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黄属是一类有着较长使用历史的药用真菌,近些年,因其在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显著疗效,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桑黄属一直以来容易出现种源混淆的问题,其中生长于桑树的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为真正的桑黄种类,常见的杨树桑黄、暴马桑黄等已经被确认同属于桑黄属(Sanghuangporus)的不同种类。尽管桑树桑黄是真正的桑黄,但资源较多的杨树桑黄、暴马桑黄
摘要: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直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55%~85%,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应用广泛。高直链淀粉玉米在我国遗传资源匮乏,其育种及淀粉应用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一些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虽然已经具有相关自主知识产权,但并没有进行商业化推广,相关行业所使用的高直链淀粉玉米仍然需要高价进口,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介绍高直链淀粉玉米的概念和玉米中直链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在育种中的
摘要:烟碱的代谢具有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其中众多基因间存在相互影响,为探究不同基因共同沉默后对烟碱代谢通路以及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使用前期构建的烟碱代谢途径中3个功能基因(NtA622、NtPMT、NtBBL)和1个调控基因(NtMYB305a)病毒载体,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依据基因在烟碱代谢中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阶段,设置不
摘要: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是黄河中上游特有土著鱼类,其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了解兰州鲇皮肤和脾2个重要免疫器官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不同功能,本研究以野生兰州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皮肤和脾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兰州鲇的皮肤和脾中共有6 62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共有59个DEG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摘要:为了解贵州海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组装,获得贵州海桐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功能特征、密码子偏好性、简单重复序列、基因组比对信息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海桐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长度为153 582 bp,其中大单拷贝区
摘要:为了挖掘西南地区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创制玉米新品种,对该地区2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40对SSR标记引物对西南地区2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且利用UPGMA法和PCoA分析对SSR标记结果进行聚类,探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0对SSR标记在29份玉米种质中共检测到23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SSR标记鉴定3~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85个,不同
摘要: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是我国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的重要指标性状,为发掘调控这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位点,挑选了103个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组成自然群体,并利用50K SNP芯片基因分型,结合3个性状的表型,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鉴定到5个位于小麦1B和6D染色体上,3个位于5D和7D染色体上,28个分布于1A、1B、1D、4A上,分别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
摘要:利用遗传变异、相关性、关联度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等方法,对2017年国家北方片区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参试花生品种(系)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花生精准高产育种和良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性,油酸、亚油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0.40%、33.09%;出仁率、结果枝数、百仁重、侧枝长、生育期、百果重、主茎高、
摘要:为明确聚天门冬氨酸与壳聚糖配施对烟草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的调控效应。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对处理施加不同浓度聚天门冬氨酸及壳聚糖,测定烟叶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色素降解产物)和碳氮代谢指标(碳氮代谢产物、碳氮代谢关键酶)。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PASP与CTS配施处理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聚天门冬氨酸及壳聚糖对烟株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均能产生影响。(2)壳聚糖对烟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施氮量下留杈处理对烤烟初烤上部叶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上部叶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氮肥施用量[正常施氮处理(N1处理),施氮量为105 kg/hm2;增施氮肥处理(N2处理),施氮量为135 kg/hm2]与不同留杈方式(L0处理,不留杈;L1处理,留1杈;L2处理,留2杈)2个因素,研究施氮量与留杈数及其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评吸质量、经济性状、外观
摘要:为了明确无膜栽培下不同密度和灌溉量配置对中棉619棉花冠层光分布、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设置2个密度18万、24万株/hm2(M1、M2处理)和3个灌水量4 200、5 100、6 000 m3/hm2(W1、W2、W3处理),对不同密度和灌溉量配置下的棉花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率、产量、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棉花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整体表现为M1>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对植烟土壤化学性质、细菌群落及雪茄烟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烟叶专用化肥(A处理,对照)、芝麻饼有机肥(B处理)和石灰氮土壤调理剂 (C处理)3种施肥处理,利用16S多样性测序技术检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成熟期烟株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提高,B、C处理烟叶产量分别提高了6.28%、2.95%。B、C处理成熟
摘要:2023年以驻青贮3号、驻青贮4号为材料,通过春、夏播研究了青贮玉米物质生产分配、转运与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夏播青贮玉米鲜物质累积量第1~41天急剧增加,第41~61天增幅变缓,鲜物质累积量与生育日数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春、夏播青贮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呈“S”形动态典型变化曲线,干物质累积量历经“渐增期—速增期—缓增期”3个发育过程,Slogistic3方程能够拟合驻青贮3号、
摘要:黄淮南片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以2022—2023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生育期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6个主要品质性状,并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赋值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产量的变化范围为8 302.50~8 617.50 kg/hm2,变异系数为1.12%,H′为
摘要:为筛选出农艺性状优异的棉花种质,以31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分别在精河和石河子开展田间试验,对13个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13份棉花种质13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10,变异系数范围为0.89%~15.90%,13个性状变异系数顺序为单株铃数(15.90%)>株高(13.15%)>第1果枝节位高度(13.02
摘要:为简单高效评价玉米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建立了品种对镰孢根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体系。首先以根埋法人工接种禾谷镰孢根腐病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5叶期调查各品种发病情况,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抗性分级,建立田间抗性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评价品种对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和尖孢镰孢3种根腐病的抗性水平,验证该体系在镰孢根腐病上的普适性。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玉米镰孢
摘要:为明确生防木霉菌T43不同施加次数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中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数量的影响,将浓度为2.5×105 CFU/mL的禾谷镰孢菌孢子悬浮液施加到灭菌土壤中,1周后种植玉米种子,同时,分别向各盆栽土壤施加浓度为2.5×105 CFU/mL的木霉菌T43孢子悬浮液1~2次,2次施加时间的间隔为1周。每隔1周进行病情统计,计算盆栽玉米植株的病情指
摘要:炭疽病和枯萎病是江苏省草莓育苗期2种主要病害,为筛选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其致病菌——暹罗炭疽菌和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并选择5种新型杀菌剂开展了田间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检测的9种杀菌剂在培养基中均一定程度抑制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程度随药剂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咪鲜胺、氰烯菌酯、腈菌唑和四霉素对2种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溴菌
摘要:以来自全国主产区的27个薯蓣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15个块茎性状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比较浅生定向槽种植模式下不同薯蓣品种块茎品质差异;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薯蓣品种块茎品质特征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生定向槽种植模式下,块茎生物量、畸形率以及总多糖、总皂苷、总黄酮、总酚、尿囊素含量在不同薯蓣品种间存在丰富的变异性,是浅生薯蓣块茎的关键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7个薯
摘要:为研究营养液pH值对蓝莓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蓝莓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响应机制,以1年生斯巴坦和瑞卡苔藓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pH值设3.5、4.5、5.5、6.5和7.5等5个处理,处理9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蓝莓生长最佳pH值,评价2个蓝莓品种对pH值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Fm(最大荧光)、ETR(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摘要:针对我国土壤盐渍化问题,研究复合盐胁迫下施用芸苔素内酯(BR)对芹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探讨BR对复合盐胁迫下芹菜幼苗的适应机制,为盐碱化地区种植芹菜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以芹菜幼苗为试验材料,以9%复合盐(NaCl ∶Na2SO4=2 ∶1)模拟混合盐环境,探究混合盐胁迫下浓度不同(0.05、0.10、0.20、0.30、0.40 mg/L)的BR对芹菜幼苗生长阶段植物生长、叶片光合色素
摘要:为探究冬瓜果实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制,分别以黑皮冬瓜、粉皮冬瓜和小冬瓜果实为试材,分析从果皮到果瓤不同部位的糖酸组成、积累规律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不同冬瓜品种果皮、外果肉、中果肉、内果肉及果瓤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比较分析冬瓜果实各部位糖代谢基因SUS和AGA2、苹果酸代谢基因MDH和PEPC、及柠檬酸代谢基
摘要:为探究不同叶面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及油分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并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T1(叶面喷施K2HPO4)、T2(叶面喷施K4P2O7)、T3(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共4个处理,考察喷施叶面钾肥对烟叶油分相关品质、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烤后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钾肥可以促进腺毛发育,提高烟叶油分。其中K2HPO4和黄腐酸钾的效果较好,喷施后烟叶腺头饱满,发育完善,
摘要:醛类化合物对茶叶的特殊香气风格具有重要作用。前期研究表明,乙醛和壬醛是碧螺春茶叶独特香味的主要成分,但目前对茶叶中醛类的定量检测方法尚不完善,为后续研究碧螺春茶叶中乙醛和壬醛的具体含量,建立碧螺春茶叶中乙醛和壬醛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了缓冲溶液pH值、衍生化试剂浓度及衍生化时间等试验条件。具体方法为在酸性(缓冲液pH值为3.6)环境下,碧螺春茶叶
摘要:为揭示土壤遗留效应在间作提高或维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中的作用,以田间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的长期驯化土壤开展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驯化土壤下小麦和蚕豆生长参数、根系形态及氮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同作土壤相比,异作土壤和间作土壤提高了小麦株高和叶片SPAD值,促进小麦根系形态生长,使根系变长50.0%和75.9%,小麦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2.7%和27.6%;而蚕豆
摘要:为研究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比分析当地6种传统种植模式[2年轮作处理: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Ta—St);3年轮作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 g/kg(G3)石墨烯添加量,对黑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石墨烯对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可提高土壤氮素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硫在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的形态转化特征以及各形态硫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采集2种不同硫含量的天然水稻土表层土壤,设置低硫(L)、高硫(H)、外源添加硫酸盐(L+S)不同处理组,进行淹水-排水培养试验,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土壤连续提取技术,表征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固相中各形态硫、镉的含量。结果表明,提高土壤硫含量有助于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H、L+S组在淹水阶段
摘要:从富硒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耐硒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菌种进行鉴定,并作生长还原动力学分析,对其纳米硒生成率、还原生成纳米硒的表征及其产生长素吲哚乙酸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Y3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最高可耐受400 mmol/L亚硒酸钠。菌株ZY3的纳米硒生成能力较强,能够在16 h内将5 mmol/L亚硒酸钠95.5%还
摘要: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生物炭配施对烟稻轮作区土壤微生物及烟叶质量的影响,为南方烟区烟稻轮作土壤保育、微生物群落调控及提高烟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计,设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常规施肥+900 kg/hm2生物炭(T1)、常规施肥+30 kg/hm2枯草芽孢杆菌(T2)和常规施肥+900 kg/hm2生物炭+30 kg/hm2枯草芽孢杆菌(T3)共5个处理,采用Ill
摘要:以龙丰苹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3、5、8、12 年的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养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根际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种植8年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而真菌丰富度增加,多样性降低;非
摘要:洪泽湖湿地作为长江地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对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以每5年为1个间隔,综合评价洪泽湖湿地2002—202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揭示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此外,采用灰
摘要:为缓解鸡粪在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过多的问题,筛选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制成菌剂施用于鸡粪的好氧堆肥过程,以测试菌剂的加入对鸡粪堆肥理化性质和总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氨气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得到高效的固氮菌株。首先采集鸡粪堆肥体系高温期样本,采用涂布划线的方法挑选单菌落,通过分析菌株对无氮培养基的利用效率,进而筛选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对菌株进行16S rRNA序列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利
摘要:为探究不同腐熟菌剂及配施辅料对牛粪堆肥进程及腐熟品质的作用效果,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堆肥工艺,以分别配施了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和土壤的牛粪为研究材料,在不同腐熟菌剂的作用下,进行了为期30 d的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全磷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究不同配施辅料及腐熟菌剂对牛粪堆肥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辅料组(A组
摘要:针对西南地区不合理施肥和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玉米产量降低等问题,研究翻压绿肥及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年开始进行7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处理(CK)、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不施氮(G1)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55%氮(G2)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70%氮(G3)、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85%氮(G4)处理、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
摘要:当前,新媒体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拓宽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提升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乡村社区凝聚力的纽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策略。目前,新媒体赋能乡村文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传统价值观的式微与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城乡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乡村文化发展主体缺位与文化载体流失等
摘要:为探究风险偏好、存储条件对梨农存储意愿的影响,进而提出推动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和辛集市以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166位梨农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深入剖析风险偏好、存储条件对农户存储意愿的作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系统性地探索风险感知对风险规避的农户存储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越规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