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执政使命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意。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核心要义、价值目标和关键主体等决定了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必须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联系与战略意义,坚持不懈以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选拔和培养高素质专业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面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如何让经济全球化重回健康轨道,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历史性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迎来了高歌猛进的黄金发展期,多数国家选择对外开放、拥抱自由贸易,既促进了自身的快
【摘要】当下,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涌现,全球经济发展受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选择。新型经济全球化应以人为本,以高科技为引领,追求平等并注重生态平衡。为有效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需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为合作筑牢根基;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升经济韧性;倡导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型经济全球化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摘要】全球化包含了两重结构,即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和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前者是客观趋势和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后者是西方国家强加的结果,具有历史偶然性。几百年来,由于欧美国家始终主导并塑造世界体系,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成为主流。这种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等级性经济秩序、全球贫富分化、安全局势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应该抵制的是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不是
【摘要】追溯全球化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思考全球化底层逻辑是否发生改变及我们该如何予以有效应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全球化皆具有三对矛盾互动的基本特征:单向度与可逆性、非中性和中性、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新的动荡变革期及此轮逆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思潮的冲击;主客观“脱钩断链”冲击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科技进步既拉动增长又制造“数字鸿沟”;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双重治理目标难以
【摘要】冷战后,全球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单向作用过程,形成多主体的推动;打破了“中心-边缘”的结构,边缘地带国家崛起;打破了国家中心主义,非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这些结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结构效应,表现在世界整体性发展的大趋势难以改变,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仍然存在,全球化结构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凸显,国内治理问题突出等方面。与全球化的结构效应相对照,新型全球化的发
【摘要】美国由于对原有的全球化利益分配不满试图重塑全球化的发展路径,导致贸易、投资和治理等领域的去全球化,新型全球化因而出现、进而勃兴。与传统全球化不同,新型全球化的动力正逐渐从美国转向全球南方国家,其模式也从“美元-制成品”模式转向“制成品-资源”模式,治理机制则从传统多边机制转向新型多边机制。美国政府打击和遏制新型全球化的政策可以总结为给全球南方国家打入关税“楔子”、抽掉科技“梯子”和强加美元
【摘要】二战后,关于经济胁迫的合法性与国际法规制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比较典型的话语权之争有三次,分别是联合国成立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泾渭分明的对立立场,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及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的立场有选择地松动,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仍坚持广泛使用经济胁迫工具的同时加入反经济胁迫阵营。关于经济胁迫的三次话语权之争主要是各国政治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能力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性均有待提升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城乡成员资格与公共服务权益和财产权益高度关联,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多重选择难题;另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有待优化。为此,可通过分离成员资格、公共服务
【摘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新产业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对完善当前的法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水平法治建设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针对知识产权制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科技领域颠覆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与新型产业领域面临的挑战,需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数据合规制度建设、推动科技创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