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提升高层建筑火灾应急救援效率,减少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首先建立高层建筑火灾典型案例库,构建消防救援装备需求预测模型求解事故点消防救援装备需求量;其次从效率、合理性、可靠性3方面提出消防救援装备调配方案优化目标并构建对应的目标函数,建立了调配时间最短前提下应急出救点最少、调配路线最可靠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采用实例验证方案优化效果,以西安市主城区21个应急出救点为研究对象,
摘 要:液化石油气(Liquified Petroleum Gas,LPG)泄漏、扩散过程中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但不同因素对LPG泄漏、扩散形成的蒸气云体积和范围的敏感程度尚不明确。以多种配比的丙烷/丁烷组成的LPG气云为研究对象,应用FLACS软件对气云组成、泄漏条件、障碍物及环境等4类因素对某化工园区LPG蒸气云泄漏、扩散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丙烷和丁烷组成的LPG混合气中,丙烷
摘 要:为探究细水雾压力对综合管廊火灾温度场和烟气的影响, 通过搭建1∶6缩尺管廊试验台,采用流量系数为3的细水雾喷头,设计了5种不同细水雾工作压力下的管廊火灾试验,对比分析5种工况下的管廊火灾温度场和烟气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喷雾压力能够提高细水雾的灭火效率,且随着细水雾压力的增加,管廊内烟气温度先大幅下降后缓慢降低,烟气流速减慢,烟气层高度下降;细水雾压力为2 MPa时,烟气温
摘 要:为研究不同岩煤强度比条件下煤岩组合体分层介质的渐进破坏特征,采用DYD-10电子万能试验机、PCI-8型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结合能量耗散、分形理论,对不同岩煤强度比的煤岩组合体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岩煤强度比组合体试件破坏模式为煤体部分的剪切破裂进而牵引岩体破裂;岩煤强度比的增加,使得煤岩组合体的抗压强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增加,而煤体强度是影响试件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分形维数Dc
摘 要:为了减小低温环境中人员手部冻伤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手部冷应激试验来揭示局部冷暴露下手部皮肤温度与心理参数的响应规律。首先,招募了12名男性受试者参与试验;然后,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环境,受试者穿着防护服暴露于16 ℃环境中,手部暴露于16 ℃(对照组)和-10 ℃(试验组)2种工况;最后,在试验期间连续测量手掌、手背、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7个部位的皮肤温度,以及心理参
摘 要:为了高效利用高温矿井的地热资源,解决高温环境对开采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热管-相变充填体矿井地热开采系统三维非稳态传热数值模型,研究了热管换热器与围岩布置间距对系统温度、相变材料液相分数、循环冷却水温度以及系统蓄热量、释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距离围岩越近,蓄热阶段相变材料熔化越快,蓄/释热共存阶段相变材料凝固越慢;随着热管与围岩间距的减小,热管冷凝端循环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和进出口温差增大,
摘 要: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社区,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敏感性较高。此类事件不仅影响教学和生活,还可能威胁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为全面探究大面积停电事件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及应急处置策略,首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大面积停电事件,归纳出人为、技术和设备、系统设计、自然环境等影响因素,从电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社会影响4个层面建立影响模型,分析了高校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及脆弱性;然后结合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从
摘 要:为了降低采空区CH4和CO等可燃性气体的产生和蓄积,抑制可燃性气体爆炸,保障煤矿安全开采,采用生物治理方法,对矿井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定向富集和驯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富集后的菌液生长特性以及菌群结构关系,通过分离和提纯,确定了代谢CH4和CO气体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唯一碳源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目标微生物的富集程度,且不同样品中的优势菌群表现不一,富集
摘 要:为了揭示不同含水率油气伴生煤样经恒温热解后氧化特性的演变规律,采用程序升温试验,确定煤样的特征温度与干裂温度点,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恒温热解处理后不同含水率煤样氧化过程中气体产物、气体产生率、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的变化情况,分段计算了氧化反应A(30~70 ℃)、B(70~110 ℃)、C(110~170 ℃)3个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值。结果表明:原煤氧化升温过程中临界温度在70 ℃左右,干裂温度
摘 要:煤氧化自燃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明煤氧化燃烧的特点和规律,采用TG-DTG试验研究了沙曲一号煤矿焦煤氧化热解过程,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煤样的特征温度和燃烧特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改进的Starink法计算了缓慢失重阶段和燃烧失重阶段的热动力学参数,确定了这2个阶段的动力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特征温度点随升温速率的增大出现了后移现象,并且反应结束后的残余物质比例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
摘 要: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 ℃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氧浓度,在5%的低氧环境中,煤的自燃进程受到抑制,特征温度均升高,最大反应速率由5.05%/min降至3.12%/min,降低了38.22%,净放热量
摘 要:为研究白狼城地区延长组长2砂体叠置样式及沉积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相、砂体连通模式、砂体叠置和沉积模式等。结果表明:白狼城地区长2辫状河主要为河道、泛滥平原亚相,河道亚相可细分为心滩、水道2种沉积微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辫状河砂体为叠覆泛砂体,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连续性强、物性好、非均质性强,心滩与水道相间分布,具有“滩道相间、
摘 要: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赋存少量石煤,其属性特征鲜明。为揭示湘中北地区石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4个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带能谱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测定了石煤样品的矿物成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湘中北地区晚二叠世石煤高灰特征显著,石煤全硫含量差异性大,以硫化铁为主,有机硫
摘 要:东昆仑造山带矿产资源丰富、岩浆作用复杂,为分析东昆仑大灶火沟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形成背景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岩相学、年代学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灶火沟北地区花岗岩具有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点,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呈明显的负铕异常,Ba、Ta、Nb、Ce、P、Ti元素呈负异常,
摘 要:为厘清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机理,采用试验研究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煤矸石混凝土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尺寸效应及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剖析水灰比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数理关系,利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煤矸石具有大多数黏土岩的特性,即干燥时强度良好,浸水后易发生崩解;煤矸石混凝土的破坏可分为3个阶段(裂缝生成阶段、裂缝发展扩
摘 要:冻融循环下纤维混凝土的劣化规律是寒区服役混凝土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现有服役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研究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为探究冻融循环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的高精度预测模型,采用SHPB装置对冻融循环后BFRC开展动态冲击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并构建机器学习-Optuna混合预测模型
摘 要:为解决竹纤维在沥青及混合料使用过程中分散不均、易结团等问题,对竹纤维采用硅烷偶联剂、碱处理、热处理进行预处理,通过对预处理的3种竹纤维沥青胶浆进行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等流变性能测试,分析纤维预处理对竹纤维沥青胶浆的复数剪切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计算G-R常数、R参数并构建黑色空间图,对沥青胶浆的开裂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竹纤维沥青胶浆的改善流变性能最优,复数剪切模量较基质
摘 要:在21世纪的能源利用领域,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资源紧张,人们不断寻找着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面对这样的挑战,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提出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专门用于回收低温能源和工业废热等余热回收。首先,通过使用溴化锂水溶液的状态方程以及水和蒸汽的状态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以获取系统热力计算所需的状态参数;其次,将最大化性能面积比作为目标函数进
摘 要:为了解决煤矿运输转载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以曹家滩煤矿主斜井、主运大巷为研究背景,根据主要产尘来源和产尘规律,在传统的喷雾降尘措施基础上,优化实施了“运输胶带密闭喷雾降尘+运输胶带地面快速清洁+巷道断面风流降尘”综合降尘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确定了胶带密闭喷雾水量和喷雾间距,研制了胶带清刮、胶带喷雾冲洗、胶带旋转毛刷等胶带清洁装置,分析了巷道断面喷雾的合理间距。结果表明:胶带密闭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