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超1450万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正处于18岁的年轻人通过高考,期待进入满载着希望与未来的大学。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大学的环境既与父母分离,又与社会游离,是练习“成人”最好的场地。 1807年,创建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所大学。而在中国,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大学是什么?康德作为近现代哲学家第一人,第一个回
什么是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university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才配得上称之为教授universal的知识、即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University)。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
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在什么时候诞生呢?是于1088年诞生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这所大学就是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 但丁、哥白尼、伽利略都是他的校友。为什么出现在博洛尼亚,而不是当时欧洲最大的两座城市罗马和巴黎;也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富饶的两座城市:中国北宋的开封或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是一座欧洲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呢。 今天的中国人凡是知道这个城市,大多是因为它是法
近代天津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训练洋枪队,筹建天津机械局,开洋务之先。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 大量洋务工矿企业的创办,对于掌握近代文化知识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剧增。清政府在派幼童赴美留学、雇佣洋匠、洋师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服务洋务运动的文化教育机构,诸如天津海关书信馆、运书局、电报学堂、水师学堂、西医馆、武备学堂等
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只存活了八年,却是现代中国最接近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其教员是“教授中的教授”,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其学术之自由,思想之包容,令后来者感到高山仰止。正如联大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拥有如此崇高声望,很大程度上,因其拥有一大批“大师”。他们对内治校,对外议政,是西南联大的灵魂。这是怎样
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6位英国国王、26位英国首相、多位外国政府首脑、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学者。关于牛津大学的故事很多,但牛津人相信,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统则始终不曾改变。那些沿袭千年的繁文缛节是这所学府的根基,但它也开始尝试变革。 从伦敦的 Paddington 火车站搭火车到牛津,只需一个小时即可。走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应接不暇的出租车,伦敦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
许久不见的大学同学突然联系我,希望尽快见个面。她忧心忡忡地说,她女儿在高一下学期做出了一个她和丈夫都感到困惑不已的决定——无论他俩怎么变着法儿建议,她还是径自选择了文科,而且是历史、政治、地理的纯文科组合。本指望到高二时她能“回头是岸”,但如今高二的她,显然没有任何要改回理科的想法。她跟我抱怨孩子的任性,因为从学业表现来看,女儿的理科基础是相当不错的。即便是难度不断飙升的物理,女儿花费的时间并
黑格尔是在柏林大学校长任内去世的,而在黑格尔去世的二十年前,费希特也担任过该校校长。当然,这个学校的校名还出现在更多其它文化名人的履历中。我前些年来柏林匆匆忙忙,想到柏林大学看看,问了两位导游都茫然不知,也就作罢了,但这事使我十分奇怪,如此鼎鼎大名的学府既不可能停办也不可能迁走,导游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次刚开口一问便有了答案,原来它早已改名为洪堡大学,纪念一个叫洪堡的人。 叫洪堡而又与这所
1938年4月25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昆明,图中横幅上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慰劳湘黔滇旅行团”。 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可后人谈论“大学精神”,或者抗战中的学术文化建设,都会以西南联大为例证。作为史家,我承认此例证很有说服力;但同时我更想强调,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战火纷飞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涵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
在库委,我每天都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觉。——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躺在干爽碧绿的草地上,老睁着眼睛盯着上面蓝天的话,久了会很眩目很疲惫的。而世界永远不变。 再说,这山野里,能睡觉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随便找处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睡过一个夏天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除非寒冷,除非雨。 寒冷是一点一滴到来的,而雨则是猛然间降临。我露天睡觉时,总是会用外套蒙着头和上半身,于是
对于乌鸦,不知怎的,只要一听到它的啼声,便会无端地有所感触。感触些什么,我也不能分析出来,总之是会使我悲哀,使我因而有种种的联想,使我陷入在朦胧的幽暗之中,那是有好几回了。 我对于乌鸦的最早的认识在什么时候,那是确已记不起了。只是小时候随着父母住在苏州的时候,醋库巷里租住屋的天井里确是有着两株老桂树,而每株树上是各有着一个鸦巢。对于乌鸦的生活加以观察,我是大概从那时候开始的。我到如今
田鼠的秘密 每年的三月,科尔沁草原乍暖还寒。太阳躲在灰蒙蒙的云里,天空仿佛一块巨大的暗色帷幕,把薛家营子紧紧包裹起来。夜里突然降了一场大雪,云变成了雪,结结实实地拥抱了整个村庄。人们接受了这份厚爱,在梦中都笑出了声,有了这场雪,今年的年景就会好起来。 每年的三月,科尔沁草原乍暖还寒。太阳躲在灰蒙蒙的云里,天空仿佛一块巨大的暗色帷幕,把薛家营子紧紧包裹起来。夜里突然降了一场大雪,云变成了雪,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一盏幽蓝的莲花形玻璃托盏静静绽放,仿佛凝固了七百年前的月光。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出土于甘肃漳县徐家坪的元代汪氏家族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元代玻璃托盏,被誉为“丝路蓝莲”。 托盏由盏与托盘组成,盏高 4.9 厘米,如七瓣莲花微微收拢,每片花瓣的尖端都带着锐利的锋芒,仿佛能划破时光的尘埃;托盘直径 15.2 厘米,八瓣莲瓣向外舒展,形成优雅的八边形轮廓。通体普蓝色玻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四大圆”彩陶罐,顾名思义,就是在罐体前后左右绘有等分对称的四个大圆,以此构成纹饰的基本格局。圆与圆之间用简单的线条过渡,保持纹饰结构的衔接性及整体平衡,大圆内多用网格纹填充,仍不失半山纹饰的繁密特征。在半山纹样群中,四大圆可列为基础纹样之一。 四大圆纹样在马家窑文化中晚期也就是半山和马厂类型影响面甚大,半山类型最著名的纹样“大螺旋”正是从四大圆衍生出来,纹样特征是用弧线把四个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81.5cmx5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作者是北宋皇帝赵佶, 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芙蓉、锦鸡、花蝶组成画面, 一只美丽的锦鸡落在芙蓉花枝上。锦鸡漂亮的羽毛和凝神注目的神态, 芙蓉花的姿容, 都被描绘得生动逼真。此图的写实技巧十分高超, 是一幅形神兼备的佳作。画面右上方有赵佶的题诗,下方有赵佶“ 天下一人”的题款。
半杯水好,好在不容易给满溢的水弄湿了衣服,像身处经常颠簸的机舱,水只有七成满。半杯水好,好在想换口味时,一口喝光就能轻身上路,干脆利落。半杯水好,好在好比人的胃口,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美食“丑”了,往往只因腹部胀满,而空肚时吃什么都好吃。 “乐观正向积极派”一味追求满,乐于看见半满的杯,而逃避那空的部分,只渴望满,而不满意空。这与一向只知进、不知退,只讲求加法、不研究减法,是同一个路数
光在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时,路径会折射、反射、再折射,在散成七种色彩后,以42度的角差,折返回我们的双眼。 这就是彩虹的由来。 因为你眼里的彩虹,总会与太阳光维持42度角,当太阳的位置高于地平线42度以上,彩虹就像是落在地平线之下,你抬头也无法仰望到它了。 所以在日正当空时,除非是站在山上,或坐上飞机向下俯望,你才有机会见到那道仿佛不存在的正午彩虹。换句话说,彩虹并没有消失,
站在树枝上的鸟,从不担心树枝会被风折断。 当然,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同样的道理,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人身上;你的安全感,来自你通过努力所获得的能力。 观众问毕加索:“你的画很美,可我为什么看不懂?” 毕加索指了指美术馆外:“你听,有鸟在叫.听到了吗? 观众侧耳倾听了片刻,点了点头。 “鸟叫声好听吗?” 观众又点了点头。
夏日的早晨醒来身体轻柔得令人倾慕,慷慨的热浪在这清早的几个小时还算缓和,出门的时候,金色的阴影和微醺的空气已经在地上嬉戏,仿佛走路要变成飞翔。几乎长着翅膀,像一位神,你走向一昼夜的际遇。 等待你的是一整天的无所事事:早晨的大海,清晨刚过,透明的湛蓝尚且清凉;中午的杨树林,路过光线亲昵的晦明;黄昏时的细窄街巷,漫步悠悠直到坐进港口某间小咖啡馆。美妙的无所事事,有了它你才能完整而无悔地度
几乎在每个起雾的清晨,我都会想起在云台山的那个午后。山雨诡谲,我和父亲上山的时候还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我们快要爬到山顶了却突然下起雨来。我和父亲一起在山中的亭子里避雨,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雨才停。收拾好东西下山,浓雾已经灌满了山谷。 来时满心欢喜,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已经疲乏。雨后的山野沉寂静谧,不时传来一两声尖厉的鸟啼,我哆哆嗦嗦地贴着父亲,暗暗心慌。 雨后的山道越加滑腻,父亲和我一同下山,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学社成员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展开了漫长的调查,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补上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初到昆明 1938年5月,初春的昆明春和景明,梁思成、林徽因领着梁再冰、梁从诫两姐弟,与金岳霖、周培源、吴有训等人,同游西山名刹太华寺,在雕花栏杆前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林徽
坐下来,听陌生人讲他们最后的心愿。 一名遗嘱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探索对方内心的宇宙、理清这些复杂的关系、制订一份严谨的遗嘱。来访的人里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八九十岁的长者,贫穷或富有,无一例外,都是做好准备、随时面对死亡的人。 有的人在咨询时穿上了最华丽的衣服,诚实地处置自己留在世上的一切,真实的财富、虚拟的账号,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找到各自去处,了却心事一般,最后他们松口气,向咨
喝完茶之后,太后让我们跟着她到了另外的一个房间,那里面午膳的桌子都已经准备完妥。我暗想,太后刚刚就已经吃了不少,不知道午膳还能不能吃得下。 不过,答案很快就摆在面前了。太后一走进屋子,就命令女官和太监们将所有餐具的盖子统统拿去。她坐在了上位,让我们站立于桌子下首位置。太后告诉我们:“本来呢,按照以往的习惯,在看完戏之后,皇上是要与我一起共进午膳的,不过他的性格是比较害羞的类型,和你们
写了本小书《小春秋》,人家就说:这是讲经典、讲历史。我一听汗都下来了,小子安敢!把汗擦了,我又觉得,有何不敢?有句俗话: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如果满了,还晃荡什么?真的国学大师是不会跑到电视上去讲的,讲也不好看,收视率肯定低,偏是村夫子野秀才才要晃荡,豆棚瓜架夜行船,网络电视畅销书,大家听个热闹而已。 村夫子讲经典、讲历史,大家爱听,那是因为“对景儿”,古为今用,用古人的智慧教我们成功,教
在剑桥,瞥了一眼下面这个公式,我眩晕了,庆幸自己没学数学。 1+2+3+4+……∞=-1/12 一天,剑桥大学教授戈弗雷·哈代(此哈代非写《苔丝》的小说家哈代)收到一封来自印度的信,写信人叫拉马努金,是一位26岁的普通会计,没受过大学教育,爱好数学,随信附上他的研究成果:120个奇怪的公式。所有公式都没有推导,直接给。比如上面这个公式,就是其中之一。 所有的正数相加,怎么会得出一个负
在读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兴奋点是不同的。我的兴奋点在哪里?在细节。我一直这样认为,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感动我们的其实就是细节。有时候会发现,比如看一场电影,或者看一出戏,过了一段时间,其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淡忘了,但唯独还有一两个细节足以打动我们,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人物、情节、思想、结构都很容易找到,但这一切都需要有足够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必须是真实生动的细节,这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证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
鉴于家长是这世界上最为割裂的群体,老师就成了“人间四月天”,面对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左右为难,反复衡量,试图开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方案。此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有心照不宣的默契,最完美的当然是同频共向双向奔赴,最不济也应该是硬着头皮一起把事情应付完,怕就怕蹦出一个总想振臂一呼的家长,他寻求的解决方案也与众不同,通常是拨打教育部门电话或者市长热线举报,痛陈厉害。教育部门的答复每次都很干脆,
火娃最近的新爱好之一是捡铁丝。好铁丝一概不要,只捡曾经被人拧过,然后又剪开过的那种弯弯绕的铁丝。那些破烂玩意儿在他眼里,要么都是好东西,要么随便捏一捏、改一改造型,也都是好东西:螃蟹、乌龟、章鱼、海马、竹节虫…… 我们逛街,他在捡铁丝;我们聊天,他在捡铁丝;我们爬山,他在捡铁丝;我们聚会,他还是在捡铁丝…… 有一天,朋友来家里吃饭待到比较晚,我们在天台上聊天喝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