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出台,为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 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规划》强调,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深化
2025年1月23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市召开。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出席并讲话,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
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00号国务院令,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将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开启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条例》旨在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
摘 要:传统村落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好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工作对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省级传统村落济南市凤凰村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以村庄外在风貌重塑和内在活力再造为主题,从村庄规划定位、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文化挖掘、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景观提升、旧房改造重塑等方面论述了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案,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
摘 要: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地勘单位创新地质工作提供了无限机遇。在分析乡村振兴背景和内涵、江苏省地质工作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江苏省乡村振兴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基于此,从顶层设计、综合能力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拓展业务领域、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地勘单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地勘单位;乡村振兴;地质需求;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摘 要:探讨了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对助推水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总结了河湖生态与乡村建设现状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和水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采取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河湖治理、提高河湖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可为水美乡村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可助推水美乡村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战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理论上主要从产业创新、劳动力人才提升、社会治理转型、基础设施强化等多维赋能,但当前面临乡村产业发展滞后、新质人才缺乏、治理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现实梗阻。基于此,采取培育新质产业、完善新质人才培育机制、打造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等措施,可以全方位打通新质生产力赋
摘 要:浙江省在推进“文化强村”建设进程中,文化特派员制度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剖析文化特派员赋能乡村的内在实践机理,通过调研数据与案例对其效能进行多维度检验,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旨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助力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化特派员;文化强村;实践;效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乡村振兴是我国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三变”改革聚焦农民增收,激活各类资源,在基本经营、基层治理、利益分配上进行了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关于全面推进乡村
摘 要:提出以“大人才观”为核心的人才理念,并强调“三支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以明确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系统梳理,“大人才观”的内涵与特点得以明确,同时详细分析了“三支队伍”的构成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大人才观”与“三支队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大人才观”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反馈等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村落文化是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然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村落文化的保护面临原生态文化氛围淡化、传播渠道有限、保护方式失衡等多重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从营造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氛围、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增强文化传播力度、丰富传播渠道及平衡活态保护与数字保护等方面着手,为村落
摘 要:在国家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宏伟蓝图的引领下,江西省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繁荣与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双重使命,其发展状况与成效,成为衡量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深度与广度的关键。深入剖析江西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当前发展状况,细致梳理其在教育资源分配、教学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及毕业生就业对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实践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脱贫劳动力的稳定就业和创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当前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如何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供支持。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劳动力提升技能。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扶贫项目,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其次,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提高劳动力的数字化能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农产品增量提质、人才赋能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模式创新引领产销升级,以及绿色赋能塑造低碳品牌理念助推农产品品牌建设。然而,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诸多现实挑战,需要从强化人才战略、深化资金投入、构建差异化战略、完善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的微观构成,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其生产效率及市场竞争力。深入分析我国县域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障碍因素,据此厘清和归纳我国县域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诸多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促进我国县域农业企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系列实践路径,为我国县域农业企业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经验支持。
摘 要: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转型,逐渐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关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探讨了低碳经济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困境,包括经济基础薄弱、技术与人才匮乏、政策支持不足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发展绿色产业、强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绿色金融等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
摘 要:以烟台市磁山温泉小镇为例,深入探究特色小镇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磁山温泉小镇凭借丰富的温泉资源和政策支持,通过发展温泉旅游、养生健康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小镇注重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提升了品牌效应,然而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磁山温泉小镇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品牌建设和宣传等。这些策略也可为其他地
摘 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条件进行分析,梳理其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资源利用、品牌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性、特色性、导向性等3个方面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应把握的原则。为破解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困境,还应在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专业素质、整合资源要素、紧扣创新关键等方面做
摘 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4—2024年关于网络文本数据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的767篇有效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文本数据在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2021年和2023年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当前,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团队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为主,但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游客感知和旅游
摘 要:为验证一种新型土壤调理剂(专利号:ZL02116774.5)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2022年6月5日至2024年9月26日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进行花生栽培试验。该新型产品以麦饭石、钾长石、白云石、沸石为主要原料,经1 200 ℃高温煅烧而成,属多元素天然矿质肥料增效剂,是广谱、无公害、高效产品,富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磷、钾、钙、硅、硫、铁、硼、锰、锌、铜、钼、硒等53种元素,并添加了磷、钾
摘 要:为探究穴盘育苗移栽、常规育苗移栽与大田直播等3种栽植方式对朝天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促进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以朝天椒“新一代”品种为试验材料,从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与常规育苗移栽、大田直播方式相比,穴盘育苗移栽方式的辣椒生育期最长,且开花最早、采收时间最长。从产量来看,穴盘育苗移栽方式干椒产量最高,比对照常规育苗移栽方式显著增产16.65%,比大田直播方式极
摘 要:蒙古扁桃是一种耐寒且适应性强的落叶灌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尤其是中国北部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随着生态退化问题的加剧和绿化需求的提升,科学有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对提高蒙古扁桃的生存率和实现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介绍了蒙古扁桃的生态特性与适应性,阐述了蒙古扁桃苗木的栽培管理细则,探讨了长期维护与生态恢复策略,旨在为荒漠化地区的绿化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蒙
摘 要:根据河南省宁陵县1996—2017年酥梨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子对酥梨始花期的影响,分别采用积温物候预报法和逐步回归法2种方法对酥梨始花期进行预报。结果表明,芽萌动后日平均气温≥0 ℃、积温在210.0 ℃·d左右时,梨树开花;利用积温物候预报法对2018和2019年数据进行预报检验,误差为1~2 d,预报结果与观测值较吻合;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对酥梨始花期影
摘 要:为全面了解白马林场景观格局特征,以白马林场2022年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10.2和Fragstats软件分析功能,对白马林场景观格局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白马林场三大优势斑块类型,草地的斑块分形指数、边缘密度、聚集度和景观结合度最大,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散步与并列指数最大,其他用地的斑块连通性最好,林地的散步与并列指数最小;白马林场景观要素类型之间
摘 要:智慧林业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高效管理与保护。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智慧林业在病虫害预警、林火监测、资源监管、碳汇计量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林业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分析了智慧林业的运用场景,提出了智慧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摘 要:根据重庆市武隆区犀牛寨的场地现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以乡村康养旅游为核心,将景观设计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生态性与地域性的康养度假与乡村田园生活的景观、文化、旅游三维度融合,构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乡村康养景观综合体;深入挖掘犀牛寨的土家文化,将人文风情、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康养旅游景观设计,以延续本土文化脉络,并赋予景观设计更鲜明的地域特色。犀牛寨乡村康养
摘 要:杜鹃是我国古代十大名花之一,品种繁多,通常在3—4月开花。杜鹃花色丰富,包括红色、杏红色、雪青色、白色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杜鹃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常被应用于园林和道路美化。然而,近年来化学药剂滥用,导致叶螨产生了抗药性,使其防治工作愈加困难。叶螨的危害会导致杜鹃叶片黄化、花量减少,从而影响景观效果。笔者深入一线绿化养护工作,积累了一些关于叶螨防治的经验。在防治叶螨时,秉承“预防为主、综
摘 要:园林园艺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审美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振兴等多元化功能,还具有传承农耕智慧、弘扬农业文化的深远价值。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园林园艺学科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并与现代农学深度交叉融合,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基
摘 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逐渐与乡村环境治理相结合。乡村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笔者围绕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作用、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乡村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互动渠道、整合资源并实现精细化治理。但在实践过程中,乡村环境数字化治理还存在技术不成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能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而且是展现乡村文明风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着资金投入少,生活污水、垃圾难以得到妥善处理,项目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等问题和挑战,与城市人居环境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研究立足下姜村人居环境
摘 要:研究简要介绍了广东省惠州市自然资源本底,概述了惠州市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管理现状和管理成效,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惠州市自然保护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并提出了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落地、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惠州市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问题;对策;惠州市 中图分类号:S
摘 要:人类活动加剧了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海洋的影响,向海洋中排放污水,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增加,近海水域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有害藻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目前水域环境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涉及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想要预测和治理有害藻华,需要加强相关基础学科研究,探究有害
摘 要:和田地区现有自然资源优势逐渐凸显,在推进自然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因素较多,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块状、带状分布及典型的气候特征,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条件。研究对和田地区自然资源进行概括梳理,整理现阶段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发现现有自然资源开发面临一定的现实挑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认真思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为自然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和田地区;自然
摘 要:全球碳排放量日益增加,空气污染加重,渐渐影响到人类生活环境。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低碳革命”得到公众认可。在日常生活中,生鲜产品的冷链配送存在高能耗且具有碳排放量高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如何降低生鲜产品冷链配送碳排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碳排放低碳视角,研究在考虑客户满意度和模糊时间窗两个约束条件下,运用改进遗传算法,通过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探究冷
摘 要:在水文测验过程中,起点距定位的准确性对流量测验精度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起点距定位方法在水文测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缆道计数器滑轮磨损影响精度、标志索人工读数误差大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基于UWB技术的起点距定位方法;UWB是使用超宽带频率带宽的无线通信,主要特征是能够实现高精度定位,所开发的测验模块具有厘米级定位精度和几百米的测距范围。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山路平、山里泉等水文站测试,测距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