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强军思想中“新域新质”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样适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打通教育改革的堵点卡点、创新教育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下,新域新质教育已显端倪并呈如下共性特征:时空重构、消费更新、角色协同。同时,创新思考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教育的“新域”:高等教育的“新域”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的“新域”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基础教育的“新域”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学前教育的“新域”是托幼一体化,并通过“四链”(政策供给链、公共能力链、示范应用链、产业服务链)落地实践。
摘要:最近,有关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的讨论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议题。通过梳理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过程,揭示影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要动因。它们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产业升级换代匹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迎接新技术发展挑战、推动高等教育自身变革。基于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悟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的规划性和科学性、高度尊重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专业设置与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可能性和保障性,从而为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做好准备。
摘要: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这一过程既涉及需求主体间和设置主体间及其之间的主体协同、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的分类协同,又涉及如何平衡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因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优化协同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须立足国家、区域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发挥增量改革推动作用,撬动存量优化调整,统筹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摘要:在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然而,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的刚性趋同导致科研资源向育人资源的转化效率低下,如何系统性重构学科专业体系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仍是高等教育亟待突破的核心难题。当前,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学科专业设置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资源错配、学科壁垒和产教脱节,因此通过建立需求响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推动资源重组与产教协同以及构建多维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此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人才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摘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支撑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而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既要满足高校、政府、市场的需求,也要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理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面临两种合法性诉求:一是以就业率、经济贡献率为导向的工具合法性;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本质为导向的价值合法性。两种诉求失衡便会引发危机:如只强调就业,学生可能会质疑大学的意义,无法真心认可教育的价值;如只空谈育人,学生可能会抱怨专业不利于就业,对高等教育制度失望。因此,高等教育学科调整应平衡“就业导向”与“育人本位”两种观念,研究将从理论融合、实践路径与制度设计三方面探索两种价值观的调和路径。此外,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深化产教融合将成为调和“就业导向”与“育人本位”的重要突破口,应关注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守护教育的育人本质。
摘要:高校“文科倒闭潮”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显现,我国部分高校文科专业收缩或转型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速调整背景下,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出现结构性调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国家战略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导致文科资源配置受限,学科自身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固化及教研设施滞后等质量隐忧,劳动力市场受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引发文科就业供需错位。新时代文科的存续之道在于,重新定位人格塑造、批判思维培养及文化软实力建构价值,通过内涵发展重塑竞争力,拥抱新文科跨界融合,使文科成为支撑国家文化战略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人工智能作为牵引性技术正在迅速改变世界运行和人类生存的形态。新技术的创生,究竟使人们的工作更简单还是更复杂、生活更便捷还是更繁琐,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这取决于各自对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态度,也取决于不同个体间的认知水平、迁移能力差异。从历史长河看,每一次大的产业技术变革,最终淘汰掉的是那些思想上的省心人、行为上的简单人,成就满满的是那些思想上的劳神者、行为上的
摘要: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重构社会认知场域,系统解构数字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遮蔽机制,如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技术隐匿性消解教育主体的主导性,网络信息熵增现象导致教育内容传播失序,网络社群分化加剧教育对象整合困境,数字素养异质性对教育效果形成阻滞。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技术治理导向的解蔽路径,通过算法伦理规训重构信息分发逻辑,构建多模态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体系,实施社群价值耦合策略,完善数字素养分层培育机制,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型,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引进、管理、培育、使用等多环节统筹用力,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从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化工大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统筹推进精准引才、协同育才、科学用才、幸福留才,形成“引、育、用、留”四位一体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工作提供实践例证和经验借鉴。
摘要:中层干部作为院校管理体系的中坚力量,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战略部署的落地成效和长远发展。通过系统剖析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岗位的角色需求,挖掘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围绕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四个核心维度,提出中层干部能力提升路径,旨在为优化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印刷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方向、强政治,培根魂、育新人,铸平安、促发展,强功能、筑堡垒,争首善、担重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绘就首都出版高校卓越发展新篇章。
摘要:对标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学校党建工作要求,以提升高校学院机关党建组织力、做好高质量管理服务为目标,从厘清管理服务型教工党支部的角色定位入手,梳理当前党建业务融合创新机制发展现状,构建“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党建品牌—监督考核落地—优化引导赋能”的质量提升体系,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管理服务的实践路径。
摘要:为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围绕能源动力学科,开展党建引领专业转型发展,探索形成“三融合三引领”党支部工作法,即理论学习与业务研讨深度融合,引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党日活动与企业调研深度融合,引领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榜样示范与团队建设深度融合,引领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上述党支部工作法充分体现了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法。
摘要: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是推动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全面增强高校党支部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整体提升与品牌塑造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构建“系统学 + 联动研 + 靶向用”信仰巩固体系,形成“党支部引领 + 教研室赋能 + 学科组攻坚”融合发展生态,打造“课程研发共同体 .+ 思政育人导师团 + 实践创新联合体”协同机制,建立“服务师生成长 ?+. 服务学校发展 .+ 服务社会需求”格局。
摘要: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论述的理论要求和遵循客观教育规律的实践要求。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有成果体现出四大模式创新:聚焦价值塑造的榜样育人模式、强化历史叙事的“五史”育人模式、面向社会发展的案例育人模式、培育专业素养的实践育人模式。未来,必须从理念形塑、“五史”认知、能力提升三个层面提高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
摘要: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认知层级差异、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师生互动质量不高等挑战与问题。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构建“四元互动”教学模式,并以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为例,探讨师生角色重构对教学目标分层实现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沂蒙精神的融入为例,指出应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教学体系;鼓励改革创新,构建育人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生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系统性和全方位融通,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性,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首都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其蕴含的价值内涵为研究生思政工作提供了具象化载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通过厘清文化赋能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京味文化中契合研究生培养特点的育人内涵与价值。首都高校应在构建文化育人体系、融通思政育人阵地、提升实践育人效能等方面发力,推动文化赋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摘要:在科技博弈的国际局势下,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大思政格局下从产教融合角度出发,以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为例,提出以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水平人才为核心,围绕党建引领、科教引育、产教引航三个维度构建“一‘芯'三‘引’”实践育人路径,分析其实践效果、不足及改进方向。
摘要:数智时代下,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新质人才的本质出发,思想政治工作与新质人才培养在价值基点上高度契合,两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思维理念、内容样态、形式方法、队伍组织和体系架构五个维度进行革新,适应数智时代需要,以培育新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摘要:在新技术快速演进的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讨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图景,分析被动封闭性、虚假权威性和虚拟沉迷性等潜在伦理陷阱,提出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从技术本位转向育人本位、从外部驱动转向内生驱动的破解之道,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信息类人才培养带来全方位变革。高校是链接科技、人才、创新、产业的纽带,应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探索并发挥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效应。立足北京科技大学构建“报国、勤敏、自主”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育+AI”和“AI+教育”深度融合实践,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等育人机制,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研究人工智能赋能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摘要:聚焦党建引领下高校机关协同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深入剖析高校机关协同的困境及党建引领机关协同力提升的关键作用,从思想建设、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文化塑造、信息化融合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维度构建提升路径。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协同机制、推进智治赋能、完善考核机制、打造专业队伍等举措,推动高校机关协同力提升,助力高校机关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摘要: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质量建设研究生党支部,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基层实践,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两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通过嵌合组织设置、紧抓支部书记培养、优化资源配给等举措,在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保障。
摘要:随着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异地研究院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动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区别于学校本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异地研究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立足异地研究院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症结问题,探索三“链”破三“难”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异地研究院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提供参考。
摘要:以新时代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全国重点实验室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瓶颈,聚焦跨学科协同、非校聘党员管理、组织效能提升等关键问题,构建“党建引领一组织创新—效能提升”三位一体的党组织设置与运行机制框架,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典型案例,论证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及其显著成效,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打破教师培训体系设计从能力素质模型出发的传统,提出“任务场景驱动模式”。任务场景驱动式培训包括核心任务分析、关键知识能力提取、学习地图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的流程,五步流程构成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框架,教师能不断把抽象的知识、技能、态度与真实场景任务相连,从而实现能力转化提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