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从语义内涵、语境内涵、理念内涵、功能内涵四个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成员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基础上生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标”,旨在把我国各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牢牢熔铸一体,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
[摘要]基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问题,文章通过对口支援的数据分析,论证了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东西部协作通过国家力量主导、市场力量参与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创新实践,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结构性矛盾,有力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各民族空间重塑、经济相依、社会互动、文化交融、心理互通等方面产
[摘要]网络视听叙事是互联网空间传播民族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与最大增量。聚焦数字传播中网络视听叙事维度,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根基看,网络视听叙事有助于增强民族情感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意识、彰显民族特色;从网络视听叙事代入式参与、沉浸性体验和榜样性引领看有助于增强感染力;从数字化资源、多样化传播渠道、跨时空传播平台建构看有助于构建网络增量机制。当然,网络视听叙事也存在数字技术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威望建构于悠远绵长的中华文明史、持续演进的中华文明形态、“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以及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中华文明理念,历经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近代民族国家建构时期和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威望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各族人民须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
[摘要]中国历来有礼乐之邦的美称,民族音乐作品阐释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以广博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民族音乐作品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激发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并内化形成共同的文化自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持续性塑造作用。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下的中华文化认同视角,民族音乐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互关联,生成了多元一体中华
[摘要]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外研究中,人类学家许烺光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知识特色与重要的知识价值。本文应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许烺光的海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首先,本文介绍了作为许烺光理论基础的角色与情感理论,以及由此衍生的价值比较法。其次,讨论许烺光对中、印、美三国进行的比较研究,以及对美国及西方社会的反思。最后,对许烺光海外研究的知识意义进行了阐发。本文研究认为,许烺光始终在“他我之间”进行知识
[摘要]近代西方人在川西北地区的博物学考察属于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些博物活动在路线选择上多与传统的“古道”重合,而领事馆势力、传教网络对博物活动展开影响深远。西方人对川西北的博物研究,经历了业余搜集、专业采集、带有考古性质器物采集,以及将采集成果送进博物馆,进行知识展陈等几个阶段。早期考察者主要是通过生动、细节化的游记书写和摄影作品,对川西北区域社会进行自然概括。专业采集者出现后,引种与采集促进了川
[摘要]《边政公论》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其创刊与中国边政学会的成立是民国边政学潮流中的标志性事件。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边疆研究复兴。大批学者将其实地调查及研究边疆的成果发表在《边政公论》,对于时人了解和关怀边疆及边疆人民认同国家和中华民族,均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成果主要涉及边政建设的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边疆政治,实现内政统一;二是开发边疆富源,实现经济发展;三是沟通融会边疆社会文
[摘要]“设治固边”作为应对近代西南边疆危机的重要方略,对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推动边疆“内地化”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基于边疆行政设置,紧邻怒江门户的云龙各地围绕农耕、盐业与边防展开了近二十年的县治争夺。1929年石门以“盐业中心”的经济地位赢得县治,但作为边防重镇的漕涧并未放弃“设县”行动,而是立足滇西抗战,借王骥“三征麓川”历史提升地方名声,以此推动“设县”目标。尽管迁治之争背后有着地方利益考
[摘要]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促进各民族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既增进了民族团结,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从文化的凝聚功能、仪式的重复性和符号的象征性出发,探讨民族传统节日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通过形式与内涵的创新,成为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共识,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摘要]领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领土而存在。作为主权领土空间的符号化表征,国家版图形象作用于现代民族国家整体性特征的识别,具备作为共同体唯一的认同标识且无差别强化个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功能。以国家版图形象充当中华民族认同界定工具,能够为中华民族认同提供视觉化认知图式、“集体空间-记忆”形塑要素、认同界定手段和中心话语传播媒介,通过突出核心性、强调联结性、框定共同体感
[摘要]森林火环境是可燃物、地形地势、气候气象与火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火环境变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凉山地区的火环境自清中期以来发生较大变化,向更易燃烧的趋势发展。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人口数量骤增和人类活动加剧,对木材和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用火和森林采伐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使局地小气候更趋干热,林分燃烧性增强,演变出更加易燃的火环境,火源管理失效和森林火灾凸显。凉山区域易燃火环境
[摘要] 《卫藏通志》成书于清嘉庆初年,全书共十六卷(首一卷),“寺庙”卷为第六卷。“寺庙”卷资料来自汉藏史志文献、当地的调查及驻藏大臣衙门档案,这是其内容较丰富、记述较准确并具有文献价值的重要原因。与之前成书的多部西藏方志相比较,“寺庙”卷有注意汉藏文献所记及汉藏资料比对,资料采择重视藏文文献所记及当地的调查资料;较多运用藏文文献资料及当地调查中所获得资料以提高记述的准确性并丰富记述内容;不仅
[摘要]南北朝时期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与甘青高原以及和北魏西部相连接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群体,被历史学家称为“西部诸戎”。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分立,多个政权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各个政权都没有能力有效地对“西部诸戎”分布区进行治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部诸戎”成为局部地区的强大政治力量,其分布区成为南朝与西域民族和北方草原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并以政治关系为中心展开了民
[摘要]西藏地方志,是按照志书体例编纂、记载今西藏自治区范围内自然、社会与历史现状的综合性文献。清代是西藏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数量接近30部,类型多样,既有省志、府县志,也有乡土志;既有私人纂修,也有官修志书。本文从整理、研究、价值三个维度对清代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三点结论:其一,清代西藏地方志收集整理虽然起步很早,成果也很丰硕,但存在与其他古籍文献相混杂和收集整理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