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实施精细化治理 提高城市美誉度”,共有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依托政区边界进行封闭管理存在的实践困境、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包容理念、市域社会治理“善治”的目标归旨、城市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等角度入手,分析超大特大城市政区边界的治理逻辑、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可持续性治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精细化治理、传统文化在
摘要:重大传染病等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肆虐常常始料未及,如何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快速扩散,切断传导或传播途径的“封城”“封区”等空间封闭管理,成为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举措,空间封闭管控与政区边界紧密相关,然而依托政区边界进行封闭管理还存在诸多实践困境,尤其对以高复杂性与高流动性等为主要特征的超大特大城市而言,挑战更大。在阐释政区边界的属地化和一体化功能及其效应基础上,辨
摘要:在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农民工(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既能通过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等促进高质量发展,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内生动力。选取深圳市城中村流动党支部的典型实践案例,探索“熟人管理熟人”治理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可持续性问题。分析表明:该模式在“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架构中,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组织动员-组织嵌入”
摘要:城市化不应仅追求发展速度,更应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亟需展现更大的包容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城市老龄化不断加深,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在城市更新中,无障碍环境建设对打造便捷空间、提升城市公平与包容至关重要,是推动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基于精细化治理理论,通过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的实践,总结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化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将精细化治
摘要:“善治”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归旨。运用嵌入性理论,遵循“文化嵌入—政治嵌入—认知嵌入”分析思路,呈现安徽省安庆市传承六尺巷“和”文化、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六尺巷“和”文化倡导谦和礼让,不仅可以调理社会关系,塑造社会秩序,而且对治理理念、制度、实践产生三重驱动,力促市域社会治理“向善”成为可能。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统一,丰富了社会治理本土化的实践内
摘要: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范围内的“映射”,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其中,多元主体充分参与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系统梳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城市治理的逻辑,以长沙“街艺星秀”城市文明风景线实践为分析对象,提炼并呈现其典型经验做法。对其蕴含的机制机理进行抽象归纳,提出明确政府主导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政策支持
摘要: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要的理论议题与实践热点。学者们对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转型困境、实践绩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视角或维度的分析,鲜有研究对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进行系统性的综述与总结,尤其缺乏对多元情境下理论对话与知识框架的深度探讨。据此,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就该议题领域内的155篇中文文献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价值基座、
摘要: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致力于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问题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配套政策选择,健全完善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公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公式;二是从政策设计方面推动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降低社保缴费
摘要:当前,国家及各省市对“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上海2035总体规划、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等也进一步加快上海跨区域交通出行流动建设。本研究聚焦上海及近沪地区,通过通勤识别、劳动力供给与就业流动性指标构建等技术方法,从全域、区(县)、街道(镇)等多尺度分析其劳动力供给与就业流动性分布特征。研究初步显示,在区县层面,上海中心城区、昆山承担主要通勤体量,流动性指标聚类显著;在街道(镇)层面,
摘要:新型消费指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支撑而形成的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新型消费与就业相互影响,存在紧密的互促共进关系。近年来,随着文娱旅游消费、健康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成长壮大,就业市场恢复向好,旅游餐饮、娱乐文化、保健、医疗、护理、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物流仓储、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新能源等行业的就业机
摘要:郊野公园是上海大都市的稀缺资源,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价值,全面发挥其综合价值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郊野公园市级土地整治项目试点为例,通过构建建“策划先行—规划落地—工程实施”的过程治理机制、“分类施策—复合利用—特色塑造”的空间治理机制、“价值引领—价值统筹—价值实现”的价值治理机制等,推动上海大都市乡村综合价值的实施落地、特色塑造和效应提升。旨在郊野地区
摘要:1985年以来,学界关于建筑垃圾治理的研究围绕相关法规政策、管理体制机制、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主题展开,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公共治理视角的研究、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推进这一研究,应强化公共治理的研究视角,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加强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 关键词:建筑垃圾;公共治理;研究述评 DOI: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