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党领导人民交往实践的产物,这一现实的、实践的、必然的道路中蕴含着价值向度,从而通过文化拓展升华为文明自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基上就内在地包含着文明逻辑。这一文明逻辑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超越,为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新智慧、
摘 要: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融入世界—中国影响世界”的党的外交理念演进历程,探究隐藏于背后的纵向的“变”的历史逻辑,即“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认识逻辑、“独立自主—韬光养晦—命运共同体”的话语逻辑、“自力更生—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的实践逻辑,在“变”中把握“不变”,剖开横向的外交理念的基本架构,从而探寻和挖掘党的外交理念创新发展的
摘 要:《唐高祖实录》是唐朝开国君主的编年史,其以官府案牍为据,记载了隋亡唐兴十余年史事。作为金匮秘笈,《唐高祖实录》自唐初至明初,在世间流传760余年,遍历名都;虽读者受众极为有限,但对后世修史有独特的作用;惜其在明初散佚,原书不可得见;所幸其存世佚文高度集中。运用大数据检索方式,搜检佚文、得146条,汇为一表。结果表明,《唐高祖实录》是以编年为主,兼具纪传与纪事本末的特征,虽有掩讳疏误,但在唐
摘 要:据《杜传庆墓志》,可补有八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所阙载的家族人物。先祖杜颙,由于所涉资料丰富,结合史籍与多方家族成员墓志,可对杜颙在文献记载分歧、前人推论不确的地方进行考辨:在仕宦上,杜颙曾任五州刺史,非《杜颙传》与《杜乾祚墓志》《杜孝奖墓志》所记三州;在爵号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颙传》误记杜颙爵号为“广阳公”“平阳伯”;在死亡年代上,前人所推论杜颙死于“东魏初”不确,由“侍中
摘 要:独孤师仁仕宦经历与唐初中央政局的变化紧密关联。独孤师仁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出使吐谷浑,关于此次出使的背景与目的,史书及墓志均缺载,结合李宽碑志、唐平吐谷浑后两国关系及该时期吐蕃崛起的背景,推测师仁此次出使与是年李宽征讨吐谷浑内部亲吐蕃势力及次年弘化公主和亲有关。贞观末年,独孤师仁任玉华宫留守,随后玉华宫、翠微宫被废为佛寺。传统观点认为废宫为寺是为祈福,但此举背后可能还包含了唐高宗试
摘 要:西南马又称川马,是我国南方独立的一个马系统,有体型矮小、负载能力强、善于走山路的特点。西南马是南方山区的主要运输动力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以西南马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帮,担负起沟通西南地区与内地、境外的桥梁作用,马帮运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形式,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关键词:西南马;矮种马;南方丝绸之路;马帮 中图分类号:K8
摘 要: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不断演进,有独特的核心使命,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回顾华文学校起源与发展的历程,揭示其在维护华人社群文化认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教育政策、社会文化变迁及全球化趋势对华文学校发展的影响,探讨其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贡献,总结其在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挑战,对华文学校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为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教育提
摘 要:家传,指以“思显父母”为目的,以“记人之私”为内容的传记文章。家传滥觞于汉末,昌于魏晋。至明代,家传作者在叙事时,常采用较为夸张的叙事手法,甚至骥尾《左传》《史记》,出现了不少梦占预言的描写。这些预言常托借先祖、神怪以及名士,以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寻找契机和理由。明代家传的作者在利用梦占预言进行叙事时,展现了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现实与梦境、过去与未来巧妙地联系起来,塑造了众多极具神异色彩的传主
摘 要:飞天的造型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后来日渐衍变和发展成了中国化的飞天造型。北魏时期是西域飞天与中国化飞天的分水岭。本文主要选取北方石窟里处于北魏时期的飞天造型,进行横向对比,探讨其造型语言和图式文化从西域的龟兹石窟群,经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到关中地区的演变过程。通过跨地域、跨文化研究同时代的飞天造型,从西域到长安一线的发展,可以看出汉传佛像造型文化,特别是关中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对古印
摘 要:滇缅公路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历史,承载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同时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西方旅行者们怀着种种期待开启了滇缅公路的冒险之旅,沿途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风情带来行走的惊喜,而风景之外的各种状况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由于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旅行者在进入这一片复杂的文化场域之时,强烈的文化碰撞不仅带来了新奇与兴奋,更造成了他们对于东方的既定“想象”的再认识。通过西方旅行者的
摘 要:王吉相是清初关中地区的重要学者,《四书心解》反映了其四书学的思想体系。其一,他明确提出“归主于心”,强调对《四书》的“心解”路线,弘扬“我心之会通”的主体精神;其二,他要求“归原于知”,以“知”为核心,将“五常”“三达德”等贯穿起来;其三,他主张“知行不离”“即事为学”的工夫取径。在四书学发展史上,王吉相的学术思想属于“关中王学”的思想谱系,他自觉地援关补王,重视“反身践履”、坚持“躬行实
摘 要:侯均是元代关中地区著名学者,《元史·儒学传》称其“名振关中,学者宗之”,冯从吾《关学编》为之立传。学界对侯均的研究均以《元史·儒学传》或《关学编》为据,而忽视了侯均所撰的《元故壮士侯元公墓铭》《元北城先生屈继平墓铭》《司马温公祠堂记》以及元人同恕、蒲道源、黄溍等人文集中的相关记载。通过对侯均佚文以及同恕、蒲道源、黄溍等人文集的爬梳、考证,可补正《元史》本传及《关学编》关于侯均字号、籍贯、事
摘 要:在《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证据》中,康德通过“存在论题”批评了经典的本体论证明,同时又基于“绝对必然的存在”,保留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的可能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基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康德否定了一切证明传统本体论对象的可能性。当代复苏的本体论证明尝试通过重释“存在论题”驳斥“依赖性论题”,重建本体论证明的路径。这种“新”本体论证明与康德在《证据》中保留上帝存在的可
摘 要:进入17世纪,西欧国家的海上活动及海外扩张持续增加,在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登船服役服务的船医也越来越多,西欧国家迅速创建了一套船医管理制度:多数船医由理发师外科医生行会培养;各国的海军及商贸公司各有招募规定,要想当上正式船医还必须通过专业考试,接受考核;船医的级别、进阶、考核、薪酬、职责均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这样一种制度的运作下,西欧出现了约翰·伍德沃尔、威廉·柯克布恩等著名船医,他们也
摘 要:“官补”是明清时期官员正式礼服上所使用的重要配饰,出自宫廷服饰礼仪体系,属于标准的宫廷文化产物。但无论花式纹样还是内容题材,无不与中国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深入研究官补的各类图案要素时,有必要着意于从民俗文化图式的纹饰特点、内容题材、应用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从中发掘出那些极具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来。通过梳理与分析这些传统纹样,有助于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
作者简介:梁瑜霞,女,河南西峡人,文学硕士,现为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高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问世以来,不仅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且还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作品,诸如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及连环画等版本。这些衍生作品不仅丰富了原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从不同角度对原著进行了深度拓展和多维解读。尽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