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一次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命题。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深化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研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必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标识性话语。作为改革开放内涵的延展,其话语演进以“全面改革”“深化改革”为话语基础,在历经语义突破后于新时代真正实现话语集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严密的逻辑理路建构起了涵盖价值话语、认识话语、方法话语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体系。回答了新时代“改革何为?何为改革?以何改革?”的时代性课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思政课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具体表现为:从理论上对思政课的地位、本质与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实践上大力推动思政课全课程协同、全学段贯通与全要素拓展,开辟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创性 DOI:10.15938/j.cnki
摘 要: 抗日救亡背景下,革命战争胜利不仅需要军事支撑,也需要文艺协助。国统区、沦陷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由于思想准备不足,未将文艺运动和革命运动完全结合起来助力革命战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以文艺为切入口,紧扣“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人”这两个根本问题,通过系统阐释革命文艺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根本立场”“发展方向”和“最终任务”,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意
摘 要: 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依据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鲜明人民性、直接现实性和开放发展性,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理论前提;从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呈现出更新、更行的理论特质;从现实依据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引下所创造的一系列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群众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人民话语”是其人民至上理念思维的外化表达。在历史更迭、形势变幻的时空场域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新时代将其承继和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指向。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满意和人民共享,形成了“为民”论、“靠民”论、“利民”论和“惠民”论的四重话语论域,彰显
摘 要: 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发出的全球倡议,倡议引起世界各国政党和媒体高度关注。据笔者对不同国家、地区和语种的媒体报道及学术论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地区和媒体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异,友好国家、文明发展受到抑制的地区以及非英语国家媒体评价相对积极、正面和表示欢迎,而存在价值观念对立、文化差异特别是持“文明优越论”的国家地区负面、歪曲和抵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范畴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基础关系。借助结构分析方法、行动者视角以及知识社会学分析视角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联机制的概念结构,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联机制的运作逻辑。社会结构通过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入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作为思维对象储存其中从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个体行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行动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下生成个体性思
摘 要: 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基础理论研究付之阙如。在此前提下,从功能性和实践性两个维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总结其具有传递价值观念、增强情感联结、强化思想认同和引导行为规范四种功能的基础上,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何需要借助仪式来开展的问题,在厘清现实中过于夸大仪式作用和完全忽视仪式作用两种误区的基础上,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充分发挥其效用需
摘 要: 建构具有亲和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凭借其背后的人民性、民族性和科学性以及在意义表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和积极悦纳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建设必须首先夯实话语立场的人民性、凸显话语基因的民族性、深化话语理论的科学性,通过优化话语组合方式、增强
摘 要: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自信根基的价值意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三阶—两维—梯级型”教学模式,探索植入式、嵌入式和渗入式的融入路径,帮助学生由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着重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采用浸润式、有机式、问题式、专题式等多种融入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愿景、总方案,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需要发挥真理的说服力量,还需要发挥人格的塑造力量,实现两者有机统一。真理力量在于“深度”与“透彻”,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和清晰认知,人格力量在于“示范”与“引领”,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行为模仿和思想认同。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有机统一契合思政课讲道理的目标诉求、内容诉求、方法诉求和效果诉求,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因此,讲好思政课要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内蕴着丰富的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透彻阐释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内在机理,澄清“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何以实现”的逻辑必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进一步彰显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属性,契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此,思政课教
摘 要: 建构和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总体任务中的必然导向,体系化的赓续发展诉求已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无可逆转的上升形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宏观背景下,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纵深改革明确了更为高远的发展期望,这是由于其意识形态意义与社会整体效益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基本逻辑上应当围绕“形”“源”“效”三重维度展开,一是立足“形构”之维,实现
摘 要: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典型示范和全面推进、价值引领和规律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思政课程和“大思政课”这六大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才能深刻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更好
摘 要: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于1935-1948年在延安从事革命和创业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在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升华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波浪式前进”的内在发展逻辑。新时代承继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需要在理论上深刻阐发其思想内涵,从实践上推动“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
摘 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图像叙事的宣传方式,通过“情境重现”“视觉对比”“形象塑造”“文化提升”的方式发挥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的功能效用。从“情、艺、理、行”的运行逻辑出发,实现了从情感表达到行为指引的成功示范,在立场传递、政治动员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思想教化上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图像叙事应汲取延安经验,在宣传的主题、内容、方
摘 要: 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是确保高校党组织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政治要求,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党建的关键所在,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础保障,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推进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提供了关键的思想指南,党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百年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新格局初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然条件。当前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仍需面对宏观
摘 要: 以数字技术提升高校党建媒介动能,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应然举措。高校数字党建要明晰政治仪式、影像视频、沉浸场景等媒介动能及其叙事机理,推动目标驱动和价值引领相协同,推进安全预警前置和功能融合汇聚相贯通,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系统迭代升级相融合,使数字技术这一媒介动能变量成为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以主体韬养演绎“有意识”的媒介赋能主导,以符号涵养强化“非形
摘 要: 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推进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的边界性与思政教育需求的广泛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资本属性与思政教育的可信任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正确性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识别失能与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摘 要: 叙事数字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演进的重要规律与主要趋势。当前,思维转变不及时、底层逻辑不清晰与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等因素制约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发展进程,须从其演化历程中总结规律,指引叙事守正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历经“电化”“网络化”“数据化”等阶段,正处于“数字化”的系统性形塑阶段。观照当下,在逻辑维度要始终坚定适应人的数字化生存为“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总体
摘 要: 课程思政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在知识传授中健全世界观,第二种形态是在思维培养中掌握方法论,第三种形态是在共同探索中提升审美力。在实践中,第一种形态要以全面准确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全力学习提升思政理论素养、全程贯穿融合教学组织安排为原则,结合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元素、定位思政切入点形成融入清单、凝练教育主线重塑教学体系。第二种形态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住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
摘 要: “梗”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热衷追捧的社交方式和文化范式,呈现出新颖表达与语言匮乏共在、情绪疏解与行为失范并行、凝聚共识与价值迷失抵牾的现实表征,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不仅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不断疯狂迷因复制的语言游戏,还是一种网络符号消费行为,更是他们自我保护式的隐性抵抗行为的特殊反映。对此,应从正视“梗”语隐性价值表达、帮助大学生塑造理性思维、优化主流价值话语体系等方面祛魅和释惑,助力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