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孙中山在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周恩来后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讲到他与黄埔军校的关联。他说:“1924年我返国时,国民党已改组。我到广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4年冬担任政治部主任。将近两年时间,教过四期学生。”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我辞去了政治部主任之职,只担任教员”。在此期间,周恩来为黄埔军校发展及国共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一重要作用已有较多研究,但从遵义会议中周恩来的特殊贡献角度再进一步认识其精神风范,则对于如何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重大时代变局中如何获取应对风险的历史启迪等问题具有时代意义。 遵义会议前:坚持以民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谁的生命与它结合,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这是邓颖超生前十分喜爱的一首诗,她曾写在自己的工作台历上,并不止一次在一些场合放声朗读。这抒情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正是邓颖超晚年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邓颖超走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先是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不久又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
1946年,身材魁梧、性情儒雅的李清在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工作期间,以思维敏捷、作风严谨、谈吐大方得到周恩来的肯定。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部工作的李清,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奋发努力,为我国水运、港航人才培养,推动远洋运输船队冲破封锁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周恩来关于改变港口面貌的遗愿变为现实。 与周恩来的近距离接触 李清(曾用名陈宝琦)生于1920年2月26日。身为孤儿的他自幼受尽人贩子欺凌,4
人们接受一种文化,首先在于对这一文化的认知。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称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就在于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人生遭际对它产生了择善而从的认知。其中,历史进步性、价值正当性、道德崇高性是几个主要方面。这些认知,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实践的结果,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其产生的认
我是1978年6月从镇江地委调到省委研究室的,在省委研究室整整工作了5年,主要从事文稿写作和调查研究,并分管干部工作。我们起草文稿和调研,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但每位同志也有所侧重。我的研究领域更多涉及农业农村领域,可以说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和江苏农村改革的重要历程。由于参与这些工作,2023年我很荣幸被授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突出贡献奖。这里回顾我在研究室工作期间的一些经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京市委、市军管会和市政府落实党中央城市工作政策,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十六字方针全面接管北平行政机关、工厂企业和文教机构等,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文艺作为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接管过程中受到极大重视。 汇聚良乡,做好文艺接管准备 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谋划北平和平接管的相关事宜。在当时的情况下,顺利接管北平
解放战争时期,陈修良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长期隐蔽在敌人心脏地带,从事地下工作,为南京解放作出重要贡献。这位传奇女性曾是五卅运动时期的宁波女杰,是唤醒青年的报刊编辑,更是携红色火种归国的革命者。在时代浪潮中,她肩负青年使命,在探索救国之路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开启了一往无前的革命生涯。 做一个仁人志士 1907年8月19日,陈修良(原名陈秀霞)和孪生姐姐陈维真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城区胡童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的红14军,是江苏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张爱萍的军旅生涯就是从红14军开始的。在如泰地区的半年时光,对于张爱萍来说,不仅是他真正走上战场的起点,而且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之后的峥嵘岁月里,张爱萍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是对他当年在红14军抛洒青春热血的最好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他一生信仰最好的诠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一封回信,意在纠正当时红军及党内存在的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这篇原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复信,阐述了正确认识革命形势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问题,成为中共党史上的光辉著作,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奋斗姿态。 特殊的“新年贺信” 1930年元旦,刚
这是一封跨越世纪的家书,写于烽火连天的1946年6月4日,它的主人是牺牲在泰州大地、年仅24岁的指挥员林之新。 林之新原名任瑞林,福建闽侯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后进入如西、泰县等地工作,历任如西县石庄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苏中三地委《江潮报》副社长,华中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泰州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46年11月15日,在泰县雅周区丁许庄战斗中英勇
2003年,靖江、江阴两市以改革开路、开放破局,共同开创全国首个跨江联动开发的实践载体——江阴—靖江工业园区。20年来,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联动”等国家和江苏省重大战略实施机遇,持续推进改革深化、产业集聚、民生提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200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复函无锡、泰州两市人民政府,
“世界荷花看中国,中国荷花看金湖。”万亩荷花不仅是金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财富,更让“荷花之都”的美名享誉四方。这一美誉的背后,深藏着金湖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不懈的开放创新精神。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孕育了金湖荷花的非凡魅力,也让一个花节在金湖这片土地上绽放异彩。 一朵花成就一个节 金湖县于1959年建县,取“湖中日出斗金”之意。金湖,地处里下河地区,县域1393平方公里,水域与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