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阐述 在描写一个寻常的事物时,如果我们能够转换思路,另辟蹊径,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体验和表达,那么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产生不一样的写作体验。在选材上,可选择那些最普通、最常见、最容易被忽略,甚至外在有些不起眼的事物,找准转变思路的“契机”,实现认知上的“突破与转变”,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放一天假,连城外七
突破点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小说阅读的中心,是小说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极高。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主题。 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常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效果的考点有:1.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2.人物描写方法;3.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4.环境、情节分析;5.关键的词(句)。 按照散文的构成要素,散文常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效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佳节,中国人自古就有赏花灯的习俗。而中国花灯不仅历史悠久、形态多样,还在各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灯会。 你知道花灯的来历吗?花灯有哪些独特的种类?今年又有哪些赏灯的好去处? 宫灯走向民间 花灯,最初被叫作笼灯,又名灯彩、灯笼,起源于西汉,由宫灯发展而来,后兴盛于民间灯会。 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太一为北极星,古人尊其为天帝)的活动十分隆重。《史记
“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通称“教师”。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国人对教师的称谓很多,有以“师”打头的,如师长、师傅;有以“教”打头的,如教习、教职、教授等;还有以“讲”打头的,如讲师。历史上,“师傅”一词出现较早,一开始泛指老师。秦汉时,“师傅”演变为专指辅弼国君的官,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至南宋后,“师傅”一词开始回归市民阶层,成为对他人的尊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于2024年12月1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开播。节目每期聚焦一座文明城市,通过探访、纪实等形式,展现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美好画卷,以及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成就。 首期,节目将镜头聚焦江南名城——苏州,在历史与今朝的融汇交织间,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与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彰显市民生活之美好、城市气象之昂扬。跟随节
2024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主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恐龙化石发掘、恐龙演化进程、古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气氛热烈。 分享过程中,谈及为什么恐龙化石对科学家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时,徐星表示,自己喜欢研究恐龙,不仅因为可以享受科学发现的乐趣,而
青藏铁路上,一列列客车从雪山间驶过,餐车内翠绿的蔬菜等待着来就餐的乘客采摘。2024年10月25日下午,西宁开往上海的Z378次列车的餐车上,一名旅客带着小朋友采摘小白菜,准备当作晚餐的一盘绿菜。与此同时,西宁开往拉萨的Z8991次列车、西宁开往杭州的K390次列车上,都上演着类似旅客为自己的晚餐亲手采摘绿叶菜的场景。 为了满足旅客用餐需求,西宁客运段依托“天路格桑花”服务品牌,打造天路格桑花精
热点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劳动的情趣——劳动是充实而美丽的。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之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李大钊也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可
周国平认为,人要追求的三种境界,分别是单纯、高贵和宁静。而我理解,此三境当是层层递进:以单纯铸盾,御外来之伤;以高贵熔剑,坚守内心;以宁静炼魂,谱生命之华章。 单纯者,生命之本色也。它是一种摆脱喧嚣、专注目标、执着追求的状态。 守单纯绝非易事:有人为了赚钱采用不当手段,有商家欺骗消费者,甚至有个别官员侵吞国家财产……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单纯”振聋发聩。单纯者,是年逾古稀仍一心报国,临终高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此言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劳动最光荣,似满天群星,能闪耀于无边黑暗,朗照万里山河。 张秉贵,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获得者,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他站在柜台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满意的笑颜与他甘愿为人民奉献自己可以看出,张秉贵身上有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这正是劳动模范甚至每个劳动者身上必不可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民族复兴,青年的责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