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城乡融合发展聚焦三大议题:①“人”为根本,人口成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核心变量;②“县”为重心,县域成为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动能的重要载体;③“流”为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加快重构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县域人口收缩与集聚的实证分析表明,县域人口常态化收缩态势明显,县内人口持续集聚且中西部县域人口集聚度提升快,人口集聚能够有效弱化人口收缩的负效应。全国80. 85%的县域
摘要 已有研究较多地关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红利效应,但相对忽视数字金融素养差异在不同类型群体之间的广泛存在及其产生的非意料结果。该研究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效应和更高的数字金融素养要求两个方面,探讨了其对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影响,然后结合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及城市层面相关特征数据,运用条件Log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
摘要 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绿色金融对生态城镇化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绿色金融水平指标体系和生态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研究绿色金融对中国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探究绿色金融对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引入数字经济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将数字经济作为门槛变量,深入探讨在不同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下绿色金融对生态城镇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2
摘要 从生产效率视角识别企业碳减排效应的来源既是纾缓企业低碳减排与生产经营矛盾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该研究首先借鉴大气定量遥感反演的方法,估算了2007—2021年上市企业的碳排放量与偏向性技术进步,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及其制度要素(包括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的碳减排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企业偏向性技术进步与碳
摘要 兼具绿色和金融属性的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成本、高透明度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该研究基于投资者偏好视角,构建引入异质化的生产技术冲击和投资者绿色偏好冲击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K-DSGE)模型,模拟分析了多情景下绿色厂商生产技术冲击、棕色厂商生产技术冲击和投资者绿色偏好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表明
摘要 在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性与示范性日益凸显。该研究基于中国2006—2021年278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就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节能降碳效应予以评估,检验其影响机制,并分别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聚焦城市和家庭层面,进一步探讨该政策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即政策具有节能
摘要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能源效率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行业内企业的能源效率差异引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行业内能源效率差异对企业绿色转型有何影响却缺乏深入探讨。融合能源、政府补贴、污染税、市场化水平等因素,该研究拓展了产业演化模型,从市场竞争视角探讨了行业内能源效率差异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理论机制;利用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引入再中心化影响函数识
摘要 国际投资仲裁已成为气候变化诉讼之外的一种新型气候变化争议解决方式。东道国气候变化政策产生的经济影响体现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气候法的互动,也使国际投资仲裁可以被用于解决气候变化争议。在实践中,国际投资仲裁解决气候变化争议的案件主要存在调整环保措施与调整能源政策两种类型,包括本诉与反诉两种程序。在理论上,国际投资仲裁解决气候变化争议存在实体性与程序性的正当性,符合投资条约中保护实体权利的要求与投资
摘要 气候公正转型法律的概念呈现逐级深化的特征,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就业扶助规范,实则包含了地域层面的协同转型、行业层面的共同改造、群体层面的贫困关照、时间层面的历史责任或贡献的计算等丰富内容。纵观中国的气候公正转型法律,在规范属性上存在内容全面性与强制性的不足,在规范内容上存在公正转型定性、公正转型监管、公正转型救济、公正转型合作4个层面的空白。为了克服对应问题,该研究采用了文献检索、实证分析等方法
摘要 基于中国环境保护税的省际差异,分档评估环保费改税能否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基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的典型事实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保费改税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档评估不同程度税负提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环保费改税
摘要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强、信息量大、复制成本低、附加值高等特征,已成为推动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数据的价值在流动和应用中得以实现,因此,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动是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梳理数据要素流动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从数据要素流动影响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研发信息高效共享出发,构建数据要素流动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理
摘要 如何在过于强势和柔性有余之间取得平衡,是环境执法面临的现实难题,为了适应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包容审慎环境执法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理论研究亟须跟进。通过对相关规范性文件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在理论上对包容审慎环境执法的规制模式进行提炼,即包容审慎环境执法在总体上建构了“劝导优先,惩罚后置”的回应性规制模式,在监管过程中更加注重柔性执法,审慎使用具有高权属性的行政制裁手段,从而矫正因
摘要 “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稳定是保障水质的基础。为此,该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在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生”空间识别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分析水源区“三生”空间演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各类“三生”空间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摘要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是应对跨区域水污染难题的重要制度创新,空间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环境政策的重要特征。在各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经验反哺理论并高度凝练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规则的背景下,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及其背后机制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激励间的动态权衡,更是不同行政区域间实现生态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的关键。鉴于此,该研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为切入点,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方向,也是释放数字红利激活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及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对缓解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数字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有效破解森林资源富集地区资源“诅咒”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重要途径。该研究系统分析中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现状,探明森
摘要 生态补偿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旨在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然而,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益冲突的生态补偿制度,本应是对作出牺牲的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但有的地方实践却表现为一种“政府治理工具”,不禁引发“治理替代补偿”之问。该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对148份生态补偿地方立法文本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功能与预期功能的背离现状,
摘要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亦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耕地保护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2个中央“一号文件”及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文本,从扎根理论和政策工具两个分析视角,系统梳理了2003—2024年生态文明视域下耕地保护政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工具成效。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发现,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划分为管制型政策工具、调控型政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水资源费税转变的关键阶段,针对水资源费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税费平移”,而应在制度设计中充分发挥税收优势。基于此,该研究采用比较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从水资源的可税性问题入手,将水资源在经济价值层面反映出的收益性作为经济上可税性,在使用价值层面反映出的社会共同评价作为法律上的可税性。比较水资源税费的条文,水资源税基本平移了原有水资源费的相关规定,仅在税额标准、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