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辐射制冷是一种零能耗、零污染的绿色被动制冷技术,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柔性复合膜因其轻质、良好的柔韧性和低成本等优点逐渐成为辐射制冷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柔性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对比了其制备方法对材料制冷性能的影响。其次根据材料组成,将柔性复合膜分为无机复合膜、聚合物复合膜和多层复合膜,并从材料制冷原理出发,概述了辐射制冷柔性复合膜的设计思路及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总结了辐射制冷柔性复合膜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复合膜的性能稳定性、耐久性和色彩多样化等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综述结果可为辐射制冷柔性复合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智能湿热管理织物因其能够调节人体与外界的热湿交换,提高穿着舒适度而备受关注。通过改变织物的微观结构和材料分布,非对称设计可实现对湿热传递的定向控制,达到智能调节人体热湿微环境的效果,不仅拓宽了智能湿热管理织物的研发路径,也为提升服装功能性和舒适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非对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备方法,探讨了其在湿热管理织物中的独特优势。此外,还对智能湿热管理织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展望了非对称智能湿热管理织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摘要:有效的需求预测可以帮助服装企业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及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研发与库存管理,降低运营风险,进而促进服装行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为揭示国内外服装需求预测领域的研究焦点,基于Web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近二十年的服装需求预测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从关键词聚类、趋势演化和突变词等方面进行描述统计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该领域主要涵盖产品研发与流行预测、供应链管理与需求预测、品牌服装与销售预测、消费心理与行为预测4个方面,研究方法已由传统统计分析向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能预测转变。未来研究将深人挖掘跨平台、多模态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数据及消费行为,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与精确化的服装需求预测。
摘要:为探究生物基聚酰胺11(PA11)的可纺性,选取两种不同熔融指数的PA11切片,通过自动黏度检测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熔体流动速率仪及旋转流变仪等表征手段分析其相对黏度、化学结构、热性能和熔体流变等性能。使用卧式微量单孔挤出机制备初生丝,通过调节牵伸倍数(2\~5倍)和牵伸温度( 60~100°C )制备牵伸丝,使用电子单纱强力机进行拉伸断裂实验。结果表明:低熔指PA11-A和高熔指PA11-B的相对黏度分别为2.85和2.68,二者的化学结构相似;PA11-A的熔点和热结晶温度分别为 181.3°C 和 123.6°C ;PA11-B的熔点和热结晶温度分别为 185.1qC 和113.1°C ,与PA11-A相比,PA11-B热稳定性更好。随着温度升高,两种切片的熔融指数均增加,PA11-B增幅更大,二者的最佳纺丝温度分别为 250qC 和 230qC ,PA11-B牵伸丝的拉伸力学性能优于PA11-A。研究结果可为PA11纺丝工艺提供参考。
摘要:为实现陶瓷纳米纤维海绵的一体化常压成型,首先通过调控前驱体纺丝液中无机组分的比例,利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出了不同硅锆摩尔比例的陶瓷纳米纤维膜,并对其形貌与力学性能进行表征,从而确定了最佳纺丝液浓度。接着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技术,在常压下制备出了自带卷曲纤维的双相陶瓷纳米纤维海绵,最后对其形貌与隔热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硅锆摩尔比为 1:1 时,双相陶瓷纳米纤维海绵单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曲率半径可达 1.13μm ,平均晶粒尺寸为 6.19nm 。此外,利用共轭静电纺丝制备的双相陶瓷纳米纤维海绵展现出优异的隔热性能,在密度为 5.6mg/cm3 时,其导热率为 27.8mW/(m?K) 。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隔热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为提高聚左旋乳酸(PLLA)的延展性并促进其水解降解,将L-丙交酯(L-LA)与乙交酯(GA)通过开环共聚的方法制备出聚乙丙交酯(PLGA),再将PLGA与PLLA 溶液共混制备成PLLA/PLGA共混物,并用溶液共混和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载有姜黄素的PLLA/PLGA复合膜,并研究了PLLA/PLGA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晶性、力学性能、降解行为及其复合膜的药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PLGA的加人显著改善了PLLA的延展性和降解速率;经过7d酶降解后,PLLA/PLGA共混物(质量比 7:3 )的质量损失率为 24.5% ,几乎是纯PLLA的7倍;当PLLA光学纯度从 98.5% 降至 88% 时,PLLA/PLGA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从 157% 增至 400% 以上;PLLA/PLGA复合膜的药物释放速率与其降解规律一致,可持续释放 168h 。研究结果可为PLLA在可控降解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为制备高性能光催化材料,采用熔盐辅助法与盐酸处理合成了质子化 g-C3N4 纳米颗粒,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质子化 g-C3N4/ 聚丙烯腈(PCN/PAN)纳米纤维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PCN/PAN纳米纤维膜化学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评估了其对罗丹明B(Rh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质子化 g-C3N4 的质量分数达到 5% 时,纳米纤维膜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可达 97.96% ;经过10次循环使用后,该纳米纤维膜的降解效率仍能保持在 92% 以上,展现出了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制备的PCN/PAN5纳米纤维膜可为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新思路,并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展现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针对传统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增重蚕丝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低、破坏样本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蚕丝增重率无损连续检测方法,采集了545组蚕丝样本的高光谱图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表征。通过对比分析一阶导数(FD)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换(SNV)3种光谱预处理方法的性能差异,分别构建了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的检测精度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方法均可以减少原始光谱中基线漂移的现象,MSC 和SNV可以减小由于散射水平不同带来的光谱差异,FD可以增大重叠峰的分离程度;所建立的 SNV-BP模型预测蚕丝增重率的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 1.2% ,相关系数为0.99。研究结果证实了高光谱定量检测HEMA接枝增重蚕丝增重率的可行性,可为无损连续检测HEMA接枝蚕丝增重率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为探究面料肌理特征对人视觉情绪感知的影响,采用情绪量表法与眼动追踪实验,邀请30名受试者分别观察21种不同肌理特征的粗花呢面料图片,通过采集受试者的眼动信息及主观情感评分结果,分析花式纱线结构、纱线排列方式和面料组织结构对受试者观察面料时的眼动指标以及4个情绪维度的影响,进而探究粗花呢面料肌理特征对视觉吸引力和情绪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式纱线结构越复杂,面料肌理感越强烈,越容易引起受试者的视觉关注,但却会带来偏消极的主观情绪感受;花式纱线排列越紧密,说明肌理丰富的花式纱在面料中占比越高,更容易引起受试者的紧张情绪,但眼动数据并没有显著差异;组织结构复杂、肌理细节丰富的面料,能够让受试者在4个情感维度上均偏向积极情绪,并且显著提高了受试者的视觉关注度。研究结果可为粗花呢面料设计过程中花式纱线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面料情感设计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满足消费者对纺织品情绪价值的需求。
摘要:色纺产品的空间混色效应是主、客观色差评价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为研究色纺针织物空间混色效应临界视距的影响因素,以5种有色粘胶纤维为原料,加工了36块不同细度、捻度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的色纺针织物。基于有色纤维浮长和织物孔隙间距预测空间混色效应的临界视距,并通过目视感知的主观评价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色纺针织物的空间混色效应不仅存在纤维尺度上的颜色混合,还存在线圈尺度上的颜色混合;36块试样空间混色效应平均临界视距为 4.84m ;而当平均视距在 2.59~4.84m 时,织物孔隙是造成色纺针织物“夹花"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色纺针织物的原料选配、纱线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也为改进色纺纱配色模型提供参考。
碳基纤维涵盖微米级碳纤维与纳米级碳纳米纤维,凭借其高比强度、优异导电性、良好化学稳定性及可调控的表面特性,已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制造、工业催化与生物医学等战略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碳基纤维制备技术的创新与其应用场景的拓展,不仅能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材料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专栏聚焦碳基纤维的制备与应用前沿,遴选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旨在构建开放、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
摘要:为了实现碳纳米管纤维(CNTF)的高性能连续化制备,通过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FCCVD)双参数调控策略,对CNTF进行连续化制备,优化成纤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CNTF进行高性能强化工艺处理,逐级提高其力/电性能。结果表明:在 500°C 出液口温度与 15m/min 牵伸速率的条件下,CNTF可以实现200min 以上连续出丝,长度超过 3000m 。在氯磺酸中浸渍60s后,通过 2.5cN 张力静置 6h 及20次以上逐级递增压力辊压,CNTF的力学性能与导电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断裂强度达 2.6GPa ,模量达 41.8GPa ,电导率达 3.83×106S/m 。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CNTF的稳定制备与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与工艺参考。
摘要:为了有效改善碳纤维长丝的可织造性,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包缠纤维,碳纤维为芯纱,制备了5种不同包缠度的包缠纱,考察了包缠度对碳纤维包缠纱可织性能(条干均匀度、力学性能、耐磨性能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用代表性的包缠纱线织造成二维和三维织物,分析包缠与织造对织物中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包缠碳纤维相比,包缠纱线的拉伸强度、钩接强力以及耐磨性能等可织性能评价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未包缠碳纤维织物中的经纱的力学性能相比,包缠织物及热分解后的包缠织物中的经纱的力学性能损失程度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碳纤维织物和包缠碳纤维织物的制备提供参考。
摘要:为应对传统化石能源过度消耗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析氧反应(OER)催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碳化纳米纤维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将5种过渡金属盐(铁、钴、镍、铬和锰)与硫脲前驱体负载于碳化纳米纤维表面,并利用焦耳热快速升降温特性,在碳化纳米纤维上原位合成多元金属高熵硫化物纳米颗粒。通过调控高熵硫化物合成温度,研究合成温度对材料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1600dC 的合成温度下制备的高熵硫化物材料(HES-1600)表现出优异的碱性OER催化活性,其在 50mA/cm2 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 320mV ,Tafel斜率为 171mV/dec ,电荷转移电阻低至 4.8Ω 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对比样品。此外,经过 80h 的稳定性测试,该材料的电流密度仅下降了 10.6% ,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析氧反应电催化性能提供一种高效制备方法,同时可为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新思路。
摘要:针对废弃聚酯糖酵解反应体系中单体转化率低、催化剂回收难的问题,选择了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好的活性碳纤维作为载体,通过共沉积聚多巴胺和聚乙烯亚胺改性活性碳纤维,并采用浸渍还原法将四氧化三铁负载至氨基改性活性碳纤维上,制得了氨基改性活性碳纤维负载四氧化三铁催化剂( Fe304@ ACFs-PDA/PEI),并考察了催化剂对废弃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催化解聚性能。结果表明:(20号 Fe304@ACFs -PDA/PEI对废弃PET具有优异的催化解聚性能,在废弃PET 2Δg 、反应温度 200qC 、反应时间120 min、 Fe3O4( @ACFs-PDA/PEI质量分数为 5% 、乙二醇用量 40mL 的反应条件下,PET转化率为 100% ,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产率为 87.04% ,且 Fe304@ ACFs-PDA/PEI经过7次循环使用后,PET转化率和BHET产率分别在 90% 和 75% 以上,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废弃PET的高效解聚和循环利用提供新思路。
摘要:为克服单金属催化剂在硝酸根还原制氨反应中活性不足的瓶颈,采用静电纺丝结合高温煅烧技术,成功构筑了具有Janus 结构的双金属银-钴/碳纳米纤维( Ag-Co/CNFs )催化材料。为深入理解 Ag-Co/ CNFs的结构-性能关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 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其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精确调控高温煅烧温度,可成功制备具有Janus结构的 Ag-Co 双金属纳米颗粒,进而构筑 Ag-Co 纳米相界面;该纳米界面为多步反应提供了双活性位点,显著提升了氨的产物选择性和生成速率;相比于单金属的 Ag/CNFs 和 Co/CNFs 电极,双金属 Ag-Co/σ CNFs电极材料在 -1.2V 电位下表现出优异的氨法拉第效率,高达 90.23% ,并在 -1.9V 电位下实现了707.82μmol/(h?cm2) 的产氨速率。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纳米相界面的双金属Janus催化剂提供新的合成策略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