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金储备是国家货币信用的重要支撑,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黄金增储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金融信用和稳定性,而且在应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梳理中国近年来黄金增储上产技术创新面临形势、主要挑战与关键技术、工作基础等,分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黄金资源储量和产量,重点阐述了中国黄金矿山在资源勘查、开采、选冶、环保和加工等方面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并根据技术创新的主要
摘要:安全生产是矿山开展工作的基石与生命线,虽然矿山事故正在逐年减少,但事故发生的频率依旧很高,这不仅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的安全。以非煤矿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安全生产现状及影响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重点对国内现有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并基于国内非煤矿山的实际情况,指出了3个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为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及多方协同联动趋势,明确了非
摘要:针对传统炮孔设计中数据记录不灵活、实时更新缺失及系统集成度低的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炮孔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致力于提升矿山爆破的效率与安全性。该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从设计、钻孔、爆破到填充、回收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该系统采用实时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显著优化了炮孔设计与施工方案。其通用性和适应性使得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矿山企业的需求进行定制,满足个性化管理需求;主要贡献包括提升矿山作业
摘要:采矿方法的选择对于矿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较为复杂的矿山更为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安全程度、生产效率及企业效益。根据国内外经验,结合桃花咀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矿山现状等,提出针对厚大矿体技术可行的采矿方法有:盘区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脉内顺路斜坡道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走向分条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脉内采准机械化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留护壁阶段空场与上向分层联合采
摘要:金陶金矿井下岩体掘进过程中存在的地压问题、掌子面及成形巷道均出现冒顶片帮现象,尤其是破碎区域巷道冒顶片帮出现概率较高。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等方式,对不同等级顶板支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陶金矿井下岩体质量较好,但巷道掘进过程中易在拱肩位置产生应力集中;通过对拱肩进行加强支护,并对不同等级顶板采取相应的支护方式和参数,在生产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巷道掘进;顶板分级;地压管理;顶
摘要:针对金青顶矿区某矿段的地质条件和采矿环境,采用极限跨度理论、地基梁理论和流变模型对采场的力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采场顶板、底板、间柱及充填体的力学分析,评估了现有支护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现有支护措施在深部高压环境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采场的稳定性。为了改进采场的支护效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支护优化方案,包括提高支护强度和密度,以及改进支护结构设计。研究结果为金青顶矿区采场的稳定性分析
摘要:通风系统作为矿山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矿山的安全生产。针对龙头山金矿矿体赋存条件和开采现状,提出了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采用抽出式通风,通过砌筑风墙,增加风门、调节风窗,增加风流路径,优化通风网络布局,增加通风构筑物,减少风流阻力,提高通风效率。新的通风系统不仅提高了通风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详细阐述了优化改造
摘要:在矿山作业环境中,运输电车于高载荷条件下存在电能供给不足及电力消耗过度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矩分配的四轮独立驱动矿山运输电车电控优化系统。利用直流无刷电动机三相绕组结构特性,构建了四轮独立驱动矿山运输电车模型,并明确了相应的目标函数以指导优化过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智能化求解,以获得最优的转矩分配方案。仿真试验结果显示,转矩分配控制策略使电车在速度达到50 km/
摘要:国外某铜矿石含铜较高,氧化率较低,为原生硫化铜矿石,铜品位达1.21 %,而铅、钴、锌等其他金属含量较低,不具备综合回收利用价值。为最大化该矿石的经济效益,进行浮选药剂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比75 %,石灰用量500 g/t,Z-200用量30 g/t条件下,采用一粗两精两扫、中矿循序返回的工艺流程,闭路试验可获得铜品位31.09 %、铜回收率97.62 %的
摘要:为充分了解某金矿矿石性质,制订合理的选矿方案,通过化学分析、偏光显微镜、人工重砂、电子探针等手段对矿石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有价元素主要为金,品位为4.08 g/t。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胶状黄铁矿、白铁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金主要为自然金,并以包裹金为主,其次为粒间金和裂隙金;与黄铁矿嵌布关系密切,脉石矿物次之。金矿物粒度多小于0.037 mm,该矿石属微细
摘要:炭浆提金工艺在黄金选矿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受其工艺特性影响,指标控制存在滞后性,当前多采用事后问题分析的方式进行指标调控,显著增加了工艺控制的不确定性。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构建了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其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分别设置为5,8和1,用于预测炭浆提金工艺的尾矿品位。基于东梁金矿的实际生产数据对该网络进行训练,结果显示网络拟合效果良好。运用训练好的网络对现场30组生产数
摘要:针对甘肃某高硫金精矿直接非氰浸出金浸出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化学预处理—非氰浸出工艺,重点考察化学预处理剂种类、化学预处理剂用量、预处理时间,非氰浸出时磨矿细度、矿浆pH、矿浆液固比、非氰浸出剂用量、浸出时间对浸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硫酸作预处理剂,用量30 kg/t,预处理时间6 h,非氰浸出磨矿细度-0.038 mm占比85 %、浸出矿浆pH值11、矿浆液固比2 mL/g、非氰浸
摘要:青石洞子钼铅锌矿床为内蒙古翁牛特旗近期发现的一大型斑岩型矿床,具有上铅锌矿化、下钼矿化的垂直分带规律。上部铅锌矿体主要产于额里图组安山岩中,深部钼矿体产于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杂岩体中。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和矿脉穿切关系,将其成矿作用划分为石英-辉钼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石英-方铅矿-闪锌矿阶段(Ⅳ)及石英-碳酸盐阶段(Ⅴ)5个成矿阶段。
摘要:清水塘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缘中段,耒阳—临武南北向褶断带北缘,为中型铅锌矿床。为了探讨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和矿床成因,采用光学显微镜、立体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对主要金属矿物开展了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颜色,清水塘铅锌矿床闪锌矿可分为黑褐色、褐红色、棕黄色、黄绿色等4种;随着颜色由深到浅,闪锌矿在晶体形貌方面,四面体形态减少而菱形十二面体形态增多,表明成矿温度从高到低变化。闪锌矿
摘要:莫格尔雪金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鲸鱼湖—阿尼玛卿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缝合带。矿区内圈定1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4处1∶1万土壤综合异常,异常组合元素以Au、Sb为主,异常中心明显,Au、Sb峰值众多,Au最大值为712.00×10-9、Sb最大值为71.0×10-6,异常空间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通过初步异常查证,圈出2条矿带,6条矿体,矿体长60~100 m,厚0.86~2.80 m,金品
摘要:为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构建环境与资源平衡体系已成为国内矿山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碳排放与碳汇循环平衡是资源与环境平衡体系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确了碳排放与碳汇循环平衡的概念,深入剖析了其内在机制,并构建了相应的平衡关系模型。提出了具体的碳排放与碳汇循环平衡计算公式,详细阐述了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为矿山企业提供了科学、量化的碳排放
摘要:失活污泥填埋或焚烧处理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其含有的腐殖酸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尾矿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是尾矿库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研究开展了从失活污泥中提取腐殖酸,并利用腐殖酸进行尾矿土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DN未消化提纯失活污泥腐殖酸更适合作为尾矿改良剂。腐殖酸显著增加了尾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1 g/L失活污泥腐殖酸对植物生长有显著促进效果。该研究为尾矿土壤化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
摘要: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其生物有效性、环境危害性等具有重要影响。采用BCR改进法对某铜矿生态修复示范地土壤基质中和渣和黄土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铜矿生态修复示范地土壤基质中和渣和黄土样品中的Cu、Zn、As、Pb、Cr、Ni、Cd等重金属总量均符合GB 36600—2018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第二类用地管制值;中和渣和黄土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