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创新扩散理论出发,分析了“Cultech”的扩散机制。研究发现,在“Cultech”的扩散机制中,社会系统是所有其他要素产生作用的宏观背景,采用者作为机制作用产生的起点共同推动了创新产品和传播渠道的形成。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关系与地位逐步得到了符合现实情况的阐释,由此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反哺。此外,“Cultech”的扩散机制在文化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包括
【摘要】甲骨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时代意义、核心原则、关键路径三个方面分析甲骨文的国际传播,认为其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甲骨文的传播,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甲骨文;国际传播;文化符号;跨文
【摘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自从19世纪末被发现之后,就开启了研究中华上古文明的新篇章。今天我们传播的甲骨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得到更广泛弘扬的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并在世界文明的互鉴中讲好甲骨文故事,就构成了甲骨文传播的现实路径和终极目标。就此而言,“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专题的推出,表面上是一场中原本土文化的传播和文旅打造,实质上则是在更深的层面思考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甲骨文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河南日报》持续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以其创新的传播模式和科技+文化的策略,成功地将甲骨文文化带入大众视野,激发了公众对古代文明的兴趣与探索欲。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解析《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在提升甲骨文文化传播力方面的策略,探讨其如何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实现甲骨文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
【摘要】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预示着Sora与新闻业的必然联结,其功利取向则带来Sora媒体应用的技术—道德冲突,造成智能化媒体实践主客体关系的紧张性。Sora媒体应用道德共识的履约难题,在于智能化媒体实践的自主性、执业共同体的透明性以及实践主体的契约精神受到冲击。强化智能化媒体实践主体间的契约意识,应将Sora程序作为实践主体协作者而非工具,克服技术—道德的履约难题。 【关键词】Sora程序;媒体
【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战略不断变化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传统的“独立自主和平”的稳定型策略,逐步转变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型策略。“作为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为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理念实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转变,并使其成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良好舆论氛围的核心导向。 【关键词】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
【摘要】将突发事件在传统网络时代与短视频时代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行对比,发现短视频时代的舆情在各个演化阶段均具备异于前者的显著特征,尤其在引发层面呈现出信息发布主体多元、信息接收主体情绪变化剧烈、舆情在碎片化信息和沉浸式视角中快速引爆并波动延续等特点,并依此提出了治理难点和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通过案例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媒体、政府及有关组织需注重自身形象常态化建设,舆情发生时应调动线上线下力量联动研判事
【摘要】作为人类实践的重要标识,“时间”的存在价值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持,甚至走向“媒介化”境地。在短视频日渐流行的当代社会,“时间话语”经由媒介的形塑力正在被重构,具体表现为:短视频不仅同步性演绎了受众的“日常生活”,而且重新解构了“历史时间”的脉络层次,还无形中消解了“仪式时间”的神圣感。短视频对时间话语的重塑解构了人们的时间感知体系,导致碎片感、沉迷感和怅然感的发生,从而异化了现代社会的时间观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互联网的伴生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特征的浓缩,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网民情感的外在展演,通过梳理中国网络流行语近20年的变迁,透视中国网络社会近20年的转型演变,耙梳中国网民近20年情感转场的路线图。基于中国近20年网络流行语400条样本,借助文本分析法,利用普拉切克的情感轮对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发展四大阶段及其特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情感社会学;情感转场
【摘要】随着数智传播时代与公民生活高度链接,个人位置信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治理价值日益凸显,但其保护和利用却面临充当监视资本主义新利器、公私权力的异化以及权属不清等新型风险。在保护逻辑上,应该以个人位置信息保护法律规范体系为核心逻辑;把个人位置信息纳入“个人信息权益”涵摄范围更有利于实现保护和利用;坚持法律文本中的原则性规定等举措,是做好数智媒体传播时代个人位置信息保护和利用的基础逻辑。 【关键词
【摘要】现有粉丝经济与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认同与消费的关系,而鲜有文献分析粉丝如何对偶像产生认同。从身份相关性理论切入,研究粉丝与偶像如何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结合为一体,辨明粉丝对偶像认同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和以往文献关注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信任、评价不同,聚焦于粉丝本身的身份及身份认同,填补在认知层面粉丝—偶像认同相关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身份关联;身份认同;粉丝经济 近年来,我国对于粉
【摘要】“大马新观”是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超越专门的马新观课程的局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包括西方传播学在内的一些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实践性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实践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和升华对马新观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采访,思考如何用马新观回应时代的挑战,而非仅从“从理论到理论”式地提供阐释。解决新闻院系实践教学未能做到普遍化
【摘要】焦裕禄精神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有其实践的、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以及诸多动力同频共振的生成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是焦裕禄精神生成的实践种子萌芽;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高潮的具体实践,是焦裕禄精神生成的实践培植;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践舞台,是焦裕禄精神生成的实践升华,这些因素构成焦裕禄精神生成的实践机制。焦裕禄精
【摘要】主场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泛开展主场外交活动,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方案,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对外话语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持续推进主场外交视阈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须在筑牢国际传播能力基础上创新优化、扩大影响,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建设的发展活力
【摘要】“细菌”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近代主要通过大众报刊的传播,逐渐被国人熟悉。在传入之际,时人结合旧有知识体系将细菌理解为一种“由气化生”的有毒的虫或微生物,渐渐称之为“疫虫”“瘟虫”等;随着重大疫情期间卫生知识的传播,民众逐渐接受了“菌”的存在;进而接纳并灵活运用“细菌”这一全新表述。现以近代《大公报》三次疫情报道为例,考察细菌概念的中国化传播,这是我国国民接受现代医学概念的典型过程,改变了
【摘要】近代报刊是近代文化事象的重要承载,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文艺述评等方式,对文化社会拟态环境进行复现,重塑历史语境中的艺术想象。聚焦1872—1949年间《申报》的上海舞台艺术史料,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其具有中西并重、雅俗共赏、通俗多样等特点,折射出文化博弈下的艺术繁荣。作为新闻史料的报刊,在构建“社会景观”与还原“历史想象”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申报》;舞台艺术史料;传播特点;
【摘要】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需放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宏观叙事的逻辑中去考察,围绕“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记忆”三个核心问题,可以将“Z世代”作为叙事主体,将黄河故事的数字化经典文本当作记忆内容,将青年网络文化消费规律当作如何记忆的准则。遵照“梳理—继承—发扬”的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介资源与优势,依照新媒体文化传播的规律展开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的行动。 【关键词】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逻辑;路径
【摘要】人类逐步迎来5G时代,大众开始关注5G能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革新改变,正在经历与新兴高端技术全力磨合的出版业同样陷入关于出版模式的思索,具备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属性的5G将如何重新构造出版模式?出版业和出版人应如何抓住这一先进技术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5G时代又将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新兴阅读体验?运用前沿技术提升内容品质,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推动出版领域向新阶段迈进,这将成为
【摘要】1948年到1956年的《人民日报》积极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民英雄形象。《人民日报》根据群众史观重新定位了英雄形象,从多元主体、精神品格两重维度建构了英雄形象的谱系,从宏观的社会变化和微观的个体调适展现了英雄形象的流变,巧妙地推动了英雄形象的联动传播、互动传播、共情传播,增加了传播者与受众的黏性。《人民日报》关于英雄形象的叙事表达和传播策略作为重要典范,廓清了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形象的
【摘要】自媒体遍地开花、新平台日趋丰富的传播新时代,传统媒体在内容建设、传播手段、生存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作为区域性的涉农纸媒,《燕赵农村报》创新思路,紧跟形势,通过丰富服务新手段、打造媒体新生态、拓展营收新渠道,破圈突围,寻找到一条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 【关键词】变革;平台;服务;生态;渠道 新媒体时代,报纸由于介质载体的限制,信息容量有限,文字加图片的表
【摘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大敦煌》以敦煌文明交流互鉴历史为线索,通过追寻、发掘敦煌的史实例证,再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传奇历史。《大敦煌》借由文化景观的示现与媒介记忆的形塑双重路径完成对文明交流互鉴观念的影像呈现,通过建构价值共通、命运共联的共生文化身份,为文明交流互鉴观念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现实可能。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历
【摘要】建设“全媒体”是媒体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媒体融合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必经之路。实现媒体转型“破圈”,需要破除思想禁锢圈,走出表达舒适圈,拓展融合朋友圈,拥抱创新技术圈。 【关键词】媒体转型;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
【摘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也为地方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地主流媒体“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为地方主流媒体推动融变转型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以此深思细悟总书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归纳出地方主流媒体应聚焦“新”“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深融变促转型的实践路径,进
【摘要】戏曲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应与时俱进,创新表现形式,开拓融合传播的新局面。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对传统戏曲的创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传统戏曲传播的意义入手,探讨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传播形态内容、进行破圈跨界、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体系等方式来实现戏曲的融合创新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戏曲;融合传播 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摘要】河南正以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南海外形象构建已逐渐成为影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河南海外形象现状的调研,针对河南海外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构建河南海外形象体系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树立良好海外形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河南;海外形象;问题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摘要】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方法,民族志在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期,芝加哥学派将其从人类学领域引入传播学领域。它挑战了实证主义范式,以建构主义立场发掘观察数据的意义。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后期,以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为代表的学者们倡导“物质性转向”,促使民族志把研究焦点从文化符号转移到技术的“物质性”方面。方法论的嬗变暗示了人们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