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创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较高的财务困境对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为促进科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2011—2023年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金融投资对科创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能够显著降低科创企业的财务困境,这种负向关系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并且门槛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机制研究显示,金融化会通过增加主业投资、降低负债水平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从而降低科创企业财务困境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投资对科创企业财务困境的负向影响。这一调节作用在金融监管相对宽松以及内部治理能力较弱的科创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而在金融监管严格和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则趋于不显著。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产业基金等政策促进科创企业金融化,增强其竞争力和降低财务困境;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并引导资金流向,科创企业应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资金流动性和降低风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制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数制融合对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异质性。在东部地区,数制融合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相对薄弱,其促进作用相对有限。
摘要:经济韧性的意义在于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健性,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对经济体系在面对冲击时保持稳定运行的要求相一致。本文基于我国2009—2023年城市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且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进一步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城市经济韧性展现出明显的空间外溢效果。基于此,建议根据区域特征制定差异化金融政策,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激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摘要:本文从三支柱体系与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旨在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及养老金体系改革提供参考。首先,概述了日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其次,深入探讨了其在养老服务金融领域的创新举措,包括反向抵押贷款、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养老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最后,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在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替代率方面的现状,指出了中国养老金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借鉴。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证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证券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已步入关键时期。数字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中裹挟的数据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算法黑箱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异化的系统性风险等数字化风险,不容忽视。证券公司风险“内部控制”的动态演进共性及其运作机理表明,IT风控系统是证券公司防控数字化风险的关键。因此,应深入研究我国证券公司IT风控系统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的共性,揭示IT风控系统防控数字化风险的“痛点”,全方位升级IT风控系统,从而实现对数字化风险的精准监测、预警、隔离及处置。
摘要: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促进要素流动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战略布局,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3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对区域协同创新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推动数字金融配置效率提升赋能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本地—邻地"效应。基于此,应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间数字金融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创新。
摘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农村重要资产之一,其经济价值日益彰显,受制于土地权属利益分配及入市流转限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仍未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方法仍未取得有效推进,大部分银行对此仍持观望态度。本文旨在通过银行融资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提供金融支持,从而达到盘活农村资产,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