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指导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的林间抽样调查、预测预报、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建立以及为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静息、移动、取食、交尾和产卵5种行为节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在一天中,5种行为间的发生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为静息(71.41%)、交尾(15.63%)、移动(10.57%)、取
摘要:酸雨是全球三大环境危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大范围酸雨,中国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东亚酸雨区的一部分[1],而广西则是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可影响树木正常代谢过程。本试验设置4个水平(pH3.0、pH4.0、pH5.0、pH5.6),一个对比(pH 6.0)一共5种模拟酸雨的处理方式,通过测定细
摘要:以白刺1~2年生枝条为材料进行硬枝扦插,探讨不同浓度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IAA吲哚乙酸作为生长调节剂,对插条当年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成活率看,NAA浓度为200 mg·L-1,IBA浓度为50、100和200 mg·L-1,IAA浓度为50和200 mg·L-1时,有助于提高白刺扦插苗成活;从生长情况来看,NAA浓度为50、100和200 mg·L-1,IBA为50
摘要:探明马尾松林改造更新不同营林树种下的养分平衡机理,为亚热带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和养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后栽植马尾松、杉木及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转换后对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林转换为木荷林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土壤C/P、C/N及有效磷显著上升;连作马尾松时,凋落物总碳(TC)、土壤有机碳、碱解
摘要:为提高园林绿化栽植土速效钾检测准确性和精度,基于手擀研磨和粉碎机研磨2种研磨方法和6种过筛孔径,共设计7个处理,研究研磨方法对园林绿化栽植土速效钾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研磨过筛孔径对园林绿化栽植土速效钾样品处理效率、测量值的准确性和精度有显著影响。随着过筛孔径的降低,手擀研磨时间随着过筛孔径的降低而大幅增加;土壤样品回收率随着手擀研磨过筛孔径变小而降低;随着手擀研磨过筛孔径变小,土壤
摘要:为探究不同观赏海棠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相应性差异,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观赏海棠栽植提供参考。以6个观赏海棠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设置了0 ℃低温胁迫,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SOD、POD和CAT活性等7个生理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品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等7个生理指标在6个观赏海
摘 要:为探明马尾松在不同孔径、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及不同胸径对自流式打孔注干药剂吸收,本试验采用5%阿维菌素、22.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0%甲维·吡虫啉3种注药药剂,研究马尾松对上述药液吸收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孔径的增加马尾松对三种药液吸收的能力越强,10mm的孔径吸收量高于6mm和8mm注药孔径;随着角度的增加马尾松对三种药液吸收的能力越强,甲维·吡虫啉药液吸收量随着角度在增加吸收
摘 要 探讨采伐迹地更新和疏林地补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对2年生木荷林分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以及不同补植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对木荷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高密度造林早期有利于树种形成种内竞争,促进高生长;低密度造林早期则有利于减少树种种内竞争,形成健壮植株;混交林、中密度造林能够促进木荷生长。关键词 采伐迹地更新;疏林地
摘 要 以闽北杉木丰产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优良单株选择研究,筛选出可供生产上应用的优良无性系,进而提高杉木林分的生产力。应用大样地调查法,在福建省杉木中心产区杉木高产林分中,对选优区林分24年生杉木进行优株预选,采用异常数据t检验法筛选优树。结果表明:从24年生杉木优选林分中选出2株优树,分别为建阳A001和建阳A002。与所在高产林分调查样本平均木比较,优株胸径增量分别为92.76%和80.82%
摘 要 为探究低温胁迫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测定杉木幼苗各部位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酶活性和抗逆性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显著影响杉木幼苗的生长,表现为抑制幼苗叶和茎的生长,影响叶片形状,降低苗木质量指数;杉木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多糖质量浓度和蛋白的质量分数也显著降低。低温胁迫可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增加,而杉木幼苗通过产生较多的抗逆性物质脯氨酸来
摘要:【目的】为研究青杨派纸浆材杨树良种选育及用材营林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在黑龙江西部开展针对青杨材性的综合评价研究,以期为青杨品种的筛选及经营提供经验。【方法】测试材料为小黑杨,青山杨,大青杨,小青黑和迎春5号杨共五个青杨品种,林龄5-26年,采样地点为新江实验林场、富裕县富裕林场、龙江县错海林场。测试指标为:基本密度、气干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细胞壁厚、细胞腔径和壁腔比、水分、灰分
摘要:华山松(Pinus armandii)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为筛选出适合辽宁地区栽植的优良华山松家系,本研究采集了12个华山松优树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开展田间试验,于2020~2022年测量其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参试的12个华山松家系各生长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三个年份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12.34%、15.27%、13.01
摘 要: 【目的】为了探究配方施肥对三叶木通春梢生长的影响,寻找最适合三叶木通春梢生长的肥料配比。【方法】以3年生三叶木通为试验材料,采用有机肥、N、P、K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L9(34),分析不同肥料种类及施用量对三叶木通径长度、径粗度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1)极差分析表明:尿素(N)对茎长度的影响最大,钙镁磷(P)对茎粗度及生长量的影响最大。对茎长度指标,最优的水平组合是J3N2P3K2,就
摘要:为了了解土壤肥力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人工林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研究对半干旱与湿润地区进行了对比,选取成熟樟子松林地及相邻原土地利用样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半干旱区,原始样地SOC含量高于对照样地,最高为凌源宋杖子30.0 g/kg,全氮含量也以原始样地较高为主。原始样地SO
摘要: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是解决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千岛湖界首林场于2004年度皆伐一片杉木人工林进行萌芽更新,2005年开展补植苦槠、青冈 、石栎、木荷、枫香等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试验,至2020年进行了间伐,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间伐308株/hm2,间伐蓄积41.3262 m3/hm2,分别比萌芽杉木低29.87%、34.17%。2024年7月调查
摘 要 为丰富齐齐哈尔地区露地越冬花卉种类,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优质宿根福禄考植株进行引种栽培优选试验。结果表明:“浅粉”宿根福禄考综合生长情况最好, 基质配比中河沙的占比应在50%以上,但不低于30%;在河沙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珍珠岩填充也能满足福禄考扦插的生根环境需求。 插穗在质量分数为300×10-6的激素处理下,生根率最高,生根时间最短。 总结并提出了不同激素浓度
摘要:为研究蓝靛果复合种植新模式,在现有蓝靛果栽培技术措施下以辽藁本和茖葱为复合间作对象,进行不同密度的复合种植试验,并对复合种植作物的生理性指标、产量等情况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茖葱与蓝靛果适配性较好,最适栽培密度为10 cm×10 cm,蓝靛果各项指标与单作无明显差异,并且不同栽植密度下茖葱自身产量品质无明显变化。辽藁本与蓝靛果复合种植应控制栽培密度大于20 cm×40 cm,并与蓝靛果保持一
摘 要 掌握国内光伏治沙模式及其效应,可为光伏电场在沙漠区生态治理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宁夏和内蒙古沙漠地区的光伏电场的风蚀和风积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风沙危害模式。结果表明:光伏板前后区域发生风蚀和堆积过程,在光伏板下和板间形成风蚀坑(沟) 和积沙堆(带),光伏板聚风增加了光伏电场风险程度,风沙流对光伏板也有磨蚀危害。 光伏电场的光伏板起到“风障”和“沙障”的作用,覆盖地表和调控地面蚀(积)程度
摘要:本文从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holica Litv.)的特点及发展红松异砧嫁接的原因入手,分析近年来各地区对红松异砧嫁接的试验研究,对成活率方面的研究包括嫁接方法的选择,主要有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和劈接法,嫁接苗生长特性的研究,主要从生长量、排斥等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嫁接后的管理研究包括抚育管理对生长的影响,包括修剪
摘 要 围绕生态效益为主,选择适应性强、抗旱低耗水、具有一定经济开发价值的林木良种,以有限水资源总量控制与科学利用为前提,深入探索有效提高植被盖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分附加值、提高经营者经济收益的树种配置方式及最佳营造林模式与技术,可为张掖及同类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 防沙治沙;营造林模式;新型技术;探究;张掖市中图分类号:X171.4;S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