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的提升。国土空间作为国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合理规划与利用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蓬勃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缺,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如何缓解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质量发展对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回顾近二十年国内外的土地压力研究,对土地压力的概念与内涵、评价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国内外对于土地压力的研究起步均在20 世纪末,主要是基于人地关系的视角探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土地面临的压力,土地压力的研究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仍处于缓慢摸索期。人口压力、耕地压力、土地承载力等相关研究均为土地压力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借鉴。当前对于土地压力的研究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尺度与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应用。未来需要继续构建完善的土地压力评价体系,深入探究土地压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厘清土地压力的影响因素,扩展土地压力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为寻找有效策略来平衡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开发区作为政府用以吸引投资、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普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产业用地供给不足、城市扩张受限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定额指标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灰色GM(1,1)模型预测法等模型方法,构建了基于多模型综合的方法对新北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并在供需匹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需协调路径与方案。结果表明:新北区2035年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达到16648.84hm2;流量指标是否归还两种情景下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供给量分别为14086.23 hm2和15286.23 hm2,均无法满足未来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为此,新北区应积极探索符合区实际的土地政策与制度,突破土地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困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同时注重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新北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国土空间用地保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方法借鉴。
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影响作用。理清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与PLUS 模型以探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并对2030年不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草地面积的大幅度缩减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林地面积的保有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抓手(3)应加强对于林草资源的保护并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区域各类开发、建设、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
评估并预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可为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在分析其199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运用生态风险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PLUS 模型模拟并剖析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和空间集聚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0年高生态风险区、较高生态风险区不断减少,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高风险区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以水域分布为主。(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以高-高和低- 低聚集为主。(3)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生态安全和耕地保护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高、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均有减少,有利于缓解研究区生态风险。研究区未来既要注重生态保护,同时也应适度保护耕地。
公园绿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背景下,评估公园绿地可达性对考核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及社区服务效率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和百度地图开发平台,运用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探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差异。研究发现:(1)上海市公园绿地分布存在城郊供需差异,城区公园绿地提供的服务优于郊区;(2)黄浦区、闵行区和奉贤区在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和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黄浦区公园绿地的短时可达性好且服务能力强;(3)多出行模式下公园绿地可达性自城区向郊区升高,黄浦区的可达性极差小,人均绿地面积小,但公园绿地建设较完善;闵行区和奉贤区的可达性极差大,人均绿地面积大,但公园绿地建设有待完善。
科学地评价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不同影响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全球DMSP/OLS与NPP/VIIRS 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衡量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借助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 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要素。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出现小幅度下降,低值区城市数量增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值区城市数量保持缓慢增长,呈两极化趋势。(2)空间关系上,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关联性显著,呈现出江浙地带高高型(HH 型)聚集和长江中游地区高高型(LL型)聚集与高低型(HL 型)聚集的局面,上游地区集聚特征不明显。(3)影响因素上,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支出强度的提高则会对效率产生负面效应;间接效应中政府支出强度和开发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外溢效应,基础设施水平则存在显著的正外溢效应。研究结果对扩展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方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可为政府制定城市低碳发展政策和城市土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决策支持。
潜在耕地是有效补充耕地的基础,加强潜在耕地空间管控研究,有助于更好指导耕地“大占补”和“千万工程”的实施。本研究将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定义为潜在耕地,采用GIS 空间分析、集成评价等方法,开展宜耕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①即可恢复地类中,50.94% 可划分为适宜和较适宜、33.72% 为一般适宜和较不适宜、15.34% 为不适宜;②工程恢复地类中,43.31% 可划分为适宜和较适宜、33.74% 为一般适宜和较不适宜、22.95% 为不适宜;③对于即可恢复地类中的适宜和较适宜区域,对“非粮化”的农户或者企业进行政策梳理、引导,以解决耕地保护与农户/ 企业之间的矛盾为主;工程恢复地类中的适宜和较适宜区域需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优先划分综合整治区域。针对不同的宜耕适宜性评价分区,提出潜在耕地恢复的优先序,可为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耕地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非粮化现象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厘清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当前耕地差异化管控和保障粮食安全。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利用GIS 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耕地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四川省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增长趋势,耕地非粮化程度加重;(2)耕地非粮化分布重心转移路径为“成都-资阳- 成都”,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并趋于集中,空间分布的均质性增强。(3)2010年、2014年、2018年和2021 年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土地生产率和农林水支出占比。各影响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解释程度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其中经济水平因素在近年来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最为显著。(4)2010—2021年,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类型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多个影响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达最大值,但高程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力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耕地非粮化现象由多因素驱动,因此治理策略不能仅关注单一因素,而应结合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同时重点考虑经济因素。
研究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平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消耗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剖析1995—2022年滁州市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平衡的时空分异特征,探明县域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的时空分异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22年滁州市各区县碳排放量均大于碳吸收量,滁州市县域碳收支由碳平衡逐渐转向碳赤字,再减轻为碳轻微赤字。1995—2010年滁州市碳收支平衡比均值呈现下降趋势,2010—2022年碳收支平衡比均值逐渐上升。(2) 滁州县域城镇化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特征。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定远县、凤阳县城镇化综合水平相对较低。(3)1995—2022年滁州市各区县城镇化综合水平对县域碳收支平衡的负向作用逐步减小。人口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的负向作用最大,其次为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有显著的积极作用。(4)经济发展水平对滁州市县域碳收支平衡的负向作用逐步加强。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与碳收支平衡间呈显著负相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强。技术发展水平对碳收支平衡总体呈先负向作用后正向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各县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鼓励技术创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以推动滁州市低碳绿色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密切相关。宝鸡市位处秦岭生态保护区及渭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交界,近年来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显著。基于InVEST与CA-Markov模型,分析并预测宝鸡市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宝鸡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呈现为草地、耕地减少,其他地类增长的特征,转换方式以耕、林、草地相互转换及建设用地侵占耕地为主。(2)2000—2020年,宝鸡市碳储量持续增长,共增加 8.53×106t,呈南北侧增长及中部减少的“夹心”变化特征。(3)2030年各情景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耕地保护情景减幅最大,建设用地抑制情景及自然增长情景次之,而生态保护情景虽也存在一定下降,但减少量得到有效抑制,是最优的发展情景。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发展导向下宝鸡市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
在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合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是对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为案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战略点识别- 生态保护格局”的模式,基于生物多样性评价、水资源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MCR模型及ArcGIS平台的应用,以当地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生态要素为基础,构建以山水林田为基质的生态保护格局,并进一步提出对生态保护格局构成要素的保护与利用要求。结果表明,襄城县共识别出5个主要的生态源地,7条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总长度为9.54km,识别出5个生态战略节点,进而构成襄城县“一屏- 三带- 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是自1986 年颁布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大修”,修订草案对于实现矿产资源现代化治理的整体性重塑、系统性重构、机制性重建将产生重大影响。修订草案明确了矿业绿色发展的原则、方向和路径,将为今后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强劲的绿色发展动能。
地质调查是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起点和基础性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地质调查立法是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理念,开展“星空地海井”调查的法治顶层设计。地质多样性理论和地球关键带研究为地质调查立法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撑。因此各国针对地质调查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立法模式。我国地质调查立法已不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法治需要,但也出现立法新机遇,即地质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大数据快速市场要素化和领域性立法成为潮流。因此,应加快推进我国地质调查立法体系建设,构建“上位法先行,行政法规跟进,部门政策广泛支撑”的地质调查法律体系,以加强行业治理,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提高地质调查现代化水平。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性要求。作为西藏国民经济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矿业发展必须也必然被纳入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轨道。对比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新时代西藏矿业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刻的发展理念、目标模式和必然逻辑,回应了西藏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然性。在总体审视西藏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上,从总量供给、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化西藏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发挥矿业在西藏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战略价值。
矿产资源开采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重金属污染等,进而影响矿山所在流域的生境质量。很多地方自然资源部门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绿色矿山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经济投入,以流域为单元评估其生态修复效益,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文选取金属矿山比较集中、开采历史悠久的舂陵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矿山生态问题,开展国土空间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生态修复带来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矿山开采活动对所在流域范围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造成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体是重要的媒介和纽带;从全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来看,总体上生态服务价值变动不大;但是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有显著影响,矿山集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非集中区大,集中区的生态修复效益呈下降趋势;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全流域的生态修复效益。因此建议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建立合理的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矿山再利用政策激励,推动跨流域水质联动联防联控,加强全域国土空间管控,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发展等。
实现矿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国际采矿与金属理事会(ICMM),作为一个专注于促进采矿与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组织,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标准框架,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持续实践的行动指南,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对ICMM 采矿原则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并归纳出其关键指标,总结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聚焦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标准衔接的我国采矿业ESG实践标准,为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综合解决方案,以应对矿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同时提高矿业对社会的有益贡献。
作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源,国家公园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意义重大。然而在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集体林地占比较高而难以统一管理的问题,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来一定挑战,保护地役权改革是很好的应对之策。本文在梳理生态产品概念、价值实现路径的基础上,以钱江源国家公园地役权改革为例,系统总结基于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路径、市场路径和综合路径,分析现阶段所面临的保护地役权相关法律依据还不够充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产权界定尚不清晰、价值核算体系有待完善、价值实现的方式仍需创新、价值实现资金支持仍需加强等难点,据此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拓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等对策建议。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并合理分区规划能够为耕地资源提供有力保障。基于2022 年内蒙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结合遥感生态指数进行分区规划。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规律;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表现为东北部高于西南部,且由东向西依次递减。根据分析结果将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分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针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提出对应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针对江西省信丰县的耕作层特点,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用地条件等方面选取坡度、土方量、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层厚度、与高速公路距离、与主干道距离、耕地破碎度和耕地类型等10个指标,构建耕作层土壤剥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耕作层土壤剥离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坡度、土方量、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层厚度、耕地破碎度和耕地类型等指标的总体适宜性较高,而与高速公路距离、与主干道距离等指标的总体适宜性较低;(2)信丰县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大部分都适宜剥离,适宜区面积为384.27 hm2,占剥离区总面积的79.28%,不适宜区面积为91.02hm2,占剥离区总面积的20.72%,其中极度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剥离区总面积的6.11%、23.22%、24.45%、25.49% 和20.72%。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国家已将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升至战略层面的任务,因此对特定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选取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和MSPA 分析方法来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和重力模型进一步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基于此,构建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流域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共识别出24581.96 km2的生态源地、7001.85km 的生态廊道以及135处生态节点,形成源地、廊道网络和区域生态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出洞庭湖流域“一轴、三核、一网络、多片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并提出相应保护与修复措施,为区域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规划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在区域乡村聚落从层级化向网络化转型背景下,探索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的结构特征,针对空间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夯实乡村振兴的空间基础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江西省大余县池江镇为研究区,构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探究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整体特征及节点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池江镇空间网络结构整体联系紧密,但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区域及节点间缺乏互动,聚落节点的质量有待提升,乡村聚落空间网络整体看较为集聚,但局部仍存在松散现象。可通过拓展联系渠道、增强节点互动、整合区域资源等,优化池江镇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
为了厘清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X 反向断槽区岩性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加快研究区勘探开发一体化滚动挖潜。从岩相分析、测井识别、砂体对比、沉积展布等多方面对目标区沉积特征及岩性体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区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认为目标区下成藏组合由发育连续河道砂体过渡到叠置型河道,成藏模式由构造控藏到岩性复合控藏。上成藏组合在缓坡区发育规模性河道—砂坝叠置型砂体或河道砂体,为构造—岩性复合或构造控藏,受断层封堵,圈闭有效性高,在洼槽区为岩性控藏;结果表明目标区断砂配置和圈闭有效性是决定油气富集的关键,将该项认识运用于反向断槽区,通过顺坡折逐级开发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滚动挖潜效果。
惠州北凹是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其文昌组烃源条件决定了本区勘探潜力。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惠州北凹文昌组的沉积特征和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地震反射特征、古环境和古水深特征,认为惠州北凹文昌组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存在东部短物源及南部和北部点物源,以辫状河三角洲和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在文三段和文五段沉积期间各有一期湖侵,文三段中部和文五段中部发育湖相泥岩,地震呈低频连续中强振幅反射主要位于断裂下降盘,表明边界断裂对湖相泥岩发育的控制作用。两套泥岩以I-II1型有机质为主,具有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氢指数(HI),表明上文昌、下文昌均发育烃源岩,具良好的生烃潜力。同时,控洼断层差异活动明显,断层活动性超过150m/Ma易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导致了文五段烃源岩位于惠州8洼和10洼,文三段烃源岩位于惠州10洼和14洼。
西湖凹陷K 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成藏过程复杂,油气成因、来源及成藏富集规律尚不明确。通过详细的地质分析、碳同位素数据以及烃类包裹体的研究,确定了该区域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并探讨了油气成藏的模式和控制因素。研究表明:K构造带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平中下至平下的烃源岩,且显示出近源特征;天然气的生成则与油型气和煤成气的混合有关,其中煤成气特征更为显著;此外,K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两期次多烃灶的近源—远源缓坡型成藏模式,呈现出“早油晚气,晚期成藏”的特点。
关键词: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成因分析;苏锡常地区 中图分类号:P6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4)04-0171-08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等优势,不仅支撑了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同时在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地下水与围岩的不断作用过程中,水化学组分受到周边围岩岩性、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循环条件、气候和
关键词:环境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浅层地下水;铁锰元素;分布特征;成因分析;滨海平原 中图分类号:P6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4)04-0179-05 浅层地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铁和锰在浅层地下水中普遍分布,是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常规指标。铁锰含量过高会影响水质,甚者会对生态环境安全以及人类身体健康构成威
科学地计算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对保障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鄂东丘陵山区5 处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状况,按照丰枯两期进行地下水采样和测试,评价了地下水水质及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总体上水源地质量以Ⅲ类为主,超Ⅲ类标准的指标有Fe、Mn、Zn、NH4-N 等,超标倍数最高分别为1.4、9.2、0.6、0.3 和0.3。研究区水源地的非致癌物质饮水途径的健康风险成人> 儿童,枯水期> 丰水期,除总路咀水厂水源地以外,其他4 个水源地在丰枯两期儿童和成人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均为低风险。致癌物质饮水途径的健康风险儿童> 成人,总致癌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总路咀水厂水源地>铜钟乡清水村冯家泉水源地>燕厦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枫林镇瞿湾泉水水源地>龙港镇马明山泉洞水源地。主要致癌污染物是As 和Cd,其中 As 是关键致癌污染物。
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对于精度要求比较高,目前山东省地面沉降主要采用以精密水准、GNSS、InSAR 为主要手段的多网合一、空天地深一体化监测方法。三种主要监测方法会受到监测条件和有关因素的影响,其中精密水准测量是最为传统、最精确可靠的监测方法。以山东鲁北平原地面沉降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灰色关联度、相关系数和中误差三种数学计算方法,结合K 近邻算法,充分利用精密水准、GNSS 和InSAR 三种监测方法获取的17个重合点位2019—2021三个年度监测成果,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作为基准值,对InSAR 和GNSS的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InSAR 与精密水准监测结果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系数比GNSS 与精密水准监测结果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系数大,即关联性大和相关性强;InSAR监测结果与精密水准测量结果对比年度中误差均小于等于10mm,绝对差值大多数小于10mm,GNSS测量结果与精密水准测量结果对比年度中误差均大于20mm,绝对差值大多数大于10mm,即InSAR 监测结果的中误差相对小。三种数学方法计算结果表明,InSAR 监测结果与水准监测结果一致性相对较好,GNSS监测结果与水准监测结果一致性相对稍差。针对同一点位不同监测方法取得的成果进行精度对比分析和研究,对于分析地面沉降监测精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能力和效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海底管道作为连接陆域和海洋的“能源血管”,其稳定性对能源的安全利用至关重要,目前全球已发生多起海底管道破坏的记录,亟需提升海底管道的检测技术。本文总结和介绍了3类共8种海底管道的隐患检测技术,并对比了其检测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建议海底管道的隐患检测分三步开展:首先在海底管道全线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和预警;其次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深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或者三维合成孔径声呐进行区域隐患排查;最后采用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或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开展精细化调查。未来建议提升AUV和三维合成孔径声呐的分析算法和硬件设备,并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智能识别技术提升海底管道的隐患预警能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应对城乡空间失衡、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战略举措。本文综合对比了2019与2024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两份政策文件,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新命题和新任务;同时结合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取得的典型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创新路径。结果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打造城乡共同富裕单元、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高效能平台;新时期面临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生产要素全域流动与联动配置、打造国土空间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大任务;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创新多维要素联动、促进城乡多功能联结、完善三大空间价值实现保障来为高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指引。
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对现行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探索,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领域。目前,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体系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颇多,而改革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博弈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诸暨市“三权三票”为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改革过程中基层政府、村集体与农户三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均衡点并分析其稳定性;运用Matlab软件对三方主体的行为演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探究影响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参数变动对系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宅基地改革中三方主体的最优行为策略组合为“政府减少行政干预、适度绩效激励”“村集体自负盈亏、积极推进”“农户衡量机会成本、利益最大化”;此外,村集体的初始意愿是关键影响因素,其初始意愿概率值越高,模型达成理想均衡状态越快;农户不退出时的机会成本也会影响农户退出意愿等。
由华东地区期刊协会联盟组织的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选活动,2024年12月初 发布获奖名单,《上海国土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榜上有名! 该活动为四年一届,本届 共有337家期刊的337个栏目获奖,其中上海115家、江苏83家、浙江44 家、安徽33家、 福建32家、江西30家。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上海国土资源》学术期刊的常设栏目,重点刊发水土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水土污
“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与低效产业空间治理”是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智库核心研究领域之一。2024年8月23日下午,由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与低效产业空间治理”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存量盘活和低效处置为抓手,促进产业空间焕新迭代、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