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掌握江苏湖泊鳙群体的遗传资源状况,利用COⅠ基因序列研究了6个湖泊(太湖、滆湖、长荡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分析的630 bp COⅠ基因片段中,碱基A+T含量(55.3%)高于C+G含量(44.7%)。223条COⅠ序列检测出14个变异位点,定义9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494~0.66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 9~0.0
摘 要:为评估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第5代(G5)的营养品质,以未选育中华绒螯蟹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了早熟和晚熟选育品系及对照组成蟹的可食率、常规生化组成、色泽及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1)无论雄体还是雌体,早熟和晚熟品系的终末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早熟品系性腺指数(GSI)最高,而晚熟品系肝胰腺指数(HSI)最高,但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
摘 要:为探究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选育系第4代(F4)与非选育系(CON)之间的差异,进行了9个半月的养殖生产对比试验,对两个品系的生长性状、一般体成分以及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系F4组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等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非选育系(CON组)(P<0.05),具有更好的生长和形体指标参数,其中F4组终末平均体质量比
摘 要:为研究低氧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鳃组织的应激响应机制,进行了溶解氧水平分别为8、5、2 mg/L的低氧胁迫试验(其中8 mg/L组为对照组,其余2组为低氧组),分析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其鳃组织中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降低,绿鳍马面鲀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呈
摘 要: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传染病。为克隆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VP2基因和VP3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PNV VP2基因和VP3基因,通过多基因
摘 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蝉花菌质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体色、肉质和肠道代谢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为(16.50±1.10)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试验组分别添加1%、3%和5%的蝉花菌质(IC1、IC3、IC5组),对照组不添加蝉花菌质(IC0组),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试验组幼鱼的体质量增长
摘 要: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92.13±7.91)g的赤点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1.0%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赤点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饲
摘 要:为丰富山泉流水养殖鱼类的营养学资料,对山泉流水养殖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肌肉和鱼鳞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光倒刺鲃肌肉和鱼鳞中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71.53%、12.30%,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1.17%、11.83%,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1.05%、77.59%,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1.67%、1.68%。肌肉
摘 要: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玫瑰鱼比脂鲤生长、摄食及养殖水体的影响,将体质量为(0.63±0.17)g、体长为(29.41±2.23)mm的玫瑰鱼比脂鲤放于水族缸中,分别设置1 500、2 250、3 000、3 750、4 500、5 250、6 000尾/m3 7个养殖密度(D1~D7组),观测其生长及水质指标,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D6组和D7组玫瑰鱼比脂鲤的存活率分别在第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武汉召开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长江十年禁渔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推动加快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快修复长江水域生态。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十年禁渔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沿江各地、各部门系统实施保护修复措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相比于2018年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推进渔业现代化部署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渔业现代化推进路径和有效举措,提升渔业产业发展和行业治理水平,推动渔区乡村全面振兴。 会议强调,渔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实现渔业强起来、渔区美起来、渔民富起来。 会议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
2024年11月6日—7日,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以科技创新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突出学科综合性、问题针对性、前沿引领性和产业紧密性,旨在为推进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搭建综合性水产学术交流平台。 开幕式上,公布了2024渔业重大科技问题难题12个、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15项、2024年度中国水产学会科技论文评价结果、202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杨君兴团队和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研发的杂交鲤鲃“滇优1号”,日前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审定,成为云南省首个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水产新品种。 “鲤科中的鲤亚科和鲃亚科,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且染色体数目不同,遗传物质和生殖机制存在一定差异,这增加了二者杂交繁育后代的难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爱介绍,团队以华南鲤为母本、滇池金线鲃“鲃
近日,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与饲料岗位科学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波研究员团队在辣木叶发酵工艺及发酵辣木叶对小龙虾生长、抗氧化影响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辣木叶已被证明能够为人类提供营养,但辣木叶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单宁等),被动物过多食用会降低消化率,影响其健康生长,因此被限制在水产动物中应用。目前通过生物发酵技术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被证明是高效且安全的一种方式。
花鲈(俗称海鲈),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其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抗风浪能力出众,既适宜陆基池塘,又适合于深海网箱养殖,是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的优选品种。据统计,2023年花鲈产量24.69万t,位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产量前三。 广东省作为全国花鲈养殖第一大省,仅珠海市斗门区花鲈年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保障全国水产食品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但近年来花鲈养殖产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2024年11月2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邀请相关专家在浙江宁海试验基地对菲律宾蛤仔高产、优质选育核心群体和家系构建情况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学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单品种养殖产量最高的贝类,年产量300多万t,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依托2023年和2024年收集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6个地理群体的菲律
日前,全国首例跨国海藻碳汇在漳州完成开发。项目成果在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上发布,核算碳汇在福建碳市场试点交易。首批碳汇产品由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购买,用于洱海论坛会议碳中和。 据悉,该项目以漳州绿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与印尼海藻公司签订海藻碳汇合作开发协议,将878 t印度尼西亚江蓠养殖碳汇开发至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并上线销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跨国非政府组织签
近日,由珠江所华南地区淡水鱼疫病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控创新团队任燕副研究员等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广谱免疫保护作用的维氏气单胞菌外膜孔蛋白及应用”获得授权,专利号:ZL 2024103547396。 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是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污水、饮用水等水生环境中,能够引发人类外伤感染及食物中毒。团队对该病的流行
青藏高原也能产“海鲜”。近日,记者在青海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尾尾罗氏沼虾在温室大棚内自由游弋。“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试验,成功养殖了近20万尾罗氏沼虾,填补了青海省沼虾养殖市场的空白。”该公司产业园负责人马彦鹏说。 罗氏沼虾以肥美的体态和鲜美的肉质闻名,被誉为“淡水虾王”。不过,青海人民群众要想在家门口品尝到这种海鲜并非易事。对此,2023年8月,马彦鹏踏上了罗氏沼虾的试养之路。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