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话语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工作全过程,话语体系建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以话语体系建构为视角,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策略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需要夯实话语基础,增强国际传播的话语影响力;诠释好话语内容,增强国际传播话语引领力;优
摘 要:国际友好城市是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深入,国际友好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高质量建设国际友好城市也成为新时代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新时代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为理路,包含领导力量、战略定位、基本方针、目标使命等核心要义。在实践中,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要求、以顶层设计为战略支撑、以城市具体举措来贯彻落实、将以人民
摘 要:基于中国本土的治理情境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治理经验,国家能力是一种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善政良治的治理效能的实现能力。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治党兴国的政治实践中凭借强大的组织优势赋能国家能力建构,是国家能力支撑架构中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向度。从组织层面看,政党组织与国家组织之间关联互嵌,为国家能力建构提供了必要的组织载体和力量支撑;从制度层面看
摘 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话语体系基于不同内涵指涉和时空特征,形成国家、民族、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话语内容,汇集成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统领,国家发展叙事文明话语、民族文化叙事文明话语、社会进步叙事文明话语相互配合的话语构成样态。三个维度的文明话语相互配合释放出话语体系的集成效能与社会功能,集中体现为描绘愿景与塑造认知的思想阐释功能、擘画蓝图与凝聚共识的话语导向功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资源整合功
摘 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引起相应的话语变革,使每个历史阶段的话语生产与传播呈现独特的传播景观。作为一种“场域性存在”的全媒体,解构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话语生产与传播模式,重塑了话语的交往关系,重置了话语的权力格局,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生态场。在这一话语生态场景下,话语生产的开放性弱化党的话语的主导力,话语传播的交融性降低党的话语的引领力,话语表达的多元化消解党的话语的凝聚力,话语场域的复杂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原因就在于实现了对人类以往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从现代化实践的基本要素结构来看,其实现了人民、权力、资本三个要素的完整统合。具体为:明确“人民”是核心要素,超越了“人民”实质缺失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明确“权力”是主导要素,超越了“权力”受到轻视的市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明确“资本”是重要要素,超越了“资本”遭遇排斥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明确
摘 要:“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重民”“利民”“教民”理念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民为邦本”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历史的总体看法。大历史观是科学看待历史现象、准确把握历史趋势、全面认识历史规律的历史观和思维方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从大历史观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创新的时代性交映互构,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向,建构了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推进
摘 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劳模精神代代相承。劳模精神有着坚实的实践根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对广大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凝结、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践行和生动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劳模用奋斗丰富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新时代弘扬传承劳模精神,有助于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和群体智
摘 要: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情感已经成为影响网络舆情走向的重要因素。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数字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情感取向多元化、情感表达偏向性凸显和情感互动能量增强等特点。这既影响了数字时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也给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带来了情感对立、情感表达负面偏向和情感极化等情感困境。针对数字时代网络舆情中的情感困境,政府和主流媒体应该在网络空间中建立情感认同机制、情感表达机制和情感互动机制,最
摘 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农民内生性数字参与动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然而,由于“技术—文化”关系脱嵌、农民数字素养不足、“数字政绩”过度追求、“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等原因,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数字脱域”下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不兼容、“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素养与文化发展的不适配、“数字品牌”下数字技
摘 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等发展难题。为此,亟须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创新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措施,共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
摘 要:进入数字时代,人类的劳动形态呈现出新现象、新特征。科学把握数字劳动的内涵,一方面要明确马克思劳动观,即劳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定、劳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劳动的现实解放;另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劳动观来把握数字劳动的物质生产性、目的性和辩证性本质,分析数字劳动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方面的表现,考量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道路。数字劳动应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总体心态的反映和缩影,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号灯”与“警报器”。培育青年群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方向,也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当前,青年群体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呈现的消极心态可以概括为焦虑迷茫的主导情绪、消极抑郁的思维惯性、矛盾纠结的价值观念、冷漠疏离的社交取向四种样态。这些消极心态的产生,既有社会转型、技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图景中的重要构成,本质上是科技创新驱动下以教育要素、教育关系和教育系统的跃迁为基本内涵,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旨归,具有智能化与生态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着特定的物质基础,它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必然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新质生产力的运行体现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关系因素及其优化组合而成的系统因素的跃
摘 要:家庭教育曾经是人类道德教育的“主力”,但在现代性浪潮的冲击下,家庭教育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学校教育让渡,其作用和地位被边缘化。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实质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越界,导致了家庭教育理念失衡、家庭教育内容偏颇、家庭教育功能异化等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对现代性“隐忧”的反思,家庭教育重新“返场”,并且成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支柱,这既是政府家庭教育政策推动的使然,也是学校单
摘 要:智能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同于以往的数字生存画像。从构成要素看,其主要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日益异质化和去中心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愈加平等化和社群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更加虚拟化和隐匿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更为现代化和具象化。然而,在数字化技术“加持”的背后,“信息过载”加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供给“失质”、“价值偏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偏航”、“
摘 要:廉洁文化传承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一体推进清廉单元建设,使廉洁文化更具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其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对标清廉单元建设,廉洁文化传承创新在对接使命要求、体系要求、跃升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不断细化清廉单元是廉洁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可通过构建责任一体落实的联动机制、问题一体求解的治理机制、要素一体融合的传承机制和效能一体提升的迭代机制等策略来实现。未来,廉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