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加快形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方案》锚定2027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确定目标要求。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
近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遵守“八不准”要求 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现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落实。《通知》从5个方面提除了具体要求。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通知》提出,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经验,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遵循以下路径: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坚持产业多元化;以人才振兴为关键,坚持人才多样化;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坚持文化
摘 要:易地搬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对贵州省等民族聚居区尤为重要。贵州省镇远县㵲阳镇东城社区通过实施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自主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和加强技能培训等,成效显著,提高了移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研究建议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多渠道引入资源、鼓励创新创业、加强技能培训,以巩固搬迁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这些举措为安置社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提供了保障,是实现共
摘 要:以CNKI数据库期刊为数据基础,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文献研究进行计量分析。旨在分析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进展和趋势,探寻深化文旅融合的实现路径,为文旅发展赋能。研究发现,2018年1月至2024年10月,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的文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该领域的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且没有专注于此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该领域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特别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现代社会中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和合理利用途径,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研究者通过对南昌市进贤县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传统村落已有成就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分析的结果,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等途径,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摘 要:“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于2022年末创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深化了现有多元帮扶体系,建立了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港头村作为花都区拥有600余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百千万工程”中获益颇丰,但也不可避免出现后续管养维护问题。从港头村近年来的规划实际出发,探讨“百千万工程”产生的可视化效益,以及随时间推移表现出的新问题。基于全境域协调角度提出二次活化该村的可行策略,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海南省乐东县乡村文化振兴实行的多项举措为例,探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规划及其带来的重大意义。基于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农村信息后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对策,以促使地方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产业融合 中图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其保护与传承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和经济动能。返乡青年凭借现代知识和技术,成为非遗保护中的关键力量,但在其实际参与中,面临着文化传承断裂、资源不足、政策支持不力和社区融入障碍等多重挑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返乡青年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和困境根源,提出通过强化文化认同、优化资源整合、完善政策支持和提升公众参与等路径,以非遗保护推动乡村文化复
摘 要:研究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养老服务创新路径,先阐述数字技术与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分析其发展现状,阐述数字技术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形成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监测、智慧养老社区建设、电商助老与生活服务等应用模式,以及提升养老服务效率、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等成效。但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养老也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老年人数字素养较低、服务供给主体协同不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等。基于此,提出
摘 要:以陕西省泾阳茯茶小镇为例,运用IPA分析法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提出提升策略。研究发现,泾阳茯茶小镇在茯茶文化体验、餐饮与购物服务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在交通设施、智慧旅游服务及从业者服务水平等领域存在显著短板。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多项针对性提升策略,包括优化茯茶文化深度体验、丰富游玩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旅游服务及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等。研究结果不仅为泾阳茯茶小镇的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破解“三农”问题的背景下,为了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民创业选择的影响,基于2020年CFPS调查数据,构建人力资本对农民创业选择影响的Logit二值选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型人力资本和健康型人力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民选择创业。由此,对教育型人力资本提高提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加强培训及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议,对健康型人力资本改善提出拓宽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渠道、完善膳食结构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其中产业振兴是核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大连市瓦房店市积极探索薯类产业新发展模式,通过一地两季薯类种植,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研究旨在探讨瓦房店市在薯类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分析其成功经验,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连市瓦房店;产业融合;发展策略;无人机喷洒富硒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
摘 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农业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绿色信贷被认为是推动农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选取2010—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梳理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为被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与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显著负相关,能有效促进农业碳减排
摘 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居民共同富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推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不仅是高标准落实“三农”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数字经济被赋予了促进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数字经济作为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农村建设。然而,当前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
摘 要:随着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逐渐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是开展文旅融合工作的重要内容,游客是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的感知主体,能有效评价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效果。从游客满意度出发,以安徽宏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宏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公共服务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文化融合、产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升级的需要,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乡村产业备受关注,如何在乡村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分析梳理乡村振兴理论与特色产业、农文旅产业、镇村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以柳城镇下坝村为例,对其人文、区位、资源、产业等要素进行分析,从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等3个维度出发,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优化
摘 要: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海岛渔村面临产业融合的重要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海岛渔村产业现状,探讨在海洋经济背景下海岛渔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提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现代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融合路径,旨在促进海岛渔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岛渔村;产业融合;海洋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6.4;P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兴旺、提高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深化长沙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以长沙市雨花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全面分析该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的改革经验与创新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
摘 要:为给青稞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以青稞品种“藏青2000”为试验对象,构建不同施氮水平单因素试验体系,剖析不同施氮量对青稞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动态的作用机制与效应。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开花期,除茎秆外的其他地上部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于180 kg/hm2(N4)或210 kg/hm2(N5)处理达峰值,茎秆的干物质积累持续上扬;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主体由茎秆转至籽粒
摘 要:研究鲜食甘薯品种秦薯8号适宜的栽插密度与施肥量,为加快甘薯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栽插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每667m2栽植3 500株时甘薯产量最高,商品薯质量占比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而降低;在每667m2栽植3 500株条件下,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商品薯质量占比随着施
摘 要:为促进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用中宁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2023年7—10月气象数据(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进行分析,对比传统采收模式和两季采收新模式的优缺点,分析研究“宁杞10号”两季采收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地气象条件适宜两季采收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避开7—8月多高温、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而且9—10月气温、日照适宜,降雨量和降雨日较少,对秋枸杞现蕾、开花和成熟采摘较为
摘 要: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多种用途。在烟草栽培过程中,很多烟农将管理重点放在病虫害防治上,忽视了营养管理,限制了烟草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实际上,加强烟草营养管理可以增强烟草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可以与病害的药剂防治措施实现协同增效。同时,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也能够促进烟草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升。为提高烟草产量和品质,以湖南省道县烟草种植为例,根据烟草不同栽培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需肥特点,总结提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行道绿篱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等多种功能。以河南省洛阳市为研究区域,选取不同区域的5种常见行道绿篱植物,测定其相对含水量、叶提取物pH值、总叶绿素质量分数、抗坏血酸质量分数等4项指标,综合评价其空气污染耐受指数,分析行道绿篱植物滞尘能力与植物空气污染耐受能力间的关系,为洛阳市及其他地区行道绿篱植物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 要:刺槐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能够适应干旱贫瘠的土壤环境,在我国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常被用于荒山造林和修复植被。辽西地区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刺槐资源分布较广。研究分析了刺槐的生长特性,并从育苗、造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刺槐育苗及造林关键技术,旨在提高辽西地区刺槐营造林质量,推动辽西地区生态恢复和绿色发展。 关键词:辽西地区;刺槐;育苗;造林技
摘 要:运用资料收集分析法、样线法、样方法,研究小组于2022年11月1日—25日在普宁市善德梅海县级森林公园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记录维管植物共102科255属320种,其中蕨类植物共14科17属21种、裸子植物共4科4属4种、被子植物共84科234属295种。当地应在保护善德梅海县级森林公园环境质量和风景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对生物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森林旅游等活动,以推动森林公园可持
摘 要:为研究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水平的整体情况,选用2008—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别从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社会生活、科研创新5个维度,建立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2008—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区域间存在差异,并且呈现出东部地区为第一梯度、中部地区为第二梯度、西
摘 要:以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安顺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选取11个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引入TOPSIS计量模型,测算其评价单元土地的生态贴近度,根据评价结果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研究地貌区土地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障碍因子及影响程度,通过对障碍因子的分析,探究研究地貌区土地生态修复困境,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改善喀斯特地貌区土地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土地利用
摘 要:太阳辐射和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形态结构、生育进程等。采用1971—2020年河南省气象相关指标和数据,总结河南省辐射资源和日照资源分布特征,并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分析作物生长季年平均太阳辐射及其线性倾向率空间分布、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月变化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月际变化趋势一致,全年分布均呈单峰型,即1月和12月的太阳辐射相对
摘 要: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阵地,近年来面临着生态退化的挑战。通过梳理河西走廊的地理概况与治沙实践经验,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退化特征,即森林草原系统退化、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绿洲荒漠加速、土壤盐渍和环境污染等,进一步探讨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基于此,提出河西走廊生态系统恢复策略:优先保护重要生态环境、切实维护绿洲稳定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以期为河西走廊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为区域可持续发
摘 要:蓝藻水华是全球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其通常由水体富营养化、环境变化等引起,已成为全球湖泊、水库和河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蓝藻水华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严重影响水质,其产生的毒素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和公众健康。主要论述了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危害及其对水生动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通过系统论述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技术、生物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关键词:现代科技;水土保持;应用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以山东省威海市林草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威海市林草资源丰富,但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信息管理等对策。未来,应在技术创新、生态修复、公众参与和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持续深化研究,为威海市林草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关键词:威海;林草资源保护;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F3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