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
摘要: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是全球氮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主要功能是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近十年来基于现代分子生态技术的发展,NOB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包括:NOB的碳氮代谢途径及多样性远远超过以往的认知,如NOB不仅可以氧化亚硝酸盐,也可以氧化尿素、氨以及氰酸盐获取能量;丰富了NOB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及生态位分化特征的研究,其中
摘要:为厘清山地乡村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和约束因素,本研究以四川省汉源县为例,基于DEM、LUCC等多源空间数据以及行政村统计数据,通过聚落承载力、粮食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分析,构建“聚地产”三元约束视角下土地承载力测评算法,定量分析了案例区域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聚落承载力总体处于盈余状态,盈余村庄139个,占68%,过载村庄64个,占32%。聚落承载力盈余区集中于中部河谷,超载区集
摘要:为推进盐碱区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本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典型盐碱区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划分生态修复功能区。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比超过60%,耕地和裸地呈扩张趋势,草地面积逐渐缩减;20年间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增加361.74
摘要:气候变化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并造成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反之土地系统问题又成为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本研究基于2020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共享经济路径(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CPs)耦合的SSP1-2.6、SSP2-4.5和SSP5-8.5气候情景,构建并验证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及气候变化因素的SDPLUS耦合模型,以2000
摘要: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是架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制度核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补充类耕地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SOFM等方法对广东省县域单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适宜状况进行评价、分级与整治分区。结果表明: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后备补充类、即可
摘要:为探讨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运用EM-AHP-TOPSIS模型,从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构建了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依此划定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提出实现撂荒地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案。结果表明:泽州县抛荒耕地中不适宜再利用的地块共6 643块(363.96 hm2),主要位于山区及远郊区;低度适宜地块160块(60.89 hm2),分散分
摘要:为实现东北黑土区田块尺度上玉米产量的精准估算与生育时期优选,本研究以我国东北黑土区的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选取吉林省梨树县的长期定位玉米试验田,于2019、2020年利用无人机采集玉米3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的冠层高光谱影像,选取10种与产量显著相关的窄波段植被指数,并结合作物农学参数与施肥信息,分别采用逐步回归、随机森林(RF)和极度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构建玉米产
摘要: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M0)为对照,设置高堡膜覆盖(M1)和普通PE地膜覆盖(M2)2种地膜处理,以及3 150(W1)、4 050(W2)、4 950 m3·hm-2(W3)3个灌溉量,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0~60 cm土壤含水率、盐分、水盐分布均匀系数、盐分变化量和
摘要: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阿克苏地区各地类空间面积变化显著,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增加6 872.99 km2和960.94 km2,草地生态
摘要:明晰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2015年东北地区耕地力调查与评价数据,运用ArcGIS 10.8和GS+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探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70 g·kg−1,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植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养分分布特征,以川西低山丘陵区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沐217和川农黄芽早4个典型品种植茶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原状土,通过湿筛法将土样分为≥5、2~<5、1~<2、0.5~<1、0.25~<0.5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养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植茶土
摘要:研究长期耕作管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固持能力及其积累机制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前沿。我国南方山区稻作梯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本研究旨在剖析其千年可持续水稻生产下有机碳的积累特征,探索基于自然的农田固碳技术途径。以我国南方山区5处典型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土)、20~40 cm(心土)和40~60 cm(底土)深度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形态与分
摘要:本研究依托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单作物)、辣椒+玉米轮作(双作物)、辣椒+玉米/绿肥套种(三作物)和辣椒/玉米套种+豆角/绿肥套种(四作物)4种处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考察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研究区砖红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作物连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的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摘要:为探究丹江口库区旱地土壤磷淋溶流失机制及其淋溶阈值的预测,以丹江和汉江的4个小流域为研究区,共采集研究区内20 个典型旱作耕地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吸附特征参数,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获得土壤磷淋溶阈值(Phosphorusleaching threshold,Plth),通过路径分析探究了不同土壤Plth对土壤性质及磷吸附特性的响应,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究了Plth的主控因子,并依此对其进行
摘要:为探讨施用牛粪对盐碱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明确其对盐碱土壤的培肥效果,本试验设不施肥(CK)、100%牛粪(C)、100%化肥(NPK)、50%牛粪+50%化肥(CNPK)4个处理,种植苜蓿和苏丹草,研究松嫩平原盐碱土养分及腐殖质组分变化。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明显增加了全氮(TN)、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有机碳(SOC)及腐殖质组分含量,降低
摘要:为探究秸秆及其配施有机物料对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设置了对照(CK)、3%玉米秸秆(W1)、2%玉米秸秆配施1%牛粪(W2)、2%玉米秸秆配施1%生物炭(W3)四个有机物料组合处理,于温室大棚土壤培养后,测定不同物料组合下盐碱土壤的团聚体特性、水分特征曲线及收缩曲线,对比分析不同物料组合对盐碱土壤持水特性及结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物料组合均增加了土壤
摘要: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研究生物炭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改性
摘要:为探讨不同改良剂与巨菌草对煤矸石堆污染的生态修复效果,以覆土及未覆土的煤矸石为研究对象,磷石膏、有机肥、菌渣、电石渣为改良剂,扦插种植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 Z. X. Lin),研究改良剂和巨菌草协同作用对煤矸石理化性质、金属元素赋存形态与迁移、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能显著提高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最高至4.55、2.11 g·kg-1、340.83 m
摘要:绿针假单胞菌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生防与促生菌,但关于绿针假单胞菌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绿针假单胞菌防治香蕉枯萎病,通过抗病相关代谢酶检测、代谢液的抑菌效果和盆栽试验明确绿针假单胞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P1能够显著抑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抑菌率为89.92%。P1的菌悬液和代谢液均能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菌丝生长
摘要:为探索双季稻-鱼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湖南省宁乡市双季稻-鱼种养模式与双季稻模式的能值投入与输出,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利用文献对比分析了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表明:双季稻-鱼模式的能值投入和输出均高于双季稻模式,能值投入分别为4.29×1016、3.24×1016 sej·hm-2,能值输出分别为8.52×1016、7.7
摘要:为明确烟玉(烤烟-玉米)轮作系统碳足迹,本研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重庆市烟玉轮作系统(研究边界为烟草育苗至烘烤,玉米播种至收获)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及影响因素,探究种植规模和农户受教育水平与轮作系统碳足迹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烟玉轮作系统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16 255.06 kg·hm-2、1.89 kg·kg-1、0.25 kg·元-1;烟
摘要:科学揭示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实现乡村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制定乡村规划、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尺度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指数,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摘要:为探求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的影响并优选最适宜该地区的灌溉方式,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探讨新疆乌昌地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W1浅埋式滴灌、W2地表滴灌和W3平移式喷灌)对苜蓿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优选适宜于该地区苜蓿生产的节水灌溉方式。结果表明,W1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苜蓿生长期内0~60 cm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W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黑膜覆盖和根际促生菌(PGPR)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棉花生长、生理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2022年大田试验在充分灌溉(W1)和覆白膜(M1)条件下设置了施用0(W1B0M1)、3(W1B1M1)、6 mL∙株-1(W1B2M1)和9 mL∙株-1(W1B3M1)四个浓度PGPR处理,2023年大田试验在充分灌溉(W1)条件下设置了覆白膜处理(W1B0M1)、黑膜处理(W1B0M2
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集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技术工作,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技术方法。北京市地方标准《拟新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DB11/T 2263-2024)、《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11/T 2261-2024)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分别从新增耕地的源头“防污染”和污染耕地“治污染”两个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角度出发,解决了调查程序、内容、方法尺度不一、难以保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