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水关系学作为探究人水系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科学认识人水关系、应对水问题、制定水策略提供了系统性知识体系。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创新。从人水关系学视角研究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有助于深化对其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介绍人水关系学与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现存关键问题,包括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水系
摘要: 柬埔寨洞里萨湖是随水文情势变化的天然淡水湖泊,发挥着涵养水量、蓄洪防涝的作用。由于极端洪旱灾害发生的规模与频率日益增加,亟需对洞里萨湖洪旱情势及其影响进行宏观、快速、准确的评估。基于洞里萨湖实测高分辨率DEM与土地利用分布数据,构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绘制土地利用类型随水位变化图,并结合逐日水位资料,阐述洞里萨湖景观形态随水文情势的演变特征,分析了不同水位下各省水域面积变化。结果表明
摘要: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会改变下游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通过M-K检验、滑动t检验法、累计距平统计量法对长江上游朱沱站1956~2022年日均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及突变检验,选取水文变化指标法的水文参数,利用水文变化幅度(RVA)法和改进水文变化幅度法定量评估朱沱站径流序列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朱沱站年径流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并在2005年发生突变。原有RVA法评估朱沱站径流
摘要: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袋装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拟合河道断面流量,并对6种模型的断面流量计算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
摘要: 江河控制性水文站在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占据重要位置。准确预测江河控制站流量对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应急调度、航道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汉口水文站为例,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方法,以上游螺山站、仙桃站及其自身流量序列为输入,构建了汉口水文站未来1 d,3 d和7 d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LSTM模型的汉口水文站未来1 d,3 d和7d流量预测取得很好的效果,纳
摘要: 涉水工程的建设对河床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受多种涉水工程叠加影响的河段,其河床演变规律较天然情况更为复杂。以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为例,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在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汉江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工程实施后河段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上游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河段发生以冲刷为主的再造床过程;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水流逐渐归槽,总体河势趋于稳定;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后,汇流
摘要: 岩体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正确合理评价岩体质量,对于地下工程设计至关重要。取岩体的岩石质量指标(RQD)、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W)、岩体完整性系数(Kv)、结构面强度系数(Kf)和地下水渗水量(ω)等5个指标,再结合AHP主观赋权法(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小)和CRITIC客观赋权法(指标间相关性程度和信息量大小)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确定的主观和客观权重依据最小熵原理进行组合,得到
摘要: 针对传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手段存在效率低下、数据分散、流程衔接差、协同程度低等问题,探索了融合数字化技术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勘察技术与手段。提出了一种微服务系统架构下,B/S和C/S两条技术路线并行、移动端—桌面端—网页端多端合一的创新性数字化解决方案。结合长龙山、云和、金寨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求,深入研究了勘察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抽水蓄能项目中的应用流程和方法。研究成果表
摘要:为满足工程施工地质编录的信息化需求,解决开挖洞室影像采集、处理、建模及后续地质编录应用难题,通过对当前开挖洞室常用人工光源、影像采集手段、实景建模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洞室断面环状影像采集技术和空间影像信息差分技术的实景建模解决方案,并结合模型浏览器和自主开发软件,实现了实景模型地质编录功能。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洞室,结果表明:该技术以较低的影像采集成本和技术应用门
摘要: 为了探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大罐式储气洞室埋深和储气压力变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山东兰陵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例,对大罐式地下储气库在不同埋深和储气压力下围岩的塑性区范围及位移情况作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埋深H的增大,洞室围岩的塑性区范围逐渐减小,趋于收敛,埋深的变化对洞室围岩的位移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随着储气压力P的增大,洞室围岩的位移和塑性区范围均呈线性增大,储气压力的变化对变形的
摘要: 为保证丹江口水利枢纽左岸加高土石坝的正常运行,根据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土石坝工作安全性态和抗震安全性进行复核。充分考虑了左岸加高土石坝结构特点,结合两次170 m高水位运行监测资料,对左岸土石坝在蓄水运行期变形和渗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重点研究了左岸土石坝在遭遇设计地震动情况下的抗震安全性。结果表明:① 土石坝和混凝土坝结合部位置沉降变形(
摘要: 在复杂的观测环境下,GNSS变形监测技术往往受遮挡和反射信号多路径影响,测量精度降低,限制了其在混凝土坝监测领域的应用推广。为了提高GNSS大坝监测精度,通过提取GNSS监测位移序列的多路径信号,构建大坝环境多路径延迟分布模型。基于外部精准监测数据,提出了顾及大坝动态变形的多路径时变误差补偿技术,实现顺河向位移的高精度监测,并应用于冶勒水电站实测精密位移装置GNSS监测中。结果表明:传统
摘要: 月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其开发利用是月球科研站及月球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各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综合调研国内外月球水冰资源的相关研究论文、会议、报告,综述了对月球水资源的含量分布、赋存形式、开采方案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国际探月形式。结果表明:现存月球水资源主要以水冰的形式分布于月球两极永久阴影区,就地加热和就地钻孔两种方案为主要可行的开采方案,建议未来加强开展国际合作,
摘要: 为了解决四方井水库溢洪道直线型进水渠导墙内水流流态紊乱,泄流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当设计及以上洪水下泄时,消力池尺寸不足,消能不充分的问题,采用1∶50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进水渠导墙型式和消力池尺寸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进水渠内水流流态、流速分布、泄流能力及消力池消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直线+圆弧”的进水渠导墙型式,可有效改善进水渠内水流流态、流速分布,显著提高溢洪道泄流能力;增大消
摘要: 拱坝运行期受温度荷载影响较大,坝身交通井内部空腔较多,空腔壁受坝体内部温度场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其配筋计算是拱坝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以杨房沟水电站混凝土拱坝交通井为例,采用ANSYS有限元子模型法,在对拱坝整体建模分析获取坝段位移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交通井坝段细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交通井子模型温度场,并将结果作为体荷载施加到应力计算模型中,分析运行期温降与温升工况下,交通井各
摘要: 近年来,受到降水与蒸发量变化、引调水工程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多个方面影响,云南省程海湖流域出现生态水量缺乏、湖泊水位持续下降以及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开展了程海湖最低生态水位分析与预测研究。基于程海湖河口水文站1985~2021年实测水位数据,采用最低年平均水位法、天然水位资料法、湖泊形态数据法对程海湖历史水位演变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程海湖现阶段最低生态水位为1 495.
摘要: 为促进流域运维数字化与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智慧水利应用决策板块,以水量平衡及物质守恒原理为基础,依托基于水质、水量监测设备的流域智慧感知体系,快速获取全要素监测数据。围绕污染源占比和超标贡献率指标,研究流域控制断面污染负荷分析方法,并以广东省M河流域2022年5月降雨期间控制断面返劣为例,对M河下游出口断面水量平衡和污染物浓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期间,S市支流1、支流20、支流23
摘要: 为避免城市滨水界面的防洪水利设施影响滨水岸坡的生态环境,研究了城市滨水岸坡、城市防洪及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重庆市“两江四岸”指嘉陵江南、北岸与长江南、北岸,基于“两江四岸”现状和长江大保护要求,提出重庆市滨水岸坡生态修复设计的原则,并从护岸护坡和消落带两方面开展其生态修复策略的研究,以期为长江流域及其他流域的滨水岸坡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水岸坡; 生态修复; 护岸护坡; 消落
摘要: 为探明广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连续8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公报》为数据源,基于文献研究和集中趋势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阐明了广西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成效,结合国家及广西水土保持相关的政策,梳理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探析了水土保持管理与水土流失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2 a广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2018年为重要转折点;②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中,水土保持措施逐步向
摘要: 为了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竣工验收阶段独立评估工作情况进行探析,通过龙开口水电站移民安置竣工验收独立评估工作实践,从移民安置独立评估的工作流程以及移民安置独立评估竣工验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竣工验收阶段移民安置独立评估在移民安置规划目标实现,移民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风险识别以及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评价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科学选择抽样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