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发展改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进”“新”“实”“好”。“进”,就是推动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抓好“六个工程”,及时落地实施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推动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上向好。2024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上升至第20位,
摘 要:2024年以来,内蒙古全区上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加快推进“六个工程”,在各项政策合力推动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稳”“进”“优”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产业支撑趋弱、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弱、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等问题。2025年,内蒙古应聚焦强工业、稳投资、优环境、促消费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和实施力度,推动经济实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 关键词:经济运行
摘 要: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上下感恩奋进、紧抓快干、勇闯新路,推动内蒙古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上向好,全区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上升至第20位,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2025年,仍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牧业强区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形势 展望 2024年
摘 要: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工作部署,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抓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质效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为自治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开局起步做贡献、打基础! 关键词:内蒙古 工业经济 发展成效 形势分析 未来展
摘 要: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加之国内财政紧平衡加剧、有效融资需求不足,2024年内蒙古财政金融收敛与放缓态势进一步延续,但也显现出一定韧性。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自治区财政金融运行特征,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形成了对2025年自治区财政金融运行情况的综合研判。2025年,内蒙古财政金融领域要做好持续承压的准备,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优化资金支持结构,做好财政金融风险的应对预案。 关键词
摘 要:本文对2024年内蒙古对外贸易稳规模、优结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建议从优化工作机制、抓好政策落地、加大人才培育、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统筹施策等方面着手,推动2025年内蒙古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 总结 展望 2024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外需放缓、订单外溢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内蒙古以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核心,重点抓实抓好促进对外贸易保稳提
摘 要: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从国际竞争看,大国科技博弈的艰巨性、紧迫性、严峻性急剧增加,亟须探索新的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从国内发展看,科技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亟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整体配置效能。从科技自身发展看,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适应科技发展规律,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面对艰巨繁重的科
摘 要:低空经济业态包括航空器研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领域,既有传统通航产业,也有“低空+”工农服务三大产业的新业态。面对错综复杂的产业业态,盘点发展基础条件,找准发展支撑点,明确低空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内蒙古低空经济发展环境,归纳总结区内外经验做法,结合内蒙古实际发展条件,提出低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低空经济 对策建议 当前,内
摘 要:在对内蒙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其发展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继而提出了以下差异化策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企业引育和人才交流;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打造健康开放的模型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聚集;深化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的应用,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旨在为内蒙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关键词:内蒙古
摘 要:包头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仍然面临着稀土全产业链规模不足、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在未来稀土产业的区域竞争中,包头市政府应立足稀土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加快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围绕稀土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基于创新链发展产业链,在链式创新中加快“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步伐,逐步在全国稀土产业发展中形成引领作用。 关键词:包头市 稀土产业 两个稀土基地 链式创新 2
摘 要:农牧业在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深入研究赤峰市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从自然条件、生产经营、技术与人才、品牌建设、市场与销售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继而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完善农牧业科技供给体系、创新农牧业产业组织模式、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高素质农牧业劳动力等策略,旨在促进赤峰市农牧业现代化提质增效。 关键词:赤峰市
摘 要:发展银发经济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提升老年人福祉、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虽在政策支持力度、老龄人口规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赋能智慧养老等方面具备发展银发经济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顶层设计不完备、产品服务供需失衡、专业人才匮乏、参与主体联动不畅、营商环境不优等突出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建强专业队伍、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发力、优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和转移支付补贴现状以及转移支付对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机制,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强化要素保障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省 财政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一、引言 资
摘 要:内蒙古如何有效盘活农村各项生态资源,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和生态优势,是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大现实问题。新质生产力为内蒙古生产力发展填充了绿色底色,赋能绿色是符合高质量发展模式新的生产力样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要提供了新途径、新动力,也是内蒙古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内蒙古 新质生产力 生态共同富裕 农村居民增收 政策工具 良好的生态环
摘 要:整合发展二连浩特口岸沿边产业园区,是充分发挥其沿边区位、政策等各种优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强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撑、提高内蒙古对外经贸合作质量效益的重要平台,更是自治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有效抓手。近年来,二连浩特口岸沿边产业加快发展,以产业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有限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
摘 要:随着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县域人口整体规模下降等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县级及以下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格局和资源供需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县级及以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义务教育 资源供给 均衡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由2011年的2470万人逐年下降到2023年
摘 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某地13个党政机关独立办公部门的办公用房进行分类分析,剖析不同类型办公用房使用的优势及不足,进而为办公用房提升改造和合理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党政机关各部门房产管理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节约型政府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资产管理 优化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对机关事务工作“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重要指示要
摘 要:内蒙古在中国北方农牧业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农耕和草原文化相互融合促进的文化发展态势。两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汇融合,成为推动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历史上两种文化融合对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于探索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 农
摘 要: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与传统劳动者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工伤保险制度难以完全覆盖新业态劳动者,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与创新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等举措,可以有效应对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新业态 职业伤害 保障 一、引言 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
摘 要:目前,内蒙古金融高质量发展中仍存在法律保障与市场需求脱节、地方金融执行能力不足、区域性金融治理法治化程度不足与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不足等法律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适应性挑战与政策灵活性需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的资源不足与组织协调不力、跨区域协同机制缺失与宣传和培训资源分配不均。建议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法律框架,强化政策灵活性、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