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为竞赢中国、转移国内矛盾和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不断强化对华经贸防御,收紧双向投资审查,加强关键技术封锁,推进产业补贴政策,建立经济合作联盟。美国经贸防御政策将阻碍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际经贸合作,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及美国国内就业,加剧全球经济碎片化,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行,冲击多边贸易体系,增加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面对美国对华经贸防御政策的升级,中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在短期应对上,应反击美国经济围堵,强化多边经贸合作,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在长期发展上,应深化改革开放,构建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商务区作为科技服务的高地,承担着引领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重任。在回顾我国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在强化创新能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打造人才高地、重视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我国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梳理,其次对世界一流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作了总结,再次对我国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地区科技服务差距、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产学研用生态体系、全球科创辐射能力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大量研究认为,理顺和开发农村既有各类发展要素,激活城乡关系网络,畅通城乡间资源、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河北某市Z 镇和X 镇原料加工的调查发现:乡村内部和外界所提供的物质、人力资源并不足以构成乡村发展的全部条件,建立适合于乡村社会的发展模式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需要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有农民参与的,且具有自适应、自协调能力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水平和质效。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不仅在助力企业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将引发替代、创造和挤出效应。短期内,替代效应占据主导,导致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受到挤出。随着进一步发展,创造效应将成为主导因素,新岗位将导致就业“极化”。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呈现异质性,进一步加剧失业和收入差距。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应重视福利制度的完善和资本税的制定。同时,应拓展研究视角,着重于对人工智能内涵的测度,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实现劳动力市场平稳转型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摘要】数字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数字金融何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理论逻辑上看,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制度逻辑上看,降低交易成本是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要求;从现实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数字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来自技术维度和监管维度的双重挑战,包括数据风险挑战、算法黑箱挑战、算力监管挑战、“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的挑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挑战。通过加强数据确权制度建设、创新算法黑箱治理机制、完善算力治理体系建设、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制度落实和推进动态化金融监管建设五方面举措,可以为数字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通障碍。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乡村创业、代际创业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父辈支持与乡村创二代创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关研究命题。父辈的工具性支持、精神性支持对乡村创二代创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父辈支持通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动员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对乡村创二代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资源匹配度在父辈支持对乡村创二代创业绩效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最终构建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乡村创二代创业的管理启示。
【摘要】创新创业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现阶段乡村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究其原因在于政策落地困难、环境氛围不强、平台建设滞后及人才资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分析乡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乡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四力”建议,即增强政府协调统筹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力、加大支撑平台建设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力,以期更好地推进乡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为提升乡村创新创业成效及质量夯实根基,最终为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保定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深入分析保定市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分类、布局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产业链延伸、创新驱动和品牌建设四大维度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最后,研究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建设和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促进保定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策略,为保定市高质高效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提供支持。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济宁市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和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剖析现代化进程中农文旅融合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农文旅融合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多元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案例村庄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带动和多方联动等模式,实现了农文旅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据此,文章提出加强党建引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多方联动和社区参与等发展路径,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摘要】任何消费活动都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学术概念,文化资本很可能是理解旅游行为的一个未被打开的黑箱,对解释旅游行为的发生、意义及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一个有关于文化资本与旅游行为的研究框架,设置旅游者文化资本的操作化、文化资本之于旅游行为的影响、文化资本影响旅游行为的机制、文化资本与旅游行为的社会关系及演变、文化资本和旅游行为互构下的社会意义再生产等研究议题。未来研究可围绕“本土化”和“数字化”方向继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对中国情境下的特殊性、文化资本的新形式以及对新兴旅游行为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
【摘要】电力行业既是中国能源高消耗行业,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涉及电力行业的改革不可避免会对国内造成影响。2021 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目标,强调绿色化的政策导向,同时电价正式实行市场化。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包含电力厂商、生产厂商、家庭、政府的四部门数理模型,分析不同政策导向情境下,影响电力价格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模拟仿真不同政策导向情景下,不同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促进经济产出政策导向时期的电价主要由工商企业生产决定,低于发电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而在优化能源结构政策导向时期,通过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真实反映电力企业发电的边际成本;第二,相对促进经济产出政策导向时期,优化能源结构政策导向时期,电价内生化能有效缓解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三,优化能源结构政策导向时期,在明确的能源结构目标下,煤炭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高于新能源供给冲击。最后,对优化能源结构政策导向下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摘要】基于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文章探讨了服务业成本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成本病总体上不利于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实质性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通过人才获得感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服务业成本病降低了人才的获得感,进而削弱了技术创新动力。此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调节服务业成本病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表明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矫正服务业成本病的负面影响。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南方地区对服务业成本病更为敏感,而北方地区对服务业成本病的影响相对较弱。研究强调提升服务业效率和优化人才获得感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不仅为理解服务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双碳”目标的要求,企业日益重视探索绿色技术创新路径。首先,“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风险控制等。其次,“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驱动、技术进步和社会责任等。最后,“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包括国家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重视等。政府应该加大对“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拓展市场,并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
【摘要】ESG基金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这类非财务指标纳入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产品,以多元视角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潜在风险。目前,我国ESG基金整体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已经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文章以国内典型ESG基金产品为研究对象,依据2021—2022年ESG基金的业绩数据,运用多因子模型对基金绩效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典多因子评价模型与主要变量指标对样本基金具有较强解释能力。最后,为推动金融可持续发展,从设计科学的ESG产品评价体系、完善ESG基金信息披露标准、提升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对ESG基金产品关注度等三个角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