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迈入2025年的门槛。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举目远眺,广东这片热土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春风与改革开放的浪潮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壮丽凯歌。 2024年,广东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经济总量连续36年领跑全国并成功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与此同时,全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这彰显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用实际行动、实在数据、实践成果,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环境》杂志创刊于1978年,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管、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类综合性期刊之一。 2025年,《环境》杂志“环境看点”栏目将继续通过刊登优秀摄影作品,以影像的方式展示各地各单位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场景与成效,以及社会组织与公众开展环境教育、环保公益志愿服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经历与感
清澈尾水 (甄豪波/摄,二等奖作品) 鸿雁 (刘菊红/摄,三等奖作品) 飞跃 (邹碧雄/摄,优秀奖作品) 劳作归来 (何乃战/摄,优秀奖作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尊重自然规律,着重处理好水与人口、粮食、能源的关系,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系统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中游水土保持,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要把水资源作为最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印发 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更加生态宜居,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1月21日上午,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生态环境部的科学指导下,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
【编者按】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上下一心,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闻令而动、感恩奋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赛龙夺锦的实际行动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向纵深推进,有力实现了全省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珠海市坚定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聚焦“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目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全市大局“同向发力”、生态环境治理与人民幸福“同心响应”、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关切“同频共振”,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追求打造这座美丽之城。2024年,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与涉气企业“双向奔赴”共解治
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保持优良。韶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99.2%,全省排名第3,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34个地表水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指数全省排名第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韶关市南水水库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顺利举行粤湘两省武江(武水)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受到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 河源大地,以青山为底,展现草树云山的盛大场景;以碧水为脉,勾勒清泓环绕的灵秀画卷;以绿道为轴,串起生态脉络的自然景观,让城市之美宜居宜游、可感可及……而这宛如诗画之境的背后,凝聚着河源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和干劲。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河源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河源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AQI)均排名全省第一,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
2024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9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9,排名全省第一;16个省考(含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全市土地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措施完成比例均为100%;蕉岭县、丰顺县成功申报美丽县城建设试点……2024年梅州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稳居环境质量“优等生”行列。 梅州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何以争先?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梅州最大的优势
抬头仰望,是纤尘不染的天空;低头俯瞰,是碧蓝清澈的江水;举目远眺,层峦叠翠的高山郁郁葱葱。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依山傍水的惠州,不断厚植“生态”家底,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一年来,惠州紧盯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污染防治攻坚两大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优良,东江干流、西枝江水质优,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黑嘴鸥前来东莞滨海湾新区过冬;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东莞水濂山碧玉湖公园峭壁深潭景观大受市民欢迎;东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名单揭晓,再度展示美丽河湖建设阶段性成果;搭建“码上莞理”活性炭更换智慧管理系统,东莞指导VOCs企业规范测算活性炭更换量、更换周期……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画卷在莞邑大地上徐徐展开。 2024年,在广东省
“漫画云”成为天空一道亮丽风景线,乡村水清岸绿焕新颜, 生态文化蔚然成风,低碳环保理念融入生产生活……近年来,中山持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山建设取得实效。从乡村到城市,城市生态“含绿量”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逐渐呈现。 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2年来最优水平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配上稻田的美景,在中山可以沉浸式待上一整天!”某个周末下午2时,深圳市民胡懿决定到中山找
潭江边上,南坦岛的鹭群与落羽杉形成绝美的“双色同频”;城区中央,雨后双彩虹与万达双子塔辉映绘就七彩城市幕布;万人同跑,无废理念贯穿“江马”全程……近年来,江门市民朋友圈频频被这些美景和“名场面”刷屏。从蓝天白云到彩霞漫天,从鱼翔浅底到鹭鸟纷飞,无一不映衬出江门近年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颜值发生美丽蝶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
秋日晴空,放眼四顾,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鹅凰嶂白水瀑布如白练腾空,鸳鸯湖、东湖星岛等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点缀漠阳大地,舒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阳江最亮眼的发展底色,也是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宝藏。2024年以来,阳江市生态环境局紧扣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阳江市委“433”工作安排,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阳江生态建设为牵引,认真谋划推进生态
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上榜中国天气网2024年度最“清”新城市和年度最“湿”润城市;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省下达的考核目标要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5.4%,金沙湾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美丽海湾,湖光岩湖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湛江再次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湛江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一体优化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 初春的茂名,天是明媚的蓝,山是浓烈的青,水是澄澈的绿,使城市成为悠游之地、心灵栖息之所,游走其间,移步换景,尽享绿色生态带来的舒心愉悦…… 2024年,茂名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59”工作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百千万工程”头号工程,坚持以绿美茂名生态建设为牵引,深入打好
翻开2024年清远市生态环境交出的“成绩单”,数据给出最有力的说明:空气质量显著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2.68,全省排名第11,AQI优良率高达96.7%,创近九年最优;水环境质量同样优异,省(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0.9%,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综合指数居全省第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这一年,清远在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清远市生态环境局荣获全国
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对于正处于经济起飞关键期、产业建设窗口期、发展环境黄金期的揭阳来说,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章写好、写实,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2024年,揭阳市生态环境局坚定擎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指路明灯”,紧扣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重”“本”,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水环境质量
2024年12月19日,广东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流域协同立法——《中山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珠海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新闻发布会在中山举行。珠海、中山两市首次突破原有行政区划以及水域管辖在系统化治理中的局限,实现跨区域协同立法,有望破解前山河流域的历史治理难题。 “七个协同”建立长效机制 前山河发源于中山市五桂山东南麓,经湾仔水道流入大海。这条河迂回于中山珠海两市,“你中有我、我中
从绿树环绕、万鸟翔集的深圳到草木摇曳、人水相依的南沙湿地,从碧波荡漾、水草丰茂的湛江到数十万只鸟儿越冬繁衍的韩江口……大美南粤,湿地好风采。长期以来,广东将湿地保护修复作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全省湿地面积超190.68公顷,红树林总面积达1.14万公顷,湿地分级管理愈发完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湿地总面积超190万公顷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
浙江省湖州市明禾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保温材料的生产,以及聚氨酯保温材料、化工原料、塑料材料、建筑材料批发零售。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期间,明禾公司向李某、韩某、葛某、薛某购入三氯一氟甲烷849.5吨,并将该批三氯一氟甲烷作为原料,生产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保温材料至少2427吨,违法所得共计146万余元。明禾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使三氯一氟甲烷气体排放直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了《“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出台的背景目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都有哪些?一起看过来。 背景目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给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域志愿者回信,给予亲切勉励,提出殷切期望。党和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出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智联花园一居民投诉反映称其于1月8号凌晨0点10分左右下楼遛狗时,发现小区内弥漫着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恶臭气体。其当即感觉身体不适,回家后发现全身都染上了刺鼻气味,整个人身体感觉严重不适。 该居民恳请有关部门能尽快对其反映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及时查找出臭气来源,并对气体排放单位依法取缔或是勒令其立即整改规范排放废气,还小区居民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佛山市南海区一居民投诉反映称,位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龙岗分站通过绿色低碳实验室认证,荣获“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四星级绿色低碳实验室”证书,成为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内首个绿色低碳实验室。 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深入研究减污降碳路径,通过首创绿色低碳标准、核算检测项目碳足迹、强化能源和环境管理、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等举措多管齐下,率先试点创建绿色低碳实验室。 首创两项行业领域标准 全国检验检测机构
在岁末年初之际,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亚湾核电”)化学环保部员工吴迪应邀走进深圳中学高中部“百职课堂”,先后4次为近400名高中学子带来主题为《核能之光 点亮未来》讲座,给同学们带来一点小小的“核能震撼”。 一起在核能世界里探秘 讲座开篇,吴迪通过“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是哪一座?”“大亚湾核电基地发电量是多少?”等问题瞬间激起了同学们对核能世界的好奇心,借“核”字猜想
关键词:广州正式解禁土狗 摘 要:近日,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广州市一般管理区实行圈养和严格管理区禁止饲养、销售、繁殖的危险犬标准及品种的通告》。通告内容显示,中华田园犬(土狗)已正式被移出危险犬种类名录。该通告自2025年1月2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南方日报:禁养犬只名录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这并非广州首次“下禁令”,而是一次“例行调整”。有趣的是,不同群体对
近年来,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大烦恼。佛山市顺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顺德环监站”)坚持党建引领,生态为民,将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时刻放在首位。针对噪声投诉热点和技术支持诉求,党员先锋带头,树牢服务意识,为群众排难解忧,真正做到闻“声”而动,还“静”于民。 群众一通来电 迅速响应支援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顺德环监站响起,“喂,您好,是环保监测站吗?我们这
2024年度十大反腐热词
“跑出健康,捡起文明,惠州捡跑,让爱传递!”2024年9月的某一天,在惠州中海汤泉,一场别开生面的“捡跑”志愿服务在参与者们异口同声的口号中拉开序幕。现场,中海汤泉捡跑志愿服务队成立并接受授旗,实现以“捡跑”链接企业、社区、自然,推动三者和谐共生。 捡跑活动号召公众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不仅创新了公益运动方式,还推动了全民健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并培养出大批关注环境、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
秋风送爽,绿荫不减,湖光潋滟,群鸟翱翔。 在南国之滨的珠海,鹭鸟天下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据科学观测,记录鸟类达75种,隶属9目27科,其中不乏褐翅鸦鹃、白胸翡翠、黑鸢、普通鵟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每年有超过10万只鹭鸟在此出生。 自2021年获评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以来,鹭鸟天下在保育鸟类和湿地的同时,不断丰富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每年接待约两万人次的参观研学。2024年5月,鹭鸟天下完成了“私”到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2024年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出“生态环境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 实践证明,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能够实现精准环境监测、高效处理污染物、助力生态修复、推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