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仅是促进区域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其生态治理体系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梳理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成效,发现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生态补偿资金较少、补偿方式单一等。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理论框架,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从正确树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治理观念、
摘要: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内各利益相关方资源互补、经济互惠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流域内生态环境服务均等化与发展公平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概念、原则、模式、基准、资金来源等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目前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结合流域水电开发的特点,分析了流域水电开发的横向生态补偿及资金来源,探讨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在金沙江中游流域水电开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面向流
摘要: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调节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保护和发展利益关系、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四川是全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千河之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发展大后方,肩负着“生态”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分析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发展历程和现存问题,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在生态补偿资金、考核标准、补偿机制等方面
摘要: 为更好地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期输水调度,基于中线工程沿线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1981~2021年冬季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平均值、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并依据国家冷暖冬等级划分标准,在年度尺度上,对安阳河以北段近41 a来冬季冷暖变化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 1981~2021年,各站冬季平均气温基本为-5~3 ℃,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北温差基本为3~4 ℃。
摘要: 鄱阳湖水域类型有碟形湖、围垦湖、河道等,这些水域具有独特水位变化规律,选取鄱阳湖碟形湖水域代表“沙湖”、围垦湖水域代表“珠湖”、河道水域代表“赣江吴城段”这3类水域,基于对2022年水位实测数据进行水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碟形湖水位变化受河道水位影响,丰水期碟形湖与河道联通,枯水期则隔离;② 围垦湖水位不受河道水位影响,且丰水期也不受鄱阳湖水位影响,水位由围垦湖降雨及闸口人为控制影响
摘要: 为了探究GNSS三维水道观测技术在长江中游及汉江中下游水深测量精度问题,基于国内外目前水深测量研究现状,阐述了传统验潮模式与GNSS三维水道观测模式两种水深测量基本原理,通过Hypack软件获取GNSS动态测高数据,对试验区内两种模式下水深测量数据的精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测区内分段高程转换模型精度与GNSS定位精度均为良好。GNSS三维水道观测数据与验潮数据相比,水位互差小于0.
摘要: 针对现有目标检测方法难以适应侧扫声呐图像高噪声、多畸变、特征贫瘠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的侧扫声呐目标检测方法。在网络训练阶段,于Yolov8主干网络中引入RCS-OSA模块,进一步提升Yolov8主干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在推理阶段,通过重参数化卷积来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并将其简化为单一分支,减少内存消耗。之后,使用BiFPN替换Yolov8网络特征融合模块,通过反复应用
摘要: 为揭示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高排水管网的管理水平,基于划分监测诊断单元,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采用在线监测技术,运用水量平衡关系核算、水质拓扑关系分析、旱天基本入渗分析等方法开展应用研究,定量评估排水管网的运行状况,对排水管网运行情况进行系统性诊断,评估排水管网的健康状态。结果表明:针对入流、入渗非常严重的片区,对片区的入流、入渗情况复核结果与前期评估结果一致,说明城镇排水管网
摘要: 长江口为海陆双向河口,其南支受洪潮共同影响,河道演变较为复杂。在分析南支河段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工模型,重点开展了南支演变趋势预测研究。河演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之后,徐六泾人工节点基本形成,上游河势变化对南支河床演变的影响明显减弱,南支河段江岸基本稳定,滩槽位置相对稳定。定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河段最大涨急流速为2.26 m/s,最大落急流速为2.69
摘要: 贵池河段位于长江干流下游,近年来凤凰洲右汊持续萎缩,对河势稳定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目前右汊萎缩的原因尚不清楚,厘清右汊萎缩的原因对河段后续开展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池河段1970~2021年的实测地形资料和水沙资料,对贵池河段凤凰洲右汊的演变和萎缩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凤凰洲右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萎缩,经历了快速萎缩(1974~2003年)和缓慢萎缩(2003~
摘要: 在水的作用下,岸坡内地下水渗流场和岩土体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岸坡的整体稳定性。以重庆市向阳水库平进村岸坡工程为例,基于非饱和流固耦合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强度折减法,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在降雨工况、库水位升降等多种工况条件下平进村Ⅱ级缓坡的滑移破坏模式和安全系数变化规律,评价在岸坡前缘段采取压脚治理措施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① 在不同工况下,岸坡均存在3种潜在滑移模式,即坡表覆盖层滑
摘要: 四川省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海拔约4 300 m,为当前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规模宏大,上、下水库高差大,下水库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布置难度大。为科学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方案,在分析工程施工特性、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和方案比较,系统研究得到施工总布置分区、料场选择与规划、场内交通规划、主要施工工厂设施和施工营地、堆(存、转)场规划方面的主要设计成果。结果
摘要: 为探讨抽蓄营地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以安徽石台抽水蓄能电站现场管理营地为例,从项目背景、设计思路及设计策略3个角度,对抽蓄营地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皖南建筑特征进行思考和再创新,详细介绍了地域性表达的概念、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在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总结出以场地条件为突破口,融合地域特有文化属性,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现代功能需求的抽蓄营地
摘要: 抽水蓄能工程勘探施工影响因素众多、作业环境复杂,导致施工风险高,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为有效避免相关因素导致的事故,在分析抽水蓄能工程勘探施工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在施工安全管理中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责任分工,构建工作流程,系统阐述了机制构建的具体步骤及相应方法,并应用于石台抽水蓄能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双重预防机制保障了勘探施工的安全、高效开展,石台抽水蓄能勘探施工安全无
摘要: 进/出水口是水电站引水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力特性对于降低发电水头损失至关重要。为了降低进/出水口进流和出流时,因为吸气漩涡、逆向流等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水头损失对发电效益的影响,利用三维数学模型进行数值分析,以进/出水口流态、各流道分流比、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均匀性及水头损失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安徽省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进/出水口布置与体型进行了验证及优化,提出了推荐方案。结果表
摘要: 抽水蓄能电站水头高,地下厂房结构振动问题突出,启停频繁,地下厂房动力响应分析作为厂房设计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受到更多关注。以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下厂房实体模型,通过进行厂房自振特性及共振分析和对机组荷载及压力脉动作用下地下厂房动力响应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厂房整体、局部结构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厂房抗振设计基本合理,楼梯和立柱作
摘要: 为研究不同压实度变化下膨胀土入渗特征及规律,通过自制亚克力桶实验装置,以不同干密度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维竖向膨胀土柱渗流试验,分析其对膨胀土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入渗速率、湿润锋前进速率与膨胀土压实度呈负相关,即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压实度的增大,累积入渗量减少,湿润锋向前推进的距离减小;② 各测点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似,均有平稳、迅速增长、达到高峰、保持平稳4个时期;③
摘要: 滇中引水工程输水线路长、调水规模大,工程沿线地下水复杂,隧洞施工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地下水的水位和走向,进而可能影响沿线的植被结构和功能。为探索深埋隧洞施工地下水水位对植被的影响,选取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楚雄段的两个典型地下水监测点分析典型监测点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通过气象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区域的降雨和蒸发情况,结合现场样方调查、无人机拍摄等方法,研究了监测点的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监测
摘要: 为提升广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堤坝安全稳定运行,结合2023年广西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普查数据,多角度分析2023年广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各类害堤动物的危害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广西水利工程主要受白蚁危害,水库大坝蚁害率、水库大坝其他害堤动物危害率与堤防其他害堤动物危害率分别为57.16%、2.40%与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摘要: 为从征地移民安置的角度对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进行优选,以广东省内7个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为样本,采用AHP-TOPSIS模型对其征地移民安置条件进行优选评价。结果表明:7个站点从优到劣排序的结果为大安站点>周田站点>太平站点>连麦站点>荃坑站点>英利站点>明湖站点,制约性因素如移民指标、基本农田指标、生态红线指标等为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征地移民安置的首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