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阳公集序》集中体现了卢照邻的文学观念。卢照邻认为文学在内容上应追求真实而非空洞,反映政治与社会并起到教化作用;风格上应追求刚健而非轻浮,追求丰富多变且博采众长;作者创作应追求广博而非单一。在提出文学观念的同时,卢照邻也积极地运用至诗歌创作中,其结合时代潮流与自身的文学观念进行创作,从文学自身的角度审视文章体式与风格,强调文学的情感性与审美性、创作主体的独立意识,并继承了先秦诗歌传统与乐
【摘要】奈保尔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移民作家,他以其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灵感,将与众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风格融入作品中。其作品《抵达之谜》描述了作者在多重文化背景下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旅程。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从主人公的迷失、找寻直至最后抵达三个方面探究其身份重构之旅,挖掘谜团的真相。对奈保尔“抵达”的探索,对揭露人们所面临的身份挑战、解决多重身份者的生存困境具有一
【摘要】赵树理的小说《登记》中存在着被淡化的人物对立关系。在婚姻生活中,小飞蛾与张木匠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而赵树理的小说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这种关系的进一步书写。赵树理的“问题小说”继承了传统清官文学的创作模式。在《登记》中,“清官”所断的“冤案”,案由是婚姻是否自主的问题,而不是婚姻生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同时,小飞蛾在文本中既是母亲,亦是妻子,其妻子身份的被淡化,亦关联了她与张木匠的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袭击面包店》系列刻画的“饥饿感”意象少有论及。本文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分析,结合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从两方面解释“饥饿感”在两部作品中内涵的异同,认为在当时日本社会危机之中,“饥饿感”代表了现代人在时刻不停歇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信仰的破灭和“现代的铁笼”的形成而造成的主体性丧失。 【关键字】村上春树;《袭击面包店》;《再袭面包店》
【摘要】《水神的女儿》是越南作家阮辉涉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围绕主人公阿章寻找“水神的女儿”的奇幻旅途展开,途中阿章遇到了许多人和事,也遇到了真挚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阮辉涉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不仅描绘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也塑造了许多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人物,其中有追求自由的女性、有踏实贤惠的女性,也有逆传统、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在探寻自我主体地
【摘要】在英国戏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首部戏剧作品《房间》中,黑白色彩的运用及二者间的对立关系是戏剧的突出特点之一。本文运用符号美学相关理论,从环境、视力和种族三个方面分析剧中黑白色彩的含义及其象征意义,论述其中所蕴含的品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表达品特对人类生存环境、种族歧视问题的重视和对更加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呼吁。 【关键词】品特;《房间》;黑白色彩;色彩运用 哈罗德·品特是
【摘要】韩松《红色海洋》建构的“克苏鲁式”形象与克苏鲁神话的深潜者等异曲同工,却因叙事视角和思维的差异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有所反叛,与唐娜·哈拉维“怪物世”理念暗合,使之脱离恐怖形象向后人类语境转化。《受控环》篇章“肢解周期性赛博格”的情节,诠释了“打破边界”对人类向后人类转变的关键性。两种后人类想象都反映了韩松对“大他者”之不确定性的迷思,各篇章“杀死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观点与怪物世
【摘要】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是当今法国文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一个男人的位置》 (La place,1983)曾获得1984年法国勒诺多文学奖。《一个男人的位置》取材于埃尔诺的亲身经历,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回忆,以冷静细致的笔触叙述了父亲的一生,以及因阶级不同而产生的父女之间的疏远与创伤。20世纪90年代后,创伤被作家与批评家广泛运用于文学领域,以指代人生的一
【摘要】田鑫的散文是关于乡土、关于个体生命经验的写作,不同于传统散文的共时性书写,而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回望乡土,一方面围绕自然风土和风俗人情叙述对乡土的怀念和担忧,另一方面描写了作为乡土反面的城市中人们隐秘、焦虑的生命体验。作者积极主动探索散文创作的边界,将流动的生命经验与创新的写作方法相结合,展现出散文的新活力。 【关键词】田鑫散文;乡土经验;城市;文学创新 近年来,宁夏青年作家田鑫在散文创作
【摘要】清初的诗歌批评极为活跃,涌现出大量的唐诗选本,毛奇龄主编的《唐七律选》即是其中之一,此选本专选唐人七律,通过其选录情况和批点评语等方面可以看出毛奇龄的诗学思想。毛奇龄少时喜爱宋元之诗,步入仕途后却转而宗唐黜宋,同时因为早年师承和政治立场等方面原因,毛奇龄尤为推崇涵蕴雅正的诗风。此外,毛奇龄论学喜辩论的特点又使得他在诗论著述中与同时代的学者观点有着紧密交流,反映出了当时的诗坛风气。 【关键
【摘要】黄州贬谪期间,苏轼的作品呈现出复杂而深邃的“闲”情。被贬后担任的虚职“团练副使”,意外地赋予了苏轼充裕的时间深入田园、游历山水,使他得以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不仅是对外在“闲游”生活的记录,更是内在“闲”情的高度提炼与艺术化表达。这种复杂的“闲”情,表现为创作心态、书写内容和情感内蕴三个方面,既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也透露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体现了从人生困境到精神
【摘要】自《水浒传》问世以来,林冲作为经典人物,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屡见不鲜。目前学界研究林冲形象的文章甚多,但将《水浒传》与《宝剑记》中林冲形象进行对比的文章较少,因此,从多个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林冲形象的异同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探寻两部作品中林冲形象塑造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探究明传奇《宝剑记》对《水浒传》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林冲形象;《水浒传》;《宝剑
【摘要】北极村的深刻记忆使迟子建的文字充满浓郁的东北风味,而对不同色彩的独到运用是迟子建作品充满温情的关键。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多样的色彩不仅拥有独特的指代,而且形成了和谐如画、温暖细腻又氤氲着生活气息的北国世界。同时,迟子建善于对传统色彩进行颠覆,在扩大小说的丰盈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特殊的色彩体验。 【关键词】迟子建;色彩书写;审美效果 视觉是人类五感中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人眼接收自然界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嫦娥奔月神话与日本《竹取物语》神话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分析了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基于母题叠加,提出《竹取物语》可能是嫦娥奔月与《斑竹姑娘》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嫦娥奔月;《竹取物语》;母题 中国的嫦娥奔月神话与日本的《竹取物语》神话之间有复杂且微妙的关系,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过讨论。“‘母题’是比较神话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应该成
【摘要】《荀子》中的“圣人”引用推动了传统经典形象儒家化的进程。《荀子》中的“圣人”引用主要存在于表示问答、转折、递进和判断的四种特殊句式中,并通过连接词和核心词与引“圣”文本相连接。荀子并不是想通过“圣人”引用行为还原“圣人”样貌,而是依据自身的价值立场塑造“圣人”形象;在连接词和核心词的作用下,“圣人”形象所承载的人格追求和治世要求融入了荀子的思想世界,兴发、建构并证成了荀子诸多核心思想,《荀
【摘要】晋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因其较高的地形和寒冷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杂粮作物,因此晋北地区的主食多以杂粮为主。本文在阅读大量清代晋北地区地方志基础上,从晋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入手,探讨当地人食用的主食种类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从而了解清代晋北人民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清代;晋北地区;饮食风俗 在清代,晋北地区指的是太原、阳曲以北地区,包括临县、方山的部分地区,也称作山西北路。它由永
【摘要】本文主要对元德秀墓志进行分析、释读,并对照相关史料,试图从这一隋唐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概括其价值观念,以期对臧克和先生提出的隋唐人物价值论做出个例分析和补充。同时也进一步探究了元德秀价值观念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元德秀;墓志;价值观念 关于隋唐人物的价值信仰,臧克和通过墓志文字,对隋唐文人群体的信仰价值做出了“朝市心违、山林志毕”的基本概括。“隋唐社会,无论生前阀阅显赫、
【摘要】清代河南府是河南省重要的行政区之一,河南府知府对于河南府的治理极为重要。清代前中期,河南府知府大多以正途入仕,少部分由监生、保举等异途入仕。河南府知府的政绩总体较好,其以往的任职经历对于增进个人地方治理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知府的治理关系到地方社会安定与否,因而其个人政绩会受到朝廷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清代;河南府;知府;(乾隆)《河南府志》 河南府是清代河南省的重要行政区域之一。清朝建
【摘要】在古代农谚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意义晦涩或源流不明的疑难字及方俗词,这对今人在句读和理解含义上造成了一定困难。本文结合不同版本谚语异文,对吴地流传的三则农谚“三月三,个虾蟇禁口难开”“田鸡叫得哑,低田好稻把。田鸡叫得响,田内好牵浆”“雨打墓头钱,高低好种田”进行了句读商榷及异文版本辨析。 【关键词】农业谚语;吴方言;版本 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形成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其中蕴含着广大劳动人民的
【摘要】虚拟数字人已应用于各类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其创造、应用将虚拟与现实、数据与技术相融合。虚拟数字人早已从简单问答式转变为主体深度交互式的技术延展,由此引发虚拟化技术的现实伦理风险。为确保实现虚拟数字人的实践价值,应以“向善+规范”的伦理反思应对“虚拟-现实”冲突,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达到平衡。 【关键词】虚拟数字人;场景化应用;科技伦理 基金项目:2022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虽然围绕此在的“向死而生”对人在时间性中的本真存在状态——这可转化为此在在时间之中有把握“人生整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但反观现实生活,人们不仅仅是“为死亡而存在”“为存在而存在着”,更多是为生活得“好”,为“幸福”而存在。本文论述的总体内容是,人们在时间中生存着,所以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时间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取舍、判断,从而在良心的基础上抉择适宜自己的人生道
【摘要】撮泰吉面具是原始傩面具的代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标识。在彝族古剧“撮泰吉”中面具是表演者手中最重要的道具,是身份转换的工具,它承载着“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的远古记忆。这种原始的傩面具呈现出神性美、粗犷美和狞厉美等美学特征,它的产生符合彝族先民混沌思维的逻辑,寄托了他们驱逐疫鬼、祭神纳祥的原始动机。撮泰吉面具是远古图腾、祖先崇拜、人类衍变和农业文明的缩影,线条勾勒出来的这种原始面具,它是
【摘要】艺术从最早的原始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分门别类的各种美术体系,而随着宗教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出现,艺术又逐渐成为图解宗教的插图,或是其他事物的附庸。最终艺术独立了出来,成为艺术本身。之后发展到了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其间经历了万年。虽然后现代与现代艺术在艺术领域具有不同的风格与观念。但二者又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来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受到时代背景,思
【摘要】吉林地域作为边陲之地,其歌谣向来饱含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其中,满族文化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对吉林歌谣的影响最为鲜明。这不仅是因为吉林地区是满族发源地之一,满族人口众多,更是因其文化中,优美的语言、多样的歌曲体裁形式以及丰富的劳动生活场景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是文艺创作发展的宝贵养料。本文以吉林歌谣中的满族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上三个方面探究满族文化对吉林歌谣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吉林歌
【摘要】旗袍在影视作品中是极具表达力的服装语言符号,透过影视作品可以看到旗袍在不同年代中所展现的魅力,同时旗袍的存在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道具推动剧情发展,使得影视剧叙事细腻流畅,两者相辅相成,打造出风格独特的影视作品。本文以旗袍为例,以经典影视作品为样本分析旗袍这一时尚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旗袍;影视;服装;道具;叙事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旗袍样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散文作品不断走向海外,如何在进行散文汉译日时,使其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得以保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浦田千晶所译赵平的散文《桥下》,展示了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在散文汉译日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特别是在采用人民的语言、注重语法与意思的联系、遵循翻译七条原则以及集思广益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翻译理念对于处理散文中的文化差异、提高散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北京中山公园由明清社稷坛改建而成,于1914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公园。从皇家禁苑到公共园林,再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余年来,公园见证了一代代园林人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中山公园的旅游宣传,提升其国际知名度,本文以北京中山公园的景区文化介绍及其英译为研究语料,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探究最适合该公园景区文化介绍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增补、删减和意译等策略在翻译
【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考察了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具体隐喻含义。《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不仅彰显了时间流逝、场景转换,也预示着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命运走向。在三个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月亮意象均作为女性命运的见证者存在,但在刻画曹七巧时,月亮是人性欲望的象征;而体现在长安和芝寿身上,月亮意象则更多是人生苍凉的写照,在这悲惨苍凉的一生中,长安是命运抗争的失败者,芝寿却是命运压迫的接受者。
【摘要】《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对于全球玩家的游戏体验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选取《黑神话:悟空》中的翻译实例,探讨游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分析这些翻译策略如何影响文化意义的传递和玩家的接受度。基于对《黑神话:悟空》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兼顾原文的忠实度和目标文化的适应性,以确保文化负载词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恰当的
【摘要】现代汉语“X着呢”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构式,为了更好地研究该构式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本文基于“X着呢”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构件、构式义、句法分布、语法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该构式进行一个整体梳理。构式“X着呢”根据变项“X”词性类别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划分层次及意义。一般来说,当“X”为动作动词时,构式呈现2+1的层次,表示持续义;当“X”为形容词时,大多数情况构式呈现1+2的层次
【摘要】近年来,在中日味觉形容词的对比研究中,有关“甜”和“甘い”的研究十分盛行,而对于同属味觉形容词“辣”和“辛い”的研究相对较少。中日两种语言在味觉词“辣”和“辛い”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通感隐喻的角度出发,将焦点放在汉语的“辣”和日语的“辛い”上,从而明确日语和汉语的味觉形容词的对应、非对应关系。 【关键词】中日味觉形容词;通感比喻;语义扩展;对比研究 一、
【摘要】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汉语母语者的口语语料,考察话语标记“对了”在自然会话中的话轮位置和序列位置,并总结其互动功能。在话轮位置上,“对了”主要分布于话轮首和话轮中;在序列位置上,“对了”位于提问序列、告知序列和后扩展序列。本文总结了“对了”的三项互动功能,即引起注意、转移话题和补充信息。“对了”的互动功能对其在话轮和序列中的位置分布具有敏感性。 【关键词】“对了”;互动功能;话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刚察县为例,分析地方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路径。刚察县通过发展旅游业,依托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象。在文化形象构建过程中,该地区借助民俗活动与网红景点等符号化方式,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增强旅游吸引力。本文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自媒体及游客口碑传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分析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商品化与同质化挑战。基于对刚察县的研究,提出加强文化保护、促进居民参
【摘要】在传统的汉语语法系统中,程度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近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不合语法规则的结构开始出现在日常口语交际、文学作品、网络媒体中。本文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产生的原因、名词类型、名词的共性及其结构特点。希望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加深对该结构的认识并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语法结构 语言存在于社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而正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成为塑造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关键因素。和合文化既尊重差异、冲突,又追求统一、融合,坚持以和为贵,遵循中和之道,为中华文明和平基因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理想目标和实现手段,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文化根基。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华文明;和平性;文化根脉 一、中
【摘要】形容词+“快”的构词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构成了许多常用词汇,如“痛快”“愉快”“爽快”“畅快”等。本文对形容词+“快”的词语进行历时的梳理,分析其语义演变与发展的脉络;剖析形容词+“快”构词结构中形容词的性质与特征,从而探源“快”做形容词时的义项引申关系,在系统的语料中考察“快”的形容词义项。 【关键词】形容词+“快”;构词模式;历时演变 形容词+“快”的构词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