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发挥本质性作用奠定根基,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上获证自身的本质地位;马克思在深入社会历史总体以揭示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过程中,呈现了辩
摘 要: 当政治哲学面对国家问题时,概念的基础性、前提性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重要论题,国家概念的诠释依赖于不同的理解路径和阐释方式,由此形成了可溯源的理论谱系。历史地看,马克思对国家概念批判性阐释之时正是国家理论谱系发展变化的交叠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马克思着力从国家概念的历史的诠释类型出发,充分呈现它们在政治哲学中的结构性特征,发现了国家概念图式的历史演进。作为国家概念图式的理想类型,理想国家、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历程。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关于革命道路选择的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南方谈话”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关于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意识活动,思想解放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其中,实践困境是思想解放的外
摘 要: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式的揭示,为纯粹意识/绝对存在的显现提供了新的意向基础。现象学就此进入超越论阶段。意向流形结构(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既是超越论现象学的意向基础,也是现象学对
摘 要: 现代家庭以亲密关系为基础并与公共领域相对分离。其法规范地位在近代早期并未确立,因为启蒙和自然法传统主要只破坏了旧家庭结构及父权制。费希特提出了非契约论的反干涉家庭法以维护亲密关系,康德则给出了一种契约论式的家哲学以维护身体-财产结合。综合二者的思路,黑格尔认为家庭法是一种包含契约论要素的商谈性规范,其重要特征是拥有一种“居间特性”,并且将家庭作为国家的“第一重根”。在黑格尔家哲学中包含
摘 要: 作为当前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通用型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持续震荡。以事件哲学的宏观谱系对这一新生的科技产物进行冷思考,在肯定其诞生作为事件的断裂性的同时,更需将生成、动变的事件之力引入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思考之中。ChatGPT的出现本身成为事件哲学供以审视的对象,其引发的外在动变与内在机制的更迭,无疑昭示了事件的断裂性以及革命性。而在文学事件的场域中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