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虽大,好战必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具体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使得中国始
成都平原古代曾称为“华阳”,又称为“天府”,蜀人对此称呼是颇为自豪的,因为这不仅是个形象生动的地域概念,更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华阳”与“天府”的称号已成为一方乐土的象征。 关于“华阳”的地理名称,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尚书·禹贡》就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之说。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梁州便是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
厦门鼓浪屿,一座音乐文化与历史交融的美丽海岛,素有“音乐之岛”美誉。故宫博物院藏宫廷乐器赴岛展出,入驻鼓浪屿故宫外国文物馆,与这座音乐之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使更多观众能在岛中步入故宫特有的文化场域,感受音乐独具的艺术魅力,欣赏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灿烂图景。 此次“钟鼓喤喤—故宫博物院藏宫廷乐器展”以“礼”入手,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三千件套音乐文物中精选四十四件,其中多为清宫旧藏,且属国家礼制用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评论】 据宋代黄鹤所注,这首诗作于唐乾元元年(758)暮春。当时,杜甫从左拾遗的位置上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初由京城抵至贬地,同时得到远往河南的弟弟来信,又恰见风中紫荆花落,遂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紫荆是落叶灌木,一名满条红,叶似掌,开紫红色细碎小花,花梗短,贴枝而放,放则成团簇状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评论】 这曲像幅杨柳青年画。画中画三个农村青年,即“沙三”“伴哥”与“小二哥”。“沙三”跟着“伴哥”往田水里捞罢虾拖着两腿泥巴回来庄上聚在“杨柳阴”下吃瓜,“小二哥”则吃饱喝足后懒懒靠着石碾子休息,他鼓鼓的肚皮瘦瘦的颈,远望像是石碾子上横着个琵琶
钱遵王《读书敏求记》载b:赵清常殁c,子孙鬻其遗书,武康山中,白昼鬼哭。聚必有散,何所见之不达耶?明寿宁侯故第在兴济d,斥卖略尽,惟厅事仅存。后鬻其木于先祖。拆卸之日,匠者亦闻柱中有泣声。千古痴魂,殆同一辙。余尝与董曲江言e:“大地山河,佛氏尚以为泡影,区区者复何足云。我百年后,倘图书器玩,散落人间,使赏鉴家指点摩挲曰:‘此纪晓岚故物。’是亦佳话,何所恨哉!”曲江曰:“君作是言,名心尚在。余则
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满腔的愤怒,头颅似乎戴着紧紧的铁箍。我走,我奋疾地走。路人少极了,店铺里仿佛也很少见人影。那里去了?!那里去了?!怕听昨天那样的排枪声,怕吃昨天那样的急射弹,所以如小鼠如蜗牛般,蜷伏在家里,躲藏在柜台底下么?这有什么用!你蜷伏,你躲藏,枪声会来找你的耳朵,子弹会来找你的肉体,你看有什么用? 猛兽似的张着巨眼的汽车冲驰而过,水泥溅污我的衣服,也溅及我
今年是我接触《道德经》的第三十年,有机会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纪录片《中国智慧·老子篇》拍摄,似乎也暗示我在《道德经》上的努力走向“而立”,这让我兴奋。同时,我又是旁观者,站在纪录片之外,好奇地看着不同背景下的各种与老子之“道”相关的故事。 纪录片里的对话者来自全球不同地方,有我的本科老师、汉学家万百安教授,有支持我成立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陈鼓应先生,还有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等。这些学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书目已经发布,“四书”之一《孟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墨子》、中国古代农科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以及《灵宪》《营造法式》《论衡》《海国图志》《颜氏家训》《左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十余部闪烁着多元先贤思想光辉、流传千古的中华典籍将在新一季节目中与大家见面,涉及史学、文学、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我们将对这批典籍进行逐部解读。 说起魏源和他
曹操的创业经历,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在相关的记载中,西晋陈寿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简称《本纪》)虽然对曹操有不少回护与避讳,但仍是研究其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是裴松之注所引诸史,如王沈《魏书》、鱼豢《魏略》等曹魏官修史书,对曹操多有溢美修饰之词;而《曹瞒传》《世说新语》等南人所撰小说、传记,又不乏对曹操的刻意抹黑。 此外,汉末文学家陈琳于官渡之战前夕(200)创作的《为袁绍檄豫州》(以
中唐诗人孟郊(字东野,谥贞曜先生,751—814)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诗的妙处在于前四句只写家庭生活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细节:母亲在儿子将出远门之前帮他收拾衣装—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人子者当时也许并不怎么在意,而事后回忆起来,则无不深感母爱的温暖,自己年龄渐长以后尤其 如此。在这四句之后
这些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升温,爱茶之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不仅在家中品茗赏器,甚至还有兴趣到茶山游览,从采摘到制作,全方位地感受一番。因此,从清明小长假到五一黄金周,各大茶区也都成了热门景区。这一期,笔者就结合着陆羽《茶经》中的内容,为诸位爱茶人聊聊采茶制茶背后的故事。想必您读过之后,再去参加茶旅又会别有一番滋味了。 采茶讲究真不少 原文: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茶经·三之造》)
表示鼻子的汉字,最初不是“鼻”,而是“自”。为什么自己的“自”跟鼻子有关呢?这要从“自”最初的字形说起。 “自”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的鼻子的形状,上有鼻梁,下有鼻孔,中间的横画很像鼻子上的纹路,不过也可能只是装饰性笔画而已。 “自”最初的意思是“鼻子”。甲骨卜辞中即有用例。许慎《说文解字》:“自,鼻也,像鼻形。”不过,它的这个意思仅仅停留在古代。现在,则可以通过由它构成的字观察到,比如“息”和“
南宋嘉泰三年(1203)春夏之交,绍兴城南鉴湖。两位彼此闻名已久,却甚少谋面的白发老者总算合框了。桴鼓相应四十余年,执手再看皆是苍颜。 他们就是南宋文坛最耀眼的双子星—陆游和辛弃疾。 陆游大器晚成 辛弃疾一登场就自带光环 从古籍上寻觅不到陆辛第一次见面的踪迹,两人时间线第一个交叉点或许在绍兴三 十二年(1162),陆游时年三十 七,辛弃疾年仅二十二。就其自身而言,那是他们闪亮而终生难忘
在古代,农业要顺应天时,这很好理解,作物的天性多是春生夏长,不予以尊重就不会有好收成。但是若说手工业也要顺天时,这可是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事儿。 《周礼·冬官考工记》明确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在说,要造出精良的手工产品, 需结合四方面因素,而其中首先就是“天有时”。 《礼记·月令》特别强调:“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关于守信,人们一般熟知圣贤的教言。《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信”的重要性,《述而》中更是明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后被儒家列入“五常”。就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就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 古代史学家通过史书传导的信义观念,亦如炬火,熠熠生辉。 如《左传》就有“信,国之宝也”的箴言。据统计,《左传》中“信”字出现达一百四十余次。其中,《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这样的记载:逃亡在外的
久晴泥路足风沙, 杏子生仁楝谢花。 长是江南逢此日, 满林烟雨熟枇杷。 明代诗人李昌祺的《小满日口号》描写了初夏时节的景象,黄杏、飘零的楝花和烟雨笼罩下的枇杷林挂满成熟的果实。五月是枇杷成熟的季节,唐代柳宗元有“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的吟诵,宋代梅尧臣有“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的诗句。 我国栽种枇杷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枇杷栽培,司马相如《上林赋》说:“卢橘夏熟,黄甘橙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经典,是宋代人注疏、诠释四书的集大成者,影响了东亚七八百年。 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吠陀经》或《奥义书》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