望,《锈湖》这类解谜游戏以怪诞色彩和虚拟性能满足玩家的这一需求。它通过各类怪诞元素的引入来构建一个似真似幻的怪诞世界,吸引玩家置身其中,以此唤醒玩家内心深处对现实世界的恐惧,并借由其虚拟性使玩家这一审美主体与怪诞世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达到个人情绪宣泄和自我救赎的目的,最终实现电子游戏的审美救赎功能。
摘要:游戏作为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用以娱乐与休闲,自由是其根本属性。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自由游戏”是理解康德美学的核心,既是鉴赏判断的本质,也是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自由游戏”有着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特点,而如今的网络游戏经资本异化,被设置排位系统、公会强制社交、任务与成就等机制而变得不自由,规训玩家“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对玩家的自由需求进行扭曲地满足。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游戏”作为一种理想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已无生长的可能,但其揭示了资本对游戏本真价值的扭曲,并为相对自由的电子游戏正名,也为“防沉迷”提供基于美学自律性认知的理论基础。关键词:自由游戏;网络游戏成瘾;单机游戏;游戏资本主义
摘要:在媒介深度融合与文化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对于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全新要求。以“传播与策划”(金点子)、“播音与主持”(金嗓子)、“融媒体技术与运营”(金手指)三个特色专业组成的传播类专业群为研究对象,聚焦“三金”专业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提出并实践了以“统一基础、强化核心、融通拓展”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改革。通过重构“三维耦合”课程体系,强化了专业群底层能力的共通性、中层岗位能力的特异性及高层发展的延展性,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适配度。改革实践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摘要:高职音乐教育作为校园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本文探讨了高职音乐教育在美育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包括情感陶冶、文化传承、创造力激发等,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提出通过课程优化、实践活动、跨学科融合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路径,实现音乐教育与美育目标的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摘要:苏珊·朗格的符号形式论到德勒兹的情动生成论展现出两种情感维度,体现了音乐情感研究从结构主义向生成主义的范式转型。朗格将音乐情感转化为可被理性认知的符号化图示,构建了艺术与情感的同构关系;德勒兹则提出情感作为身体力量的强度流变,强调其非主体性与生成开放性。通过德勒兹对梅西安的节奏实验、瓦雷兹的噪音美学的解读,揭示音响如何将符号的固定性转化为情动的流动性。
摘要: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的历史渊源悠久,同时戏曲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较为丰富。本文先阐述戏曲舞蹈的历史演变,再详细分析戏曲舞蹈的表现形式,介绍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以期为戏曲舞蹈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儿童形象在艺术中的表现经历了重大转变。这些时期的多维游戏场景中的儿童形象不仅揭示了社会文化变迁对儿童观念发展的影响,也反映了艺术家对儿童形象新的审美认知,以及从宗教限制到人文关怀的转变。文章聚焦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儿童游戏》,阐明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儿童形象表现的艺术转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主线,结合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图像材料,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儿童题材艺术的转变,凸显其所呈现的时代社会风貌及对儿童的关注和人文精神。
摘要:17世纪荷兰的全球贸易带来了财富积累与奢侈品消费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对财富流动性和道德矛盾的思考。威廉·克莱兹·赫达(WillemClaesz Heda)的早餐静物画既展现了贵重物品的视觉魅力,又运用象征手法隐含对物质享乐短暂性的警示。本文通过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并结合视觉文化分析赫达的早餐静物画,探究画面背后所反映的荷兰黄金时代的消费矛盾与财富焦虑。
摘要:以马蒂斯“精确并非真实”的美学观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和探讨其“表现性真实”的理论体系,揭示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现状以及困境,而马蒂斯的真实观为工笔人物画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启示,通过对马蒂斯与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比较研究法和个案分析,从而得出艺术作品真实观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得出当代工笔人物画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马蒂斯;真实观;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
摘要:点线面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的形态多样,以积墨层层渲染,营造画面的层次结构;线条是由毛笔构造决定的造型特点,线条的勾勒决定了画面的具体形态,是山水画面重要的组成结构;而块面的形成离不开点与线的结合,确切来说是点与线组成了块面,通过块面的形状来体现山水画点线结合的特点,以此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结构。本文从山水画块面结构入手,以山石块面表现为主,分析山水画块面结构在作品中的重要表现与作用。
摘要:古代题咏端砚诗歌折射的文人精神风尚,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时期的文人崇尚高雅、推崇砚德,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则尊崇端砚的历史文化。古代文人题咏诗歌不仅表现端砚的优点,还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怀及对宇宙人事的看法。端砚因文人使用的需求而产生,古代文人题咏诗歌的积累与发展,赋予端砚的品性,将端砚人格化,而文人对端砚的收藏、鉴赏与诗歌题咏,又反过来影响文人的品格与节操,二者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文人与端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端砚题咏诗歌不仅反映了历代文人精神风貌,也对端砚形成文房四宝之首的地位功不可没。
摘要:柳宗元《渔翁》最后两句当存还是当去,历来有争议。苏轼是最早对柳宗元《渔翁》一诗作出评价的人,他认为最后两句应该删去。此后,亦有不同的学者仍在争论后两句的存去问题。但是诗句的去留要从多方面讨论,最重要仍是要回归诗歌本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整首诗歌,再根据诗歌的意象对诗歌进一步剖析,最后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同时期的诗歌进行简单对比,从而得出《渔翁》末两句当存的结论。 关键词:《渔翁》;柳宗元;意象
摘要:“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歌以底层叙事为核心,聚焦外卖员、清洁工、拾荒者的艰难生存困境,在粗的现实中挖掘人性的温暖。通过分析王计兵诗歌中底层化意象、陌生化语言所展现底层群体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去探讨诗歌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与温情。 王计兵作为60后诗人,他的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诗歌文学期刊,荣获数十个奖项。王计兵的诗歌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抒发是自己以及群众的共同感情。他的诗歌虽然描写的
摘要:时间循环电影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往往以“附近”为视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之内进行场面调度。首先,时间循环电影的场面调度基于时间的“暴政”进行时空建构,在循环反复中不断呈现“附近”的内部差异性,使得原先被遮蔽的事物去蔽。其次,时间循环电影在往复调度中“重建附近”,重塑观者对于自身附近生活世界的感知,凸显了时间循环主体在世关系与世界观的改变。结合人类学与现象学视角审视上述问题,可以对时间循环题材电影相关研究提供有所助益的思考。
摘要:“自审”和“感通”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深广意涵,二者结合后能够较为全面地观照电影作品。笔者据此对《第二十条》展开研究: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矛盾关系,得出“正义”与“革新”两重具有现实意蕴的审思内核,又结合其直观本质的现象学创作思路觉察其自审之深广性;另一方面,探索影片调动观者“情”与“思”的手法,发现该片不仅显现出创作者较强的“意象思维”,制造出融意于象的效果,还利用特殊艺术技法令观者触及“原象”,使其感悟人生真谛、提升生命境界。关键词:自审;感通;第二十条;象思维;“情至”思想
摘要:在当代华语动画电影坐标系中,哪吒电影系列以其独特的文化解构与重构策略,不仅解构了传统神话的既定框架,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构了具有普世价值的东方哲学体系。文章以《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与《哪吒之魔童闹海》(2025)为研究对象,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框架,探讨其如何实现传统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并在资本、技术与文化认同的复杂场域中完成身份政治的当代书写。
摘要:电影以视听语言进行叙事,为观众提供“代偿性满足”,从而让观众产生共情心理,并反观自身,这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重新构建。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多国电影导演都把镜头对准老年人群体,其中导演弗罗莱恩·泽勒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其中的佼佼者,斩获多个权威奖项。该片用细腻精妙的时空叙事手法,展现了一位老人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艰难的生存现状,并通过人物关系的描绘和故事情节的推进,彰显出对老年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触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这部影片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影叙事;时间;空间;弗罗莱恩·泽勒;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以 9?11 事件之后,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在伦敦爆发的大规模反战游行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神经外科医生亨利·佩罗恩一天的日常和内心生活。麦克尤恩通过叙事时间构建了主观时间与纪念碑性时间之间的关系。佩罗恩的主观时间经验是由其身份,包括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观、世界观、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共同塑造的,并受到新闻媒体、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精神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的主观时间与纪念碑性时间相契合,个人时间与公共时间相渗透,个人钟摆受媒体承载的历史时间齿轮所支配,体现了纪念碑性时间对内时间意识的影响。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技术进步、媒体信息,以及 9?11 事件所引发的集体焦虑,共同塑造了当代社会时间感知和存在主义时间性。关键词:星期六;主观时间经验;纪念碑性时间;当代社会时间感知;存在主义时间性
摘要: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作为聚焦教育与女性成长的佳作,一经播出,便迅速凭借其深刻的主题意蕴与独特的叙事风格获得广泛好评。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该剧叙事进程与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由这一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叙事效果。具体而言,文章通过剖析《山花烂漫时》中的叙事进程特征,探究叙事进程与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揭示《山花烂漫时》的艺术价值及其在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中所产生的影响。
摘要:自然生态纪录片《众神之地》选取了四种顶级的哺乳动物,通过视听叙事认识到生命的灵性与神性的本质,实现从“主体—客体”到“人—世界”、从“自我”到“真我”、从“独白”到“对话”的哲学超越,引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当代思考,彰显了文艺创作者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辨。
摘要:作为“哪吒宇宙”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2025)(以下简称《魔童闹海》)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对传统神话的颠覆性改编,同时以更宏大的叙事野心与视觉奇观构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表达。文章从文化记忆理论、身份焦虑、跨媒介叙事比较及技术奇观四个维度,探讨影片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共振,并对比分析1979年《哪吒闹海》、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前作,揭示其在中国动画史中的承启意义。研究发现,影片通过镜像认同、集体无意识重构及技术美学的融合,实现了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隐喻映射,但也暴露了商业资本对文化批判性消解的潜在风险。
摘要:20世纪30年代,夏衍作为左翼电影运动中重要领导者之一,高度关注电影媒介对观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在白色恐怖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与充斥低级趣味、肉感狂欢的资本主义电影市场中宣传进步意识,夏衍以严肃的态度进行电影剧本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夏衍努力贴近观众现实,尊重不同阶层观众的认知水平与经济生活情况,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都致力于契合观众的理解能力并满足其心理期望。具体而言,夏衍电影的题材倾向于都市、恋爱两大主题,艺术手法方面强调对比、非戏剧式的情节组织与明晰自然的语言风格。夏衍反对在剧本中一味喊口号式的观点输出与概念化写作,他的创作具有明晰的观众意识。
摘要:2023年,电影《消失的她》上映,断层领先暑期档国产片的票房记录,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与赞誉。该影片对热门话题的艺术化转译与创作新变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影片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消失的她》通过影像化的手法,将社会的热门话题呈现给观众:通过暴力行为及其社会意涵,揭示权力不平等和性别压迫隐喻的同时,细腻刻画“恋爱脑”行为及其心理机制,强调女性理智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这些社会话题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在创作新变上,通过“游戏化”的叙事方式和打破性别刻板偏见的角色设置,给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影体验。这种社会美学与创作新变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审美价值,也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摘要:台湾地区青春电影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电影类型,其色彩运用不仅反映了青春的多重意象,也折射出时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交融。这些影片从视觉到叙事打破传统青春片的“残酷物语”,以温暖柔和的光线和丰富的场景色彩塑造出具有诗意的青春记忆,展现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在地美学。目前学界针对新世纪的台湾地区青春电影色彩规律的讨论大部分是基于理论研究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量化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计量电影学方法对台湾地区新青春电影色彩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理论研究,试图对该类型电影的色彩风格及审美特征进行探讨。研究丰富了台湾地区电影色彩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色彩作为叙事语言的重要意义,同时为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提供了新兴的文化载体,在政策浪潮的助推下,非遗类微短剧承载着打破传播壁垒、激活非遗新生的使命,对于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非遗类微短剧呈现出娱乐至上、缺乏差异化表达以及传播圈层区隔的问题,正显著地影响着非遗类微短剧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当下发展困境,非遗类微短剧需要在创作上厚植文化底蕴、运用技术赋能化解审美困局以及在传播方面破圈建构非遗生态网络,合力形成非遗类微短剧的发展通路,借此赋能非遗的活态传承,让非遗永葆生机、赓续绵延。
摘要:中国传统书画作品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又是其寄情抒怀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电视节目通过跨媒介解读书画作品,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缝合民族的集体记忆,并展示了文化传播的媒介功能,进而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有别于其他文化类节目,书画类综艺节目以东方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游观”,通过真实影像的建构、以身为媒的心象塑造、数字化表达的意境营造,以及叙事解构的时空延展,将“游观”美学内涵融入电视艺术之中,让传统书画作品的意境美能被广大观众更好地感知。
蒋雨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