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CBST2026)即将于2026年4月9—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一场引领饮料行业创新升级的年度盛会正等待您的加入,参展参观共赴深圳。 行业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时 数据显示,2025年1-8月,饮料行业新建/投产项目近百项,增设生产线百余条,投放新品300余个,累计投资额超百亿元,年产值逼近千亿规模。一系列数据表明,饮料品牌正不断以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满足消费者多
在食品生产行业,减少浪费对于提升经济效益和保障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生产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要求,既要大幅减少浪费 (包括避免不必要的产品处置),又要满足产品重量准确性方面的严格监管要求。通过检重技术的现代化创新,生产商能够在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个生产阶段减少浪费。 从原材料到成品 原材料一旦进入生产线,减少浪费的工作便开始了。自动检重秤对于防止产品灌装不足或过量灌装(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浪费)至关
当前,在绿色环保与数字化浪潮的共同推动下,包装行业正经历着持续变革:智能自动化生产成为企业提升效率与精准度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降解、可循环包装材料需求激增;个性化定制包装满足消费者多元审美与情感需求;包装与物流的深度融合,也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包装设计以降低物流成本…… 在这样的行业变革背景下,swop包装世界(上海)博览会(以下简称“swop2025”)应势而动,肩负起引领
摘要:本文从生产、运输、市场流通等全链条视角出发,分析当前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全流程监管、完善法规体系、提升消费者参与度等对策,旨在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面对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对“三小”食品进行抽检是确保其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三小”食品抽检面临的问题,包括部分产品分类不明确、抽样方法局限性、样本代表性不足以及检验标准难以有效执行等问题,提出强化“三小”食品生产者示范引领作用、制订合理抽检方案、优化抽样流程、建立统一抽检与判定标准、促进人工智能检测技术运用、强化风险评估等抽检优化策略,为“三小”食品抽检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三小”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订餐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全新挑战。传统监管模式在信息实时获取、风险精准识别与跨主体协同治理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构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融合风险治理理论、智慧监管理论与食品安全监管理论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成为应对行业风险的关键路径。该体系依托“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三级联动、四层架构”的总体设计,通过整合五大核心功能模块与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形成覆盖网络订餐全链条的智能监管闭环。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协同监管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推动多元主体实现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监管效能与科学决策水平,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摘要: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诸多难点,包括监管体系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资源配置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以及技术手段落后等,与制度设计有一定缺陷、法规执行力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地域差异造成监管环境复杂等有关。为有效解决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本文提出健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加强资源投入、提升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模式、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建议,推动形成系统、精准的监管格局。
摘要:本文从食品保鲜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食品保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技术应用不合理、存储环境管控不足、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等,并提出科学选择保鲜技术、完善存储环境监测体系、强化人员培训机制等策略,旨在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食品保鲜管理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智能化与适用化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员能力培训以及健全制度保障与监管协同机制等实践路径,旨在为构建更高效、精准、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全球对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儿童食品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聚焦的课题。本文对当前儿童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包括食品污染与添加剂滥用、食品配方不合理、虚假宣传与标签误导等,并针对性地提出监管对策,涵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食品追溯体系、优化协同监管机制、增强公众意识教育等方面,旨在为推动儿童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摘要:饮用水安全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水质检测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为例,剖析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存在的检测技术水平有限、采样过程缺乏规范性、检测设备老化落后以及检测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如引进先进检测技术、规范采样流程、更新检测设备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旨在全面提升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水平,切实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
摘要:本文从食品添加剂滥用的现实危害出发,分析其成因涉及企业逐利行为、监管效能不足及消费者认知偏差等多方面,并针对性提出强化企业责任、完善监管体系、提升公众认知等管控策略,旨在保证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食品安全监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简要分析当前区域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提出区域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模式的构建措施,如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并提出智慧化监管关键技术路径及实施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实现从传统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性监管的根本转变。
摘要:食品包装用油墨迁移问题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本文围绕油墨迁移风险物质识别、路径解析及多维评估模型构建,系统分析了材料界面作用与环境因素对迁移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源头管控、过程控制到全链条监管的防控技术体系,包括环保油墨研发、印刷工艺优化及全链条监管机制。本文为油墨迁移风险评估与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对提升食品包装安全保障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梳理了食品烹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问题,深入分析了烹饪人员操作、食材管理、设备使用及环境条件等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从业人员卫生规范、完善食材检验与储存流程、优化设备维护管理及科学规划烹饪环境等防控措施,以期为降低烹饪污染风险、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铅、汞、镉等为代表的重金属,因毒性大、难降解且具有生物积累性等特点,危害极大。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断累积,会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可能引发癌症等重大疾病。本文以食品重金属污染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及其检测技术的应用要点,旨在为有效防控食品重金属污染提供助力,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食品重金属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选型偏差、样本管理缺陷、设备维护漏洞等核心问题,并提出优化检测技术适配方案、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强化检测人员能力建设等举措,旨在为提升检测数据准确性提供解决方案,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针对木瓜酸奶风味不稳定问题展开研究,详细阐述风味不稳定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深入剖析原料特性、加工工艺参数、包装材料性能与储存条件等关键影响因素,并从优化原料选择与处理、优化加工工艺、改善包装与储存条件等方面提出系统性改进措施,旨在为提升木瓜酸奶风味稳定性、保障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从样品、仪器设备、检测人员及检测环境等方面,分析食品重金属检测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提出规范样品采集与保存流程、强化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严格控制实验室检测环境等控制措施,旨在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摘要:食用植物油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与营养摄入。本文分析食用植物油在储存过程中面临的氧化酸败、微生物污染、营养成分流失及其他潜在风险,从储存条件、容器选择、监管机制等维度探讨问题成因,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储存环境、科学选择容器材料、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等解决对策,以期为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储存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本文聚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领域的数据偏差问题,剖析其在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等环节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揭示数据偏差对食品安全监管决策、风险预警及公众健康的不良影响,从技术改进、制度完善、人员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系统性应对措施,旨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消费结构的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标准要求不断提升。本文深入分析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食品加工环节质量控制的策略,为食品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强化富硒食品质量管控的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富硒食品质量管控存在的标准更新滞后、监管难度大、企业质量管控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困境,并针对性提出动态更新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提升企业管控意识与能力等路径,以期有效提升富硒食品质量管控水平。
摘要:内部审核作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环节,对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立足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特点,深入剖析内部审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从审核前的准备、审核中的执行、审核后的跟踪等方面提出内部审核优化策略,旨在为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提升内部审核实效和保障食品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为建立饮料中乙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2,4-二硝基苯胖为衍生剂,在 50qC 恒温干燥箱中衍生 40min ,正己烷萃取,以乙腈和水(乙腈与水的体积比为 70:30 )为流动相,在 363nm 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乙醛在质量浓度为 0~2mg?L-1 时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1,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 0.49% ( n=6 ),加标回收率为 88%~98% ,检出限为 0.02mg.L-1 ,定量限为 0.06mg?L-1 。该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饮料中乙醛含量的检测。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食用油中4种常见抗氧化剂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乙晴饱和的正己烷溶液溶解,并用含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正己烷饱和的乙腈溶液进行提取,经 C18 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HPLC结合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抗氧化剂在质量浓度为 5~200mg?L-1 时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 0.1~3.0mg.kg-1 定量限为 0.3~9.0mg?kg-1 ,回收率为 84.4%~102.0% ,相对标准偏差为 3.1%~4.0% 。该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食用油中4种常见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测2024年天水市1569份蔬菜样品中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了农药残留的季节性、蔬菜种类差异及与气温的相关性。研究采用酶抑制法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全年农药残留总体水平较低,年均合格率为 97.99% 。不同月份中,1—3月合格率较低 (95.58%~96.20% ),8月合格率最高( 99.13% )。月份合格率与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 )。在蔬菜种类中,根茎类的合格率最高( 98.88% ),而叶菜类的合格率最低( 97.04% )。
摘要:小龙虾因其生活环境和习性等,容易造成重金属在体内富集。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了当地 50份小龙虾中铬(Cr)、镉(Cd)、铅(Pb)及砷(As)元素的含量,同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小龙虾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目标危险系数法对小龙虾重金属膳食摄入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龙虾单项污染指数的大小表现为 Cr>Cd>As>Pb ;Cd、 Cr 、Pb和As的单一重金属膳食摄入风险均未超过规定的参考剂量,Cr和As 的摄入风险相对较高。经评估,通过小龙虾摄入重金属对健康风险的影响较小,属于可接受水平。
摘要: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食品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31658.17—2021),构建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并开展系统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各目标药物质量浓度为 0~40ngmL-1 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 69.9%~ 106.6%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5% ,定量限达到 10μg?kg-1 的技术要求。这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有效应用于日常检测动物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情况。
摘要:本文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软糖基质中胆碱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目标物质质量浓度在 0.200~5.000μgmL-1 时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7 ,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在 0.06%~0.33% ,加标回收率在 92.73%~ 103.10% ,溶液在 12h 内稳定。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能满足软糖基质中低含量胆碱的测定要求。
摘要:目的:了解赣州城区市售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居民食用蔬菜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2024年在赣州城区选择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采集21种蔬菜样品126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测定蔬菜样本中的铅(Pb)、镉(Cd)、汞(Hg)、砷(As)和铬(Cr)元素含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和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目标危害商数法(Target HazardQuotient,THQ)评估不同年龄人群摄入蔬菜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蔬菜中Pb、Cd、Hg、As和Cr平均含量均未超标,检出率高,重金属污染等级均为优良状态。目标危害商数值显示Cr风险最高,Hg最低;豆类蔬菜风险最高,芸臺类最低;儿童健康风险最高,但各年龄组综合目标危害商数值均小于1。结论:2023—2024年赣州城区市售蔬菜中Pb、Cd、 Hg 、As和Cr的含量未超出安全标准,食用蔬菜摄入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相对较小。
摘要: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方法。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GB5009.34-2022) 中离子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常见的泡菜、辣椒面、粉条为原料,通过二氧化硫测定仪蒸馏,经以 18mmol-1 氢氧化钾溶液为淋洗液的离子色谱仪测定。结果:硫酸根质量浓度在 1.0~40.0μg?mL-1 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 0.9999 。加标回收率为 90.3%~ 109.5% ,相对标准偏差为 1.82%~3.55%? ,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回收率高,能够满足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要求。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的检测方法,用于畜禽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析。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食品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31658.17-2021 )为基础,通过优化前处理过程( 0.5% 甲酸乙腈溶液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从线性范围、添加回收率、精密度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在鸡肉和猪肉基质中线性范围为 2~500ng?mL-1(R2> 0.99),定量限可达 10μg?kg-1 ,添加回收率为 73.6%~99.4%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5% ,可满足检测要求。
摘要:散打作为一项高强度、高对抗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均有较高要求。科学的营养摄入是保障运动员训练效果、竞技状态和恢复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分析其能量代谢规律,探讨三大营养素的需求及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散打运动员的营养优化策略,包括赛前、赛中和赛后的营养补充方案及体重管理期间的营养调整,以期为散打运动员的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围绕清蒸、红烧、爆炒、炖煮、白灼等典型中餐烹饪技巧展开分析,探讨其通过火候控制、食材适配、调料协同等方式对食品色泽、香气、滋味、口感及外观的优化作用。研究认为,中餐烹饪技巧在保留食材本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物理与化学反应的协同调控,有效提升食品的综合感官体验。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发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营养膳食与食品安全是影响老年健康的关键因素,亟待引起重视。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营养膳食推广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剖析社区老年群体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需求,论证食品安全教育对老年健康的重要性,从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创新、多方联动教育机制的构建以及效果评估与反馈等方面提出具体实践策略,以期提升老年人食品安全意识,改善其营养膳食状况,促进社区老年群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要:薄荷作为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类植物,富含多酚等活性成分。本实验以多酚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优化薄荷多酚液态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以植物乳植杆菌和巴氏醋酸菌体积比为3:2 为发酵菌种,在薄荷多酚液态发酵最佳工艺条件接种量 2.3% 、发酵温度 31°C 、发酵时间 24h 、转速200r?min-1 的情况下,薄荷多酚得率高达 10.35% 。液态发酵作为提高薄荷多酚含量的方法,可为薄荷多酚资源开发和应用开辟新途径。
摘要:采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旨在提高杏鲍菇的生物量。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碳源、氮源、无机盐等成分及其添加量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高发酵生物量。结果表明,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为麦麸添加量 40.92gT-1 、黄豆粉添加量 7.12g?L-1 、 MgSO4 添加量 1.55g?L-1 ,培养6d菌丝干质量和菌球密度分别为 2.47g 和 8.5×104 个 ,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 217.67% 和 347.37% 。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和果胶为双重载体的复合纳米体系,有效包埋并递送功能性活性物质白藜芦醇。通过一系列梯度质量浓度的果胶制备出不同的纳米载体,并探究其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包封率与负载率、光/热稳定性以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的释放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果胶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稳定性与包封效率。当玉米醇溶蛋白与果胶的质量比例为 100:35 时,白藜芦醇的包封率和负载率达到最大,分别为 83.89% 和 15.25% 。此外,复合纳米颗粒在光照和加热条件下对白藜芦醇具有优良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在模拟胃肠环境中实现缓慢、持续释放。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速冻工艺对粽子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评估复热后的食用安全性。方法:以传统糯米粽子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 -18C 常规冷冻)、B组( -30°C 速冻)、C组( -40°C 超低温速冻),测定速冻前后及复热后粽子的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参数,同时检测复热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淀粉颗粒微观结构变化,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淀粉糊化特性。结果:B组粽子复热后硬度、弹性、咀嚼性均优于A组和C组,且淀粉颗粒破损率明显低于A组。微生物检测显示,3组样品复热后菌落总数均低于 500CFU?g-1 ,大肠菌群低于 10MPN/100g ,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30°C 速冻工艺可有效保持粽子质构特性,复热后安全性达标,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工艺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其农药残留问题对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拉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拉萨市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提升办法,以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摘要:本文梳理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曲霉毒素、米酵菌酸等典型食品毒素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并针对检测流程中样品前处理、仪器参数优化、流动相管理及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提出质量控制策略,旨在为提升食品毒素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升级,网络订餐、预制菜、直播带货等食品新业态快速崛起。这些新业态在丰富消费选择的同时,也因其监管对象复杂、环节动态多变、技术依赖性强等特点,对传统监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监管体系存在主体协同不足、技术手段滞后、标准规范缺失等突出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监管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等创新路径,同时结合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社会满意度等维度评估监管成效,为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供实践参考,全面提升现代化监管能力。
摘要:本文聚焦成都郫都区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如郫县豆瓣、川菜产业),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驱动食品检测技术为切入点,探究其赋能食品产业经济转型的路径与机制。针对该区域存在的检测主体单一、标准滞后、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以“AI+检测”为核心,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院校协同”的多元供给体系和覆盖“生产—加工一流通”的智能检测质控系统,同时利用创新技术驱动型服务模式,实现检测技术从监管向品牌增值延伸,助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升级。通过建立“多元协同、技术驱动、服务延展”三维联动机制,为产教融合提供技术对接方案,促进区域食品产业向高附加值智能经济转型。
摘要:大米碾米过程中碎米率偏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本文分析碾米工艺及碎米产生机理,探讨碎米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包括稻谷本身品质、加工设备与参数、加工工艺与操作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稻谷预处理、改进设备与工艺参数、加强操作管理等对策,以期为提升大米品质、改进企业碾米工艺技术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聚焦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乳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简要概括其在致病菌、腐败菌、发酵菌等不同菌群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提出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及多技术联用等促进PCR技术在乳制品细菌检测中应用的建议,以期为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大肠杆菌O157:H7作为高危食源性致病菌,其快速检测对食源性疾病防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分析了免疫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的灵敏度和成本差异,力求能为不同检测需求提供方法选择依据。
摘要:百香果作为热带亚热带特色经济作物,其加工副产物——百香果皮质量占比超过鲜果总质量的50% ,因利用价值低被废弃,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百香果皮含有丰富的功能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类黄酮、果胶、膳食纤维、类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降血糖、抑菌、抗炎等生物活性。本文对百香果皮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开发应用情况展开综述,从基础理论深化与产业应用创新双重视角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百香果皮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
摘要:抗菌肽凭借其广谱抗菌特性和低耐药性,已成为新型食品防腐保鲜剂,但其存在的稳定性差、细胞毒性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抗菌肽的分子设计和改造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氨基酸替换、模板设计、杂合肽设计和纳米技术改良等。在食品加工、储运中,抗菌肽可作为新型食品抗菌包装材料或直接使用来延缓食品腐败变质。本文对抗菌肽的改造策略及其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肽类食品防腐保鲜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摘要: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水平与健康饮食行为实施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对合理膳食结构认知不足,直接影响其健康饮食行为执行效果,其中仅 34.0% 的大学生能按时就餐, 52.0% 的大学生饮食规律;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与健康饮食行为存在显著关联性,与按时就餐、饮食规律、蔬果摄入及营养搭配等良好行为呈正相关,与健康问题发生、情绪性进食等问题行为呈负相关。为提升大学生营养素养和培养其健康饮食行为,建议高校构建系统性的营养知识教育体系,增加经济实惠的健康食品供应,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摘要:本文简要概括液质联用技术的原理、特点,综述其在水果、蔬菜、谷物、肉类及乳制品等各类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现状,简要剖析该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旨在为促进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饮食安全、规范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剖析当前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不足、标准执行与监管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国际接轨程度有待提高等,并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标准制定与更新机制、打通标准执行与监管“最后一公里”、推动国际协同等对策,以期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导致食品农药残留检测精度问题的主要成因,涉及仪器设备状态、样品处理流程、检测方法适用性、人员操作规范等关键环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旨在为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梳理了当前主流食品含糖量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适用场景,并基于行业实践总结检测技术应用中面临的精准度不足、成本效益失衡及人才短缺等核心挑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来提升检测效能,为食品行业糖分的准确检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出现的食品重金属超标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食品重金属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聚焦食品重金属检测技术,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要点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以科学、高效的重金属检测技术为公众健康的有效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化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基于肉制品中多源性成分来源复杂和风险较高的实际情况,介绍分子生物学、质谱分析及免疫学检测技术等精准识别方法,阐述检测流程标准化对结果准确性的保障作用,并结合实例介绍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差异、检出率与一致性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