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技术特性为地理教育带来范式变革的同时,也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地理教育中展现出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凭借其强大的迭代能力促进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理解;通过数据处理与智能推理能力为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构建多维支持体系;构建个性化模拟场景与虚拟环境,助力学生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地理现象与理解复杂地理主题。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过度依赖技术可
摘 要:在数智化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地理教育面临变革。本文提出一种以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创新框架,旨在重塑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基于主体性在数智时代的弥散现象,从中学地理教师的视角,结合主体间性和ADDIE理论,提出“共识构建、环境赋能、互动协同、反馈优化”四阶段教学路径,创新性地展示如何利用数智化工具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促进教师、学生与数智化技术的多主体协同发展,同时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内容的理解。该
摘 要:传统实验教学面临“重指令轻对话”“重操作轻设计”“重套路轻创新”等问题。在地理课堂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解、推理和生成的核心功能使当前的实验教学区别于传统实验教学,同时,也使课堂具备交互性、全程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并具体展示其在水土流失实验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摘 要:人工智能思维方式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从人工智能助力地理高级思维培养的逻辑基础出发,搭建高阶思维培养的4个步骤:人工智能的情境创设与引导;学生的感知与思考;新情境下的迁移与创造;对比下的反馈与调整。基于此培养路径,设计“农业区位因素”教学案例并提出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索人工智能的教学互动机制;训练人工智能的地理高阶思维;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地
摘 要:乡土地理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于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实现综合育人的功效。本文以“成都盖碗茶”为例,充分挖掘盖碗茶相关资源,创设“品天府茶韵,享幸福成都”主题情境,围绕设计“成都印象·盖碗茶”名片这一驱动型任务,以地理学科为主干,并整合历史、生物、劳动、美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系列乡土主题活动的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跨学科素养以及热爱家乡、
摘 要:“境脉”式教学是以导入情境的情境脉络为背景,以带动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脉络为主线,以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的知识脉络为方向和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脉络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本文以高中地理“产业转移”相关知识为基础,通过引入钦州石化产业园承接长三角石化产业转移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产业转移的原因、条件及其影响等知识,提出“一核两界三维四脉五步”的“境脉”式教学构想,达到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以及
摘 要:地理学科以其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挥思政育人价值的主阵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课堂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本文基于对地理核心素养与思政育人关系的分析,提出双维协同教学模型,通过挖掘五大人水和谐课程思政要素,探讨了长江流域情境下“知水—识水—护水—治水”的“水循环”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与设计,有助于推动人水和谐理念向实践转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育人支撑。 关键词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教师逐渐重视通过创设原创试题和富有创意的情境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本文详细论述了构建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量表的3个关键维度: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通过这3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教师能够更精确地设计出既符合考试要求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试题。在此量表的指导下,本文设计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试题,并对其命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
摘 要:本文选取2024年6月浙江省选考地理试卷中的第28题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其所蕴含的项目化元素进行深入且系统的探讨。通过对该题目的细致解读,本文揭示了高考试题设计的深层逻辑及其考查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高三地理教学的一系列备考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强调对区域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过程性思维能力,并设计连贯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提出,旨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能够以综合视角对复杂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比例越来越高。本文以2024年高考重庆卷第17题为例,从试题考查的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3个维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基于试题分析的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启示:整合单元构建体系,拓宽综合思维广度;“吃透”原理精细拆分,延展综合思维深度;精选情境
摘 要:苏轼的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自古以来慰藉和激励了无数人,也是学校教育中落实育人价值的重要素材。本文以“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课为例,基于苏轼生平素材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围绕问题式教学,开展基于苏轼行迹的高中地理跨学科问题式教学探索,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立德树人理念。 关键词:跨学科问题式教学;苏轼人生;高中地理;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MBI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地理模型资源开发和建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挖掘教材核心知识的价值,理解学科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本文在阐述地理模型资源、模式内涵与流程、地理学科融合路径的基础上,以水循环模型的开发建构为案例,对模型选择与建构、引入与分析、检验与细化、应用与拓展4个主要实施环节进行解读。同时,以“水循环”为例,分析学生对地理模型的认知情况及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阶
摘 要:地理课程作为科学思维与科学观念双重建构的重要育人载体,在科学家精神的内化与培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基于STAR模型的情境、任务、实践、成果四维框架,探索地理教学赋能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教学实施路径。并以“川金丝猴科考”跨学科主题活动为具体案例,融合地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感悟、体会、展现科学家精神,推动学生对科学家精神认知理解与行为内化。 关键词:STAR模型
摘 要:地理学科加强思政教育是强化学生国家认同、推进学科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本文主要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思政内容以及思政教育功能的双元性、灵活性和时代性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显性思政、隐性思政、实践思政及试题思政等内容提出相应教学实现策略,为地理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提供新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思政教育;教学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摘 要:高等学校传统师范教育“三习”改革趋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学科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综合研判教育“三习”和我国部属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人才培养过程的本地一体化经验,提出并阐明了地方综合性大学与驻地市域中学、教育行政部门一体化培育地理科学师范人才的内涵、运行逻辑、协同治理和育人机制,即建设面向中学、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三方协同推进“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育标准—教育生态”“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地理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塑造教育新生态的核心驱动力,而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人地协调观及跨学科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更需通过技术赋能与教学创新实现突破。为创新育人模式,赋能学科发展,本刊面向全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征集具有前瞻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近期重点征集以下选题方向的研究成果,欢迎赐稿! 1.数字化地理教学实践。智能工
《地理教育》现面向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师生公开征集封面图片,期待您的精彩作品成为期刊的视觉焦点!无论是壮阔的自然奇观,还是独特的人文风貌,只要您的作品符合以下要求,就有机会登上期刊封面,让更多人感受地理的魅力! 一、征集要求 主题鲜明:作品需体现地理特色,如典型地貌、生态景观、城乡变迁、人文风情等,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画质高清: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尺寸适配期刊横版封面(比例约为1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目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要实现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科学普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