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此,本期特稿转载了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的文章《铭记历史 牢记启迪——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文章指出,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中国革命斗争的局面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此中国革命事业就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力、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邃洞察
遵义会议召开迄今为止已经整整90年了。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索其具有的历史地位和转折意义,对于我们回顾历史、获得启迪、认识当下、烛照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共有28年,这28年以遵义会议为界,正好可以划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前14年,我们党犯了一次右倾、三次“左”倾的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了两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遵义会议作过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深刻。 “遵义会议,实际上变更了一条政治路线”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党和红军在中央革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作为不同时期总结党的历史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对遵义会议作出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与时俱进的重要评价,彰显了遵义会议在党史中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召开遵义会议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这就要从一幢名为柏公馆的房子说起。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襟江带淮、承东启西的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在习近平总
197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南迁合肥,开始了“二次创业”。55年来,中国科大与合肥市“心手相牵”,助力城市科创发展。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就是代表之一。 筹建实验室探寻“神奇之光” 中国科大西区有一幢飞碟状的巨大建筑物,这就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它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空中俯瞰,它像一只“慧眼”,帮助人们探
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安徽呈现的文化形态。如果将红色文化置于安徽的历史地理,皖江、淮河则是无可置疑的载体和符号。那么,安徽红色文化起自何处,又向何处延伸,最终归于何处?这些,显然是重要而有意思的话题。学术界对红色文化与长江、淮河的关联以及在地理上的延展路线并未论及。本文拟在对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由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的发展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瑞金建造一座供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苏大会”)使用的大礼堂,同时修建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及其配套的红军检阅台、红军纪念亭、公略亭、博生亭等革命纪念建筑物,史称中央苏区“六大建筑”。经过约半年的艰辛努力,“六大建筑”依期或提前竣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六大建筑”顺利竣工了,一些干部却因为工程中的贪腐问题倒下了,其中教训令人警醒!
宣城市地处皖东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用勤劳与智慧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从农业的稳步发展到工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从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到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宣城人民的汗水与梦想,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我们用几个关键词,讲述宣城的历史和奋进故事—— 一张纸的嬗变 宣
吴奚如,原名吴席儒,1906年出生,湖北省京山县城关人。他在家乡受过高等小学教育,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随即参加北伐,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叶挺独立团任连队党代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曾任讨蒋运动委员会常委,《讨蒋周刊》主编,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团侦察参谋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湖北省军
新四军是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宣纸是产于安徽泾县的艺术瑰宝。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从此新四军与宣纸巧结机缘,成就一段佳话。 纸中之王 遭遇劫难 泾县宣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主要采用当地青檀皮、沙田稻草、优质水源,经过10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纹理美观,质地柔韧,耐腐蚀性,经久不变,被誉为“纸中之王”。 在唐朝,这种珍贵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风味蕴藉一段深情。 茂林糊,皖南泾县一道特色菜肴,因发源该县茂林而得名。茂林糊又叫糊粉、糊啦。一碗鲜香浓郁的正宗茂林糊,要以农家老母鸡或连骨瘦肉煨汤,将其炖烂后剔骨去皮制成肉糜,再加入香菇、冬笋,打入鸡蛋。而这道菜最诱人的秘诀,是要以葛粉或山芋粉勾芡成糊。浓郁清亮的糊汤中,蛋液渐渐变为千丝万缕的“金线”,撒上一撮喷香的花生碎和一点翠绿的香葱末,便可做出一碗热气腾腾、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编纂的《安徽土地革命战争图志》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创始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安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艰辛历程,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该书分为7个部分,共收录珍贵历史图片、图表567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安徽土地革命战争的光辉历史,呈现了安徽土地革命战争的宏
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安徽。1958年秋天,在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省长黄岩等人的陪同下,从安庆乘车前往省会合肥。一路所见所闻,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欣然题下“沿途一望,生气蓬勃”等字句。毛泽东入住稻香楼宾馆,他与省市负责人和宾馆接待人员约法三章:不互相请吃饭,还请大家监督。此次视察,毛泽东还把建设中的合肥大学改名为安徽大学,并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 时隔一年,19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史志资政育人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改革宣传平台,融合优势资源,开通“悦红皖”视频号,推出《安徽党史系列精品短视频》,用珍贵影像史料展现红色安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驻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系江淮的风采印记,讲述各个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 视享“皖美”,频记“辉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