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中原大地热浪蒸腾。90余位河南省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使命,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寻根之旅。这些由高校和中小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分赴黄河两岸、红色故地、田间地头、文化遗址、现代工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研修。 从丹江口水库的粼粼波光到红旗渠畔的巍巍太行,从殷墟甲骨的神秘符号到智能车间的机械轰鸣,这场以“牢记嘱托践行初心感恩奋进挺膺担当”为主
2025年7月1日至5日,智造队15名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先后走进(以下简称郑煤机、中铁装备、洛阳轴承),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思政实践研修活动。五天时间里,队员们深入了解河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重温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光辉历程,讲述青年群体在“智造报国”路上的奋斗与付出。 队员们首先走进了郑煤机的智慧园区厂房,智能化生产线如钢铁巨龙般冷峻矗立,机械臂精准焊接,激光切割火花四溅。在这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一次组织有序、转化有力的实践研修 汪青松 一是机会难得。在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改革创新潮涌的当下,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深深渴望与时代同频、与实践共振、与社会同脉、与楷模同心,亲身感受真理的魅力、改革的伟力、创新的效力。此次专题实践研修活动,让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的足迹,借助走、访、拍、写、讲等方式开展实践研修,可谓恰逢其时,机会难得 二是组织有序。为期五天的实践研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知行合一的理念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实践要求。7月初,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牢记嘱托践行初心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就是一次促进思政课教师在知行合一中学思践悟的学习之行、修身之旅。这次研修在内容与形式上均有突破性创新,使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大地”、从“理论”迈向“行动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其本质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对发展主动权的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的协同推进构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层逻辑。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科技报国责任意识的强化。 一、科技自立自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面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该如何开展?怎样将各类育人元素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可以更好的沁润学生心房?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深入践行“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实地走访了(以下简称郑煤机)、(以下简称中铁装备)、(以下简称洛轴)等河南实体经济与的代表企业,在学思践悟中探寻如何将所见所闻凝练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元素,探寻如何将产业精神转化为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奋进力量
沃野队以“守护粮仓之基,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五大辗转2000余公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实践研修。将“一粒小麦的历程作为整体实践逻辑,通过“实验室育种一农田种植工厂加工一乡村赋能”的四维实践,深度解码河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农业实践 沃野队成员由河南农业大学周红飞、、王晨、朱瑞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庞睿、赵增彦,河南医药大学崔静、刘红、陈冉,河南中医药
种好一片青春的沃野 文|刘宁静 “沃野兴邦,强农担当”一一这句曾悬挂在队旗上的口号,在历经五天的淬炼后,已化作一帧帧滚烫的具象画面:它是农大实验室里仪器不眠的嗡鸣,殷贵鸿教授指尖的麦穗上,抗病基因如星火燎原;它是尉氏农田渗入土壤的智慧,郭天财教授湿透的衣衫下,“六情监测站”正将千年农耕谱成数字诗篇;它是卫龙车间辣条跃动的鲜香,流水线上,一粒麦以辣味哲学完成价值的华丽蜕变;它更是光山油茶林里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催生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在“大思政课”的推进过程中,打通理论讲授与现实场景、课堂教学与社会育人之间的壁垒,是亟待破解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光辉旗帜。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河南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目标。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高地,“大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全面推进‘大
“大思政课”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针对如何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已成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涉农高校作为培养新农科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研修,可以有效提升两支队伍的专业能力与协同效能,推动“大思政课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碧脉队于2025年7月,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以水为脉,以心传情,铸魂育人,绘就了一幅思政教育新画卷。 一、研修概况:经纬交织,织梦前行 主题鲜明,目标笃定。我们以“守护生态之美”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黄河与南水北调中线的生态保护实践,挖掘其中的智慧与精神价值,将生态认知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构建“从认知到践
大国工程背后的决心和力量 席晓丽 仁立穿黄工程南岸观景台,目睹“黄河腹下走青龙”的工程奇迹,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科技伟力,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澎湃涌动。57米渠壁之下的碧波清流,背后是南水北调的豪情与智慧穿黄隧洞开创我国水利史多项先河:盾构机在黄河河床下30米深处掘进4250米,内径7米的巨大隧洞以精密角度穿越复杂地层。这项“水下长城”背后,是盾构机市场从 90% 靠进口到 90%
对我而言,此次深入黄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岸,围绕“守护生态之美”主题开展思政实践研修,是一次涤荡心灵、淬炼信念的寻根铸魂之旅。作为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从黄河博物馆的千年治河史诗,到穿黄工程的世纪创举,再到丹江口水库的碧水丹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始终在耳畔回响。此次研修既是对治水智慧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解码,也引发了对高职院校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如何赋
当大巴车驶离淅川时,丹江口水库的粼粼波光仍在我脑海中闪烁。为期五天的“牢记嘱托践行初心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在水润万物的回响中,触摸到了强劲跳动的时代脉搏。沿着研修路线一路走来,我愈发明白,这场人与水的深度对话,不仅是对国家重大工程的实地探访,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育人启示课,为我们思政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水润万物中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摇篮,肩负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技能人才的重任。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研修历程回顾:在行走中感悟生态文明
一、研修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文焰队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研修主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以“探源、创新、传承”为实践研修思路,通过实地探访安阳殷墟遗址、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石窟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指示精神。 二、队员构成 文焰队全体队员由洛阳理工学院侯丙孬、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苏新
看到中国优势,坚定文化自信 文|侯丙孬 在“牢记嘱托践行初心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中,我有以下三方面的切身体会。 一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研修期间,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收获颇丰。今年5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的足迹,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始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两个结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安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创新育人平台,为高校深化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创新载体。基于河南安阳股墟遗址、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石窟三大文化遗产的研修实践,高校辅
本文基于笔者参加“牢记嘱托践行初心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的深刻体悟,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旨在使新时代伟大成就从历史文本转化为育人载体、从认知对象转化为精神坐标,进而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政课打造成引领青年学子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坚定“四个自信”、勇担时代责任的关键课程,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磅礴力量。
盛夏7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河南的生动实践为研修内容,我们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 一、行走的课堂:乡野中感悟发展智慧 党建引领的幸福之路。首站兰考张庄村,我们在村委旧会议室玲听村支书讲述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党建 + ”模式早已深深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一个角落。焦裕禄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艰苦奋斗”的村规民约融入百姓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文化振兴的创变之路
触摸“三股劲”里的滚烫初心 文朱四倍 “兰考的泡桐,是咱们治沙人的勋章。”这是我研修后耳边最常回响起的声音。从焦裕禄纪念馆到张庄村,从黄河故道到乡村振兴示范点,研修的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到了焦裕禄的“三股劲”最鲜活的肌理。焦裕禄的“三股劲”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回应了人类生存的三个永恒命题:如何与他人共处(亲劲)、如何与困境共存(韧劲)、如何与时间赛跑(拼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当前,民生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国民生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新时代民生思想融入影视专业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教学“三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民生思想融入影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等地时围绕新时代民生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民生是人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在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深层症结,关键在于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生态。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的历史使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要求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想政治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以“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等生动论述,彰显了河南文化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要求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源泉与实践路径,凸显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将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能够强化课
乡愁文化是乡村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符号。它既包含古村落、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也蕴含着“根脉意识”“家国情怀”“乡贤伦理”等精神内核,天然具备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亟需突破传统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充分挖掘接地气的育人资源。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2025年7月1日一5日,思政名师组建六支研修团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河南时的足迹。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赤源队一行14人先后走进信阳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安阳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开封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感知中原大地孕育的红色精神,感受中原儿
深耕红色沃土以创新叙事激活“人民至上”的时代回响 文|赵晓芳 这次红色思政研修活动的顺利完成,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4个行动的力量。一是高度重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形式和内容,有力夯实思政育人平台,强力锻造思政队伍铁军,为全省大思政工作蓬勃开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二是团队深耕,赤源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精神赓续的重要论述,结合学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在思政课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类。物质资源如革命事件、重要人物的相关旧址、遗址、纪念堂馆、广场设施等不可移动资源;如具有历史原真性的重要档案、文献、志鉴、手稿、书信、报刊、图书、音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质载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资源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涵养时代新人的“活教材”;红色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而是能句多融入教育实践,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塑造“金钥匙” 一、红色资源的精神谱系与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把新时代伟大成就和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在骄阳似火的盛夏7月,我怀着求索之心和育人使命,参加了、省组织的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跟随一路沉浸体验、实地走访、深刻领悟,深入思考研究如何“赓续红色血脉”,并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立德树
从新县大别山层峦叠嶂间的革命烽火,到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里那悬挂于太行峭壁上的“人工天河”奇迹,再到兰考焦裕禄纪念馆中那棵象征不朽精神的“焦桐”,革命圣地所承载的厚重精神力量,无不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这些伟大精神如何穿越时空,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域中转化为点燃当代青年灵魂深处的火种?这既是我此行的核心思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符号赋能:红色精神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价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