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测性维护(PdM)利用数据和分析来预测系统组件的潜在故障,提前采取维护措施以避免损坏,旨在解决矿山设备维护中的预测性问题,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研究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与预测、决策支持与执行等环节。从数据源、模型透明性与可解释性、系统集成3个方面分析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PdM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人工智能的PdM能够显著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维护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摘要:针对露天矿山炮孔识别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比较了2种炮孔智能识别方法:基于三维点云的炮孔识别方法和基于目标检测的炮孔识别方法。通过选用不同视觉感知设备,在多个露天矿山环境下进行了试验验证和性能分析。研究发现,2种方法均能有效识别炮孔,具体来说,基于三维点云的炮孔识别方法识别精确率为90%,基于目标检测的炮孔识别方法识别精确率为97.91%。通过对2种方法的硬件设备、数据处理流程和应用潜力
摘要:矿产勘查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改善矿产勘查中金矿化预测面临的由于已知矿化样本数量少导致的样本类不平衡问题及矿化信息稀缺问题,提出SMOTified-BRF模型,该模型使用SMOTE方法对极少数已知矿化样本进行数量增强并使用平衡随机森林方法进行预测。以汉滨—旬阳地区为研究区,对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分别使用SMOTified-BRF模型和BRF模型进行
摘要:智能矿山是数字矿山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延续,是建设绿色矿山、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趋势下,矿山企业积极融入矿山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利用新质生产力提升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通过深入分析青海某金矿开发现状、安全生产监管和数字化建设现状,以及安全监管视频AI智能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详细阐述安全监管视频AI智能系统主要搭建内容和采用的关键算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领域对深部与隐伏矿体探索需求的日益增长,电磁法设备,尤其是从V8电法工作站到广域电磁测深设备的广泛应用,显著推动了攻深找盲工作的进程。基于V8电法工作站与广域电磁测深设备在基本原理及野外作业流程上的高度相似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将V8电法工作站采集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广域化处理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3个实际项目的数据处理结果发现:这一处理策略能够有效模拟并达到广域电
摘要:难处理金矿占世界金矿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金、银等贵金属的获取将依赖于难处理矿石的开采及提取。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传统冶金行业需要开发更加高效的工艺进行生产。对某难处理金矿进行矿物性质分析,以及直接浸金试验与加压氧化预处理后浸金试验。直接浸金试验研究了磨矿细度、浸金药剂种类、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浸出率为48.27%;加压氧化预处理后浸金试验研究了
摘要:矿山岩石动力学问题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而工程实际中矿山岩石爆破振动、机械开挖扰动、深部“三高一扰动”等环境下的岩石动力学问题研究是矿山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的关键。阐述了近年来矿山岩石动力学灾害问题并进行分析,从矿山岩石动力学理论发展及阶段性成就、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三方面总结归纳,浅析了中国矿山岩石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矿山岩石动力学发展中的部分关键性科学问
摘要:黄铜矿作为关键的硫化铜矿物,在自然界中常与黄铁矿紧密共生。鉴于这2种矿物的浮选特性极为相似,在浮选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具有一定难度。综述了黄铜矿与黄铁矿表面浮选特性的差异,总结了多种硫化铜矿浮选技术,包括优先浮选法、混合浮选法、快速浮选法、异步浮选法及分支浮选法等,并阐述了各自具有的独特技术特点,探讨了铜硫浮选分离过程中捕收剂与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使相关作用机理逐渐清晰。同时,对铜硫浮选分
摘要:通过查阅2021—2024年国内发表的金分析测定文献,分类综述了这4年金分析测定的进展概况,主要包括含金矿物加工制备、金的分离富集、不同含金物料中金的测定方法等,并对金分析方法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引用文献116篇。 关键词:金;加工制备;分离富集;含金物料;分析测定;综述 中图分类号:TD926.3文章编号:1001-1277(2025)01-0056-08 文献标志码:A
摘要:超细粒径尾砂沉降速度慢、浓缩效率低、溢流水浊度高,必须添加絮凝剂加速细颗粒的沉降,因此絮凝剂会残留在浓缩后的似膏体中,导致其黏性增加、浓度偏低、易结块和管道输送阻力增大。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絮凝剂残留与超细全尾砂似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修复或剪切破坏作用下,絮网结构会包罗或释放水分子引起自由水和毛细水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这是超细全尾砂似膏体剪
摘要:为探究循环冻融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中国东北某矿山受季节性循环冻融影响的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考虑-5℃、-10℃、-15℃、-20℃4种冻融温度梯度,探究1,3,5,7次循环冻融下岩体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并基于MSDP准则开展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温度梯度降低和循环冻融次数增加,试样内部冻缩加剧,试样抗压强度降低2.9%~20.3%,抗拉强度降低6.1%~24.8%,内
摘要:为解决深部大断面硐室开挖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开展深部大断面硐室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建立了大断面硐室分布开挖模型,依据“先顶后帮”“先帮后顶”“帮顶同掘”的原则并参照工程现场中综掘机截割方式,设计16种模拟开挖方案。分别针对5种不同支护类型进行效果分析,并依据模拟结果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塑性区变化、围岩收敛及开挖器具等因素,认为采用“先顶后帮”的断面开挖方式
摘要:为研究断裂构造和结构面对露天高陡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以湖南某锂多金属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等手段进行调查与分析。矿区断裂构造以近SN向断裂为主干构造,其间发育NE向断裂、近EW向断裂、NW向断裂、弧形断裂及不同的节理裂隙,构成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通过现场调查测得岩体结构面产状,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岩体的优势结构面: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3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组和云英岩2组;
摘要:针对某选矿厂细碎矿样进行了实验室纳米气泡浮选与常规浮选的比较试验,详细考察不同药剂用量对-0.074 mm占比92%的微细粒金矿纳米气泡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气泡浮选可显著提高金精矿的Au品位和Au回收率,同时提高浮选速率。在一粗三精两扫的闭路浮选流程中,纳米气泡浮选可获得Au品位35.32 g/t、Au回收率93.11%的精矿。相比常规浮选,纳米气泡的引入使精矿中Au品位增加了3g
摘要:随着易选金矿资源的逐渐匮乏,开发处理低品位、含硫含砷复杂金矿的高效工艺尤为关键。针对秘鲁某复杂金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并对全浸和浸出—浮选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矿石金品位为6.64 g/t,其中51.9%的金被矿物包裹,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石英。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全浸法的Au浸出率可达74.1%,浸出渣中残留Au品位为1.72 g/t,说明回收效果有待提升。通过对浸
摘要:研究采用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及其焙烧产物(MgAl-LDO)去除水溶液中的亚铁氰离子([Fe(CN)₆]4)。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O₃-、Cl-插层浓度的MgAl-LDH,并通过焙烧法制备了不同的MgAl-LDO。探究了LDH及LDO对[Fe(CN)₆]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LDH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可在20 min内实现吸附平衡;LDO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最高为
摘要:某黄金矿山含氰废水呈碱性,主要污染物为总氰化合物及重金属离子。采用因科法、酸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CG101-A药剂法、电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破氰处理。探索试验发现,因科法和CG101-A药剂法的去除效果较好。进一步条件试验揭示,对于该黄金矿山含氰废水而言,CG101-A药剂法是最为适宜的处理工艺。在CG101-A投加量为3 g/L,且分3次均匀投加,反应pH值控制在8~9,反应时间为2 h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