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既是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和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面临数字技术应用风险与生态环境智慧执法资源不足等方面的现实掣肘。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智慧化,即通过加强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应用相结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自动化的规模和水平,同时通过加强数字技
[摘 要]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法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党的生态文明专门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规制作用的“1+4”党内法规、党的生态文明规范性文件等主体架构,以及党政同责、生态环境监测、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查、中央环保督察等系列制度,对于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完善生态文明科学系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由人民评判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主要理论来源。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品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
[摘 要]辩证法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类世纪元迅速发展的生态危机,这取决于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生态批判的恢复、发展及统一,为创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而进行革命斗争。生态学辩证法植根于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旨在通过调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解决社会与自然新陈代谢中的生态裂痕问题,这种调和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自然的异化,而且是人类的自我异化。苏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曾产
[摘 要]康德在其生前未正式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和正式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把实践分为“技术性”与“道德性”两种性质,体现了其实践哲学的深度和预见。技术概念作为艺术与自然类比的中介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在意志的目的性上的区别,使其在世界美生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理性主义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今天,康德这一观念彰显出极富远见的生态批判意义:一是揭
编者按: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是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正式学习和研究美学,先是由狄德罗“美在关系”说的辨析注意到“关系”思维的重要性,进而主张以“系统”思维进行美学研究。1982年发表论文《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审美研究试探》,主要阐释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认为其“自然向人生成”说作为对自然-人大系统的整体质的概括,是真、善、美三大价值的总根源。继而他又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
[摘 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泛加勒比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因石油及其碳氢化合物、固体废物、有毒物质和营养物等的污染而退化,不同种类的污染会在一地或多地发生。一国海洋污染不仅危害本国海洋经济发展,还会给毗邻国带去难以管控的跨界环境影响。该区域海洋污染的产生有三大源头:陆基活动是海洋污染最主要的成因,沿岸生活生产废物被有意无意排入海中,引发大规模污染;海洋活动如海底热液、石油钻井、燃气开采和过境航运等,以自然
[摘 要]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汽车保有和使用量迅速增加,导致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几乎与此同时,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公路沿线的户外广告牌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景观环境,但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20世纪60年代,在环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新保护主义”理念,并积极推动环保立法,《公路美化法》得以出台。然而,《公路美化法》通过后,户外广告牌的监管因面临着资金不足、行业抵制以及违宪指控
[摘 要]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念对于当前地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较大价值。广西金秀瑶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涵盖保护山林、土地、水源和生态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思想先进、严守程序和重在效力等特色经验。当地瑶族人民通过石牌“老形式”讲现代“新规矩”,并在现代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使二者相互吸收补充,共同促进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目前当地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的适用与延续遭到了巨大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巨大成就为文学提供了无尽的滋养。新时代文学努力延续中国百年文学乡土叙事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全新色彩。新时代文学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乡村巨变,高质量再现了乡村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进程,开辟了新时代乡村自然书写的新境界。新时代文学扎根乡土大地和生命家园,赋予土地、山川、河流以新的风貌及功能,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画卷。新时代
2024年6月23日,“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生态文化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前沿》集刊、清华大学学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进入第二个10年,但国际社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尖锐复杂,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各类新旧全球问题持续恶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空前的风险挑战面前,稳步推进全球治理的现实紧迫性前所未有。 面对不利形势,国际社会在困难中推动全球治理继续前行,在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持续深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