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们学习历史。我希望你们能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化。我希望你们能从大格局的角度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世界又曾经是如何运转的。从任何意义上研究、分析今天的世界,你都会发现,十年至二十年之后,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简单地挑选任何你喜欢的年份,看看世界是如何发生奇妙的变化的。这种变化将自始至终贯穿你们的整个人生。 对历史、政治和经济感兴趣,能够帮助你看清某一国家发生的事件对其
【阅读导引】每一年结束后,全球各大媒体都会公布反映本年度的重大事件、社会趋势和时代精神的年度词汇。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出的2024年度词汇为“脑腐”,定义为“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由过度消费“某种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物质(尤指网络内容)”所致。牛津大学出版社专家认为,这个词的高频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大量摄入低质量网络内容,尤其是社交媒体内容所产生的影响的担忧。可见,年轻人已意识到社交媒体和虚
【阅读导引】在生活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受困于固有信念的枷锁,如同《魔发奇缘》中的小女孩,起初被外界灌输的观念禁锢,对世界充满恐惧与误解。当我们提及“三观不合”时,也总是感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难以跨越,却未曾深究这差异的根源。本文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指出了“原始世界信念”对人的三观的影响,探寻人际差异的深层逻辑。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克里夫顿提出,原始世界信念作为人最根本的三观,涵盖认为世
《变形记》写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但如果剥离掉那些夸张和变形,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深刻得可怕。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变形”的意味。 极端情境显示人的存在本质 推销员格里高尔在某一天清晨醒来,惊奇地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这当然是一件充满了隐喻的事件,那么它到底喻指什么呢? 人变成甲虫,其实质是人成为“非人”,意味着一个人被从人类社群中驱逐。其次,当一个人一夜之间变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发配沧州后与李小二的一番对话,看似波澜不惊,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密码。林冲以“我因恶了高太尉”这样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语,简略地概括了自己命运转折的缘由;然而,这一简单表述却如同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作品的深层肌理,其背后所潜藏的丰富内涵,从言语表意、人物塑造、社会意蕴以及文学技法等多个维度徐徐展开,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
叶圣陶先生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1]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无尽的至情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文章的第三部分有这样的文字:“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
南宋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辞》中,对“近代诸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作为诗歌的三条缺点加以批评。其实,严羽列举的宋诗的“三条缺点”,恰恰是宋诗的突出特点。 宋人的诗歌,常常以“理趣”为中心。所谓的“三条缺点”,恰恰是宋人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趣成果:“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赋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乃举例以概也。”“趣者,生机与灵气也。”正所谓
在《说“木叶”》一文中,林庚先生就古典诗歌中的“木叶”意象生发开来,引导读者跟着他的思路深味“树叶”“落叶”与“木叶”三者的不同,参透“木叶”背后的深厚人文意蕴,显示了不凡的识见与阅历。先生在行文第二段就“木叶是什么呢?”进行发问,进而解释道:“‘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此言初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今天的语用环境中,却并不能完全令人苟同。虽然先生在后文就“木”与“树”的艺
【模拟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在20世纪40年代感叹,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对于纵横多少万里的地理和上下多少万年的历史,不难取得一知半解的认识;但如果问他从小生长的家乡最初是怎样开拓的,后来有些什么重要的变迁,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对一省一国有过什么文化上的贡献,本乡的地形地质如何,山川的脉络如何,有何名胜古迹,有何特别的自然和人工的产物——他可以瞠目
上周六我校的高三周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沈从文先生的《王嫂》【注一】。第9题是:“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背景之下,但并未正面书写战争场景,而是贴着小人物的日常经历来写,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效果。”参考答案为:“①通过着力书写普通人平常细碎的生活,呈现了普通民众勤劳质朴的生活,使读者能更真实而深入地感知战争情境下人物的悲剧命运;②在战争背景下,书写一位普通母亲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真挚的爱和面对苦难
一、单元内容及单元目标分析 (一)单元内容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鲜明地体现了新课标、新课程的重要思想,是落实“单元视野”下“任务型教学”理念的重要依托。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等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包含演讲、回忆录和新闻,都属于实用性文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疯头 邓刚[注]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真实得今天讲出来都不敢相信是真实的。 在那轰响着革命风雷的年月,我手持渔枪,脚穿鸭蹼,赤身裸体地潜进冰冷的海底,在犬牙交错的暗礁丛里捕捉海参、海胆、鲍鱼等各种海珍品。这种凶险的拼命,如同把你的生命抛进大海里碰大运,所以被人们称为“海碰子”。 我们扫荡着一个又一个海湾,但遇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家伙。海碰子们全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测试题。 王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梳一饼大大的发髻。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种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还是新娘子衣服
往事纵然如风,也会留下痕迹。在追忆中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浓烈丰厚的美好瞬间,留存珍惜的想法便冲淡了感伤的慨叹。 雪地 刚开学的时候,某天晚上的零点,我躺在床上睡不着。默默地看着上铺床底的六块木板,我忽然有种置身雪地的不真实感。这大概是研学后遗症和开学综合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迷迷糊糊中,眼前出现了研学时的那片雪地。 吃午饭时还是细雪飘落,抵达目的地时已是大雪漫天纷飞。惊喜是不必说的。下车后,
近期,互联网上盛行用古诗词玩梗,一些似曾相识而又闻所未闻的“新诗句”层出不穷,如“我寄愁心与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离离原上草,处处闻啼鸟”……对此,有人表示不解甚至不满,认为这是对古诗词的亵渎,还会影响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传承;但在我看来,用古诗词玩梗,本身并无恶意,它是人们用来放松自我的一种方式,还是新时代传承古诗词的一种创新方式,因而对它摇头排斥大可不必。 用
中国文学最闪亮的瑰宝无疑是古诗词。绝句也好、律诗也罢,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挚爱、对社会的体悟、对亲友的思念等。可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用古诗词玩梗,此举让不少千古流传的诗句被折腾得面目全非,居然还有人点赞称颂,岂不怪哉!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诸如此类,将诗句杂糅、混搭便是用古诗词玩梗的主要方式。第一眼看去,它们似乎通顺,有些“和谐感”,实质上却因缺乏深层次的解读空间,脱去了诗句本来的意
微凉的晚风吹来,太阳收敛起白昼的娇艳明媚。站在风中的我依旧有些小小的烦恼,就好像浆果烂在篮子里,还有一些杂草与枯枝,刺挠得我心神不宁。 在来去匆匆的街角,那家小小的花店静静地守着一方平静与美好。 几米外就看见几束齐腰高的向日葵笑得分外灿烂。柜台后有一位系着围裙的女士在修剪花木,她对我笑道:“欢迎光临。”我冲她点点头,低头端详插在木箱中的花。“鲜艳欲滴的生命。”随着脑海中一闪而过的话,我已拿起一
北大姚洋教授对学生说:“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现在。”的确如此,要想赢得人生,就要把悲观和乐观同时握在手中。 乐观是坎坷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可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自信与勇气。大雨滂沱中忽现的一角屋檐,骄阳下的一片林荫,墙角初绽的一点春色……乐观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将它们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与信心。无论当前有多困苦,无论现实有多残酷,心存希望,保持乐观,相信美好在未来等着
嵌名联将人名、地名等巧妙地嵌入联中,不仅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性和巧思,更能表达出特定的寓意和情感。如,“露花倒影柳屯田,桂子飘香张九成”,它将柳永(柳屯田)和张九成的名字巧妙嵌入,且对仗工整、文采斐然。 人们常以嵌名联来赞美友人、祝福新人,或者表达自己的志趣。 扬州方尔谦擅长联语,时有联圣之称。某年秋,马文季与罗韵玲结婚,马文季是桐城古文名家马通伯少子,有才名;罗韵玲是名门闺秀,罗家善园艺,家有菊
史铁生曾言:“且视他人疑目如盏盏鬼火,你且大胆地去走你自己的夜路。”诚哉斯言,人生路上,我们要屏蔽冗杂事,坚定本心,专注生活,向阳而生。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当下,生活在二倍速时代的人们缺乏屏蔽力,越来越难以抵制干扰,有人过度关注外界评论而引起霍桑效应,有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而趋于“内耗”,有人沉溺于冗杂信息而身陷精神空洞……因而,我辈青年习得屏蔽力很有必要。 拥有屏
是好还是坏?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有趣还是无聊?是简单还是困难?……人们判断做还是不做某事时,往往容易采取“二元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尤其是在工作方面,正式投入工作之前,会下意识地计算得失:这个工作会提高人们对我的评价吗?会对我的未来有帮助吗? 但是当我们计较得失的时候,事与愿违往往是常态。比如,就算你觉得“这个工作太简单、微不足道,做得好也不会受到好评,做了就亏了”,实际上这个工作通往巨大机会
如果你们被虚荣和自负控制,你们将失去自己所争取到的一切,而且这个过程非常快。 你们只需要看看美国就知道了。美国人对世界毫无兴趣,仍相信他们还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就是不相信,美国已不再如往日一样富于竞争力。美国人相信,货币贬值是推销美国产品的关键。正是依赖这一逻辑,美元已不可能再长时间保持坚挺。 纵观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试图以汇率贬值的方法恢复经济,使国家更具竞争力。然而,这一做法在长远意义抑或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