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切思索与聚焦性阐发,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任务的重要内容支撑。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由此可见,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作用,以文化根脉贯穿中华民族生成凝聚之过程、自精神内核透视中华民
[摘要]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心灵归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切的重要议题。作为西方文明之精神家园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哲思,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迈入形而上的宗教迷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因此肩负起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人与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深刻联系,逐步明确了精神家园的主体以及宗教的根本性问题,以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引无产阶级承担起重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依托精神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培根铸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工程学意义上回答“为何构筑”、“以何构筑”和“如何构筑”三个基本问题。之所以要从工程学的角度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党和国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顶层设计、中层转化以及基层实践中的工程理念与操作逻辑相契合。通过梳理党和国家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文献、国家和各地区的重大规划文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构
[摘要]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向纵深处推进,意味着我们需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进程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文化根基出发,进一步为其发掘古代资源和建立古今联系。从中华文明史的视角来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代资源,主要包括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以及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这些资源统一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团结凝聚的整体理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密切相关。在“求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祭会制度将祭祀祖先的“私”与祭祀天地的“公”相结合,超越了血缘关系的同时也超越了种族;“明堂王会”之法则是原有祭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目的在于汇聚四方诸侯,通过共同的祭祀活动和朝会仪式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强化各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和归属感;“朝贡制度”往往是国家宣示“正统”的重要方式,
[摘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个体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性与各民族差异性并存的体现,因而,探讨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生成机理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根基。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和而不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实践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实践之基,基于共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各民族能够合作以满足共同的需求,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求在合作中需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既有研究主要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或概念出发讨论共同体意识,忽略了共同体意识本身的主体性。从意识的主体性视角分析发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和形成的历史中,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也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而且与民族共同体的相应阶段比较有一定的递延效应;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发育过程中表现强大的能动性,即在和平时期维持民族共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内容,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民族工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抓手,其过程涉及乡村治理的各个维度。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融汇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这两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具有耦合关系。在理论逻辑方面,从纵向的过程结构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在目标、主体、客体、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摘要]民族政策历史文本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域政策话语体系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的重要素材。本文采用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域政策话语变迁的重要文本,探寻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域政策话语体系演进,讨论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民族自决、民族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话语;民族问题是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话语。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价值引领力,发挥着凝练思想共识,汇聚干事创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科学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不仅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表达,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形式表达和实践路径,始终以增进共同性为基本逻辑和内在旨向,以强化各民族对中
[摘要]当代凉山彝族诗歌发展经历了特色建构时期、交互作用多元时期及融合集结时期三个阶段。从诗歌内涵表现来看,三个阶段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并运用了比较典型的视角叙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凉山彝族诗歌以“自身”视角,在自观民族解放与社会发展中来表现家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凉山彝族诗歌以“双重”视角,在外观世界与反观自身中来抒写家国情怀;21世纪初至今的凉山彝族诗歌则运用
[摘要]鼓舞是湘西苗族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播可被看作是一场仪式,通过声音、节奏、舞蹈、服饰、乐器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以及蕴含其中的神话传说、民族历史、精神信仰等文化因子,重现集体记忆,让参与者产生情感共鸣、凝聚思想共识,进而增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型活动的举
[摘要]“民族团结盟誓塔”是我国民族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云南西盟“民族团结盟誓塔”的田野研究,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切入,考察“民族团结盟誓塔”作为一种媒介(或中介)在一个更长的时段内的动态实践过程。“民族团结盟誓塔”经历了作为口头传播的“歃血盟誓”、作为实物传播的“垒石成塔”、作为文字传播的“勒字于塔”等三个传播过程。与之相关的实物传播、历史传承、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西南地区多民族对火把节的阐释与实践,分析多民族共有火把节在族际之间的起源、仪式、内容相似性,折射出历史上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