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精是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全世界有黄精60多种,中国主要产地有31种。由于黄精属植物表观形态相似,遗传学鉴定又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黄精属植物分类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黄精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幅度大,从形态学、细胞分类学、化学成分、分子系统学五个方面分别总结了最新的黄精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就其最新的分类结果进行分析。目前的黄精属植物分类研究可为黄精属植物中间划分、药用植物保护与资源利用
摘要 夏季持续的高温引发牛的热应激是夏季肉牛养殖产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综述了热应激对肉牛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预防措施,不良影响包括生产性能下降、生理行为改变、血液生化指标改变、抗氧化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预防措施包括物理降温、优化管理措施、选育耐热品种等来缓解和预防肉牛热应激,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来减轻热应激可提高肉牛养殖的生产水平,促进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热应激;肉牛
摘要 基于流式细胞仪对植物染色体倍性鉴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2批次对60份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进行鉴定分析,以期得到种质资源准确的染色体倍性信息,为茶树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共鉴定出茶树二倍体53份,三倍体6份,单倍体1份,未检测到四倍体。而检测到的单倍体茶树180(龙脊古树2号)在后续的茶树染色体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提供原始材料,为茶树的多倍体育种和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要 研究镇江地区5个不同品种粳稻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穗粒数相关基因序列对产量的影响。对镇稻11、宁粳3、宁粳6、武运粳24和武运粳23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23在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上表现优异,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参试品种株高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关键基因DEP1、Ghd7、Gn1a、OsGA20ox1和N
摘要 以科尔沁红皮菊芋为试材,于2022—2023年测定不同断根半径(20、30、40、50 cm和不切割)条件下菊芋块茎产量、光合特性和SPAD值,探讨断根对菊芋块茎生产性能、光合特性及其SPAD值的影响,为菊芋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菊芋断根后显著提高了块茎产量,其中断根20 cm的产量最高。断根后菊芋光合特性和SPAD值随着断根半径的减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随断根半径的降低
摘要 为充分利用非耕地设施的光热资源,实现沙葱周年生产,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以栽培地附近自产的腐熟秸秆、羊粪和沙子为基质主要组分,设置10种不同基质配方,测定不同配比基质的理化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产量影响因子进行评价,筛选沙葱非耕地栽培最适宜的基质。结果表明,当沙子∶羊粪∶秸秆∶秸秆生物炭∶草炭∶蛭石为5∶1∶1∶1∶1∶1时,沙葱基质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持水孔隙均最高,土壤盐分最低,
摘要 以霍山小黄姜、水口生姜、马厂黄姜、洪里生姜、临泉狮子头、临泉小黄姜、岳西小黄姜、舒城小黄姜、广西红芽姜、金寨小黄姜、铜陵白姜等16份地方生姜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品质与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岳西小黄姜的姜辣素总和最高(22 548.290 μg/g),最低为临泉小黄姜(13 694.800 μg/g);粗纤维含量最高为西林火姜(46.707 mg/g),最低为玉林园肉生姜(3.437 mg/g
摘要 以国内主栽的黄花菜品种马莲、沙苑、大乌嘴等11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以11个不同品种的黄花菜生物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为评价对象,对其所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宁夏干旱区土壤及气候条件下,黄花菜品种高山1号、台东6号、四月白、大乌嘴、四月花、沙苑生物量积累较多,植株长势好,对当地气
摘要 为了提高石榴除萌效率,促进石榴省力化栽培,采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和脱落酸处理抗寒砧木“千层花”和“豫大籽”石榴主干基部(以清水处理为对照),通过调查萌蘖数量及其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处理对石榴萌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0 mg/L乙烯利处理“千层花”石榴主干基部对萌蘖抑制效果最好,不仅有效推迟了其萌蘖芽发生时间,处理后27 d时,平均萌蘖芽数量和萌蘖芽长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100%和100%,且萌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处理的刻芽具体措施对冬枣成枝率及枝叶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找出较适宜冬枣刻芽的具体实施参数。[方法]以设施冬枣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部位刻芽(中心干和主枝第1、2、3枣股),不同刻口长度刻芽[中心干进行径围为1/3、1/2、1(环割)],不同时间刻芽(萌芽前5、10、15 d)等具体措施对冬枣萌芽率、成枝率、新枝长、新枝径粗、叶片数、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
摘要 消落带水位周期性调节和人类活动导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频繁,及时准确获取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过程,可以为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技术支持。以江西省景德镇玉田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无人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随机森林、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方法对消落带植物进行物种分类,以实现为库区消落带植物物种遥感精细分类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利用随机森林方法识别库区消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草品种、不同季节下果园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在春季和夏季高温期,生草栽培下0~40 cm土壤中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土壤含水量较高,生草栽培下0~2
摘要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
摘要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分析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向裸地的转换,预计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将继续扩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区域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与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研究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分析有一定影响,在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城镇化中“三生”空间不同发展水平及驱动机制,为浙江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三生”空间内涵和实际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城市群“三生”功能进行定量识别评价与驱动机制研究。[结果]2003—2022年浙江省城市群“三生”空间的评价值逐年增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整体上都是逐年升高。总体上看,生产空间增长最快,生活空间增长最慢。2003—2022
摘要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趋势最大(0.016 2/a);三江平原全年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三江平原2000、2005、201
摘要 采用以样线法与样地法为主的多种调查方法,对西双版纳勐仑部分地区的蝶类的物种多样性及蜜源和寄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样地内共采集到蝴蝶标本106号,隶属于9科48属52种,主要是蛱蝶科、粉蝶科、凤蝶科、灰蝶科、眼蝶科等,以蛱蝶科最为丰富,个体数量以粉蝶科最多;蜜源植物44种,茜草科的龙船花(Lxora chinensis)、菊科的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豆科的金凤花(C
摘要 采用株芽魔芋(A.mueller)、甜魔芋(A.paeoniifolius‘Yellow’)、滇魔芋(A.yunnesis)、勐海魔芋(A.kachinensis)、攸乐魔芋(A.yuleonsis)、梳毛魔芋(A.sinensis)、西盟(A.krausei)、A.asterostigmatus、白魔芋(A.albus)、花魔芋(A.konjac)、杂交魔芋等24个魔芋属植物作为鉴别的种内
摘要 从河北卢龙甘薯种植区发生茎线虫较重的田块选取未发生茎线虫的甘薯,从其根部采集土壤样品,以甘薯茎线虫为靶标进行活性菌株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3对甘薯茎线虫具有高达82.5%的触杀能力,具有快速繁殖和强大的定殖能力(151%)。经过10代培养后,该菌株对甘薯茎线虫的触杀效果仍保持在82.2%。此外,该菌株还具备解磷、解钾和固氮的功能,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或难溶磷、钾元素转化
摘要 研究云南松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云南松不同家系间在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上差异显著,综合选择出优秀家系16 个和良好家系29个,优秀家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通直度和木纹理扭转度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2.63%、26.74%、65.83%、9.44%和57.88%,良好家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通直度和木纹理扭转度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32%、20.47%、51.85%、10.10%和31.6
摘要 [目的]探究2种造林地马大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iformis)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方法]以滨海沙地和丘陵山地7年生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收获法分析乔木层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高径比分别比滨海沙地提高了53.81%、97.76%、67.83%、22.30%
摘要 基于目前居民接触较多的环境空间——社区公园并未合理有效地促进公众健康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益康花园内涵要素的解读及环境影响人群健康作用机制的梳理,提出融入益康花园理念的社区公园空间营造策略,即建立满足健康资源可及的空间单元,实现全面健康的功能单元以及满足社会共振的成长单元3种复合型空间实体,并补充其框架内容。以贵阳市黔山秀水园景观设计作为实证案例,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交互设计助益人体健康,从益康
摘要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探索出3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古色人文构筑精神家园,绿色山水绘就发展底色,金色农业深耕文明沃土。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发
摘要 为促进民宿行业市场稳定持续发展,提出了乡村民宿联合体发展模式,并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其内外部环境,识别出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民宿的联合体发展,提出“统一管理+灵活运营、民宿联盟+积分分红、民宿托管+特色运营”创新性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民宿业主、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战略指导,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民宿联合体;SWOT
摘要 为更好地掌握满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的发生特征及危害程度,对满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用踏查法、样地调查法对满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草原病害共发现23种,为锈病6种、白粉病12种、叶斑病4种、煤污病1种;草原病害病情指数较高的有田旋花白粉病(13.20)、蒲公英叶斑病(12.50)、少花米口袋白粉病(12.50)和菊叶委陵菜锈病(12.00),平均发
摘要 [目的]探明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以及合适的减氮配施有机肥比例。[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法新构建了能定量表达小麦生长状态的植被生长指数(vegetation growth index,VGI),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不同农艺性状参数、产量性状参数的变化规律,对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基肥减15%~20%的氮肥配施5 250~6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调理剂对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盛农3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CK(不施土壤调理剂)、T1(硅钙钾镁沸石型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T2(牡蛎壳粉土壤调理剂1 200 kg/hm2)、T3(油茶籽粉土壤调理剂900 kg/hm2)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pH、电导率、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 为研究不同播期下功能肥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功能肥在不同播期下的最佳增产效应,筛选出最合适的播期和功能肥组合,以C两优919和川作6优17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播期分别为B1(5月16日)、B2(5月23日)、B3(5月30日),4种功能肥分别用T1、T2、T3、T4表示,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随着播期延迟缩短,不同功能肥对不同播期的C两优919
摘要 [目的]优化榛子-茖葱复合种植过程中不同生长期的施肥配方。[方法]在不同生长期按不同配比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并对土壤养分以及榛子和茖葱产量与品质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榛子-茖葱复合种植过程中水肥一体化灌溉最优配方如下:茖葱幼苗采收前和榛子开花前分别施氮(N)、磷(P2O5)、钾(K2O)、镁(MgSO4·7H2O)肥150、70、120、3 kg/hm2;榛子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摘要 [目的]基于不同三叶青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系统分析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表型和活性成分,以期通过表型和叶片数据快速筛选优质高产的三叶青品种(系)。[方法]以ZQ1、ZQ2、ZQ3、ZQ4、ZQ5、ZQ6、ZQ7、ZQ8为试验材料,分别测量三叶青突变体叶片数、叶片鲜重、块根产量、块根数量、圆球形数量、块根长>4 cm数量等农艺性状及三叶青突变体叶片和块根中总黄酮、总酚和DPP
摘要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野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GG5-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Neocosmospora rubicola。通过生长速率法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内生真菌GG5-1大米发酵提取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太白贝母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版)总灰分、醇浸出物含量检测方法检测不同加工技术太白贝母的总灰分、醇浸出物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技术太白贝母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加工技术太白贝母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结果]不同加工技术太白贝母总灰分、醇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不同,冷冻干燥技术中总灰分、醇浸出物
摘要 为探究冷浸渍对苹果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烟富 3 号苹果为原料,采用低温浸渍技术处理,对处理后的苹果汁的理化指标、有机酸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的苹果汁总酚含量提高11.96%,苹果汁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总糖基本没有改变,总酸减少12.73%;草酸、酒石酸、苹果酸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乙酸降低19.75%;富士苹果汁的典型芳香化合物正己醇和2-甲基-1-丁醇峰
摘要 [目的]采用通过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水产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80%乙腈提取,利用OasisPRiMEHLB固相萃取小柱对提取液进行富集净化,采用0.1%甲酸水-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运用串联质谱电喷雾正、负离子扫描模式,结合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分段扫描,并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0种兽药残留在10~200 ng/mL线性
摘要 为建立草莓果实品质评价体系,采取“观察品尝+评测打分”及检测果实部分品质的方式,开展果实硬度、畸形果率、果大小、果色泽均匀度、果肉软脆、果汁量、果香味淡浓、果酸甜度指标的测评及果实硬度、糖酸比指标的检测作业,对玉溪市14个主栽草莓品种果实品质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评价总分值与测评指标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草莓果实测评指标中看,硬性指标(畸形果率、果色泽均匀度、果实硬度、
摘要 以东部典型沿海县域——江苏省灌云县为例,采用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其乡村地域功能时空演变的分析,探究在多功能演变导向下的土地分区调控,并以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基础,对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策略。结果表明:灌云县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强化,农业功能高值、中值、低值区结构性演变较为稳定
摘要 为解决传统羊圈饲喂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及饲料浪费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PLC控制的带式饲喂输送系统。该系统将带式输送机作为核心结构,结合钢丝绳和皮带牵引等组件,实现羊圈内饲料的自动化传送与定量投放。研究内容包括系统结构、主要参数、关键部件选型和工作原理,并对系统进行了实际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饲喂系统显著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饲料浪费,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摘要 以大别山北麓霍山县冬季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别山北麓冬季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水的响应,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增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相对湿度在20 cm为最大,50 cm为最小,随降水增加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渐增加。0.1 mm降水对土壤相对湿度无影响,1.2 mm降水可影响到3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7.6 mm及以上降水可影响到5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在固态降水和有积雪的情况下,4
摘要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度从2010年的2.998 3下降至2022年的0.624 0,
摘要 基于2014—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六大行政地理区域入手,利用CRITIC权重法、莫兰指数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效益、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投入5个维度的综合权重及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中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东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
摘要 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广西木格白玉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分析木格白玉蔗产业发展总体现状并构建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研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现产业技术水平、标准制定与应用、产品品质等因素对产业化发展影响显著。从品种及栽培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围绕产业各组织与主体培育、产业与品控标准完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推动新阶段木格白玉蔗产业化发展
摘要 [目的]梳理农田碳汇研究现状及热点,为后续农田碳汇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NKI数据库中的487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合集中的682篇文献为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对农田碳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热点突变分析、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分析。[结果]农田碳汇中文发文较英文发文稍晚,目前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持续增加,表明该领域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乡村旅游业的振兴与发展。以在CNKI文献库检索到的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华北地区)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中文文献为综述对象,对其关键词的使用频率、核心作者和机构的贡献等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从而了解关键词的分布和权重以及在该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或机构。分析华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基
摘要 为开发测量直播电商情景中新农人媒介素养量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结合“三农”情境,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的基础上,选取技能、知识、情感3个维度共13个题项来衡量新农人群体的媒介素养,共收集375份有效问卷数据并分成2组,分别进行量表数据的信度、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分子分析,最终形成包含12个题项的新农人媒介素养量表,旨在明确衡量新农人群体媒介素养水平,对于实现“三农
摘要 践行绿色低碳农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领域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现有的低碳农业模式开展调研,分析了高山蔬菜种植模式、手机导航种地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智能水肥一体系统模式的低碳潜力。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储备不足、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低碳农业制度体
摘要 在乡村生态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农村社会工作的焦点,农村社会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目前面临着多重困境,其主要表现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环境制度供给不足、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有必要建立统一生态的农村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同时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并完善严密规范的农村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最后形成综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载体。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部署,不断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种养大户创办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司”“行业协会带动合作社”等模式。合作社的发展已遍布全国大多数农村。然而需清醒地认识到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各有不同,其核心是合作社各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及完善。须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
摘要 以黄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为例,根据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后采用OLS模型分析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发展趋势并不稳定,整体表现出“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标准差存在较大曲折性,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但最终都以标准
摘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通过倒逼要素替代、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改变“二元”等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但也有可能因为选择性转移弱化农业人力资本,从而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该研究以新疆为例,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摘要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传统小农户经营模式因其要素资源有限、嵌入分工体系难、拓展市场能力不足等原因,并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民合作社具有联合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对接等多种功能,有助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能人示范奠定巩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主体信任基础,联合创新充分发挥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多元主体优势,市场突破着
摘要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各地先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在快速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进程中,由于对传统农业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导致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构成要素也面临着被破坏和抛弃的风险。生产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再生产,强调对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场域的创新,致力于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强调人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机制,可以满足
摘要 基于2022年江西“十省百县千户”304份退捕渔民跟踪调研数据,检验就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了就业培训对退捕渔民年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情况、工作地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会显著影响退捕渔民参加培训,但是影响程度和方向有所不一;与未参加培训的退捕渔民相比,参加培训的渔民年非农收入相对较高,就业培训对渔民收入提升有明显作用,且提升效应在从事不同工作类型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常被当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深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草地保护学课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依托5个教学案例探索了其融合途径,以期为草地保护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优秀
摘要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生物医药类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微生物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分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微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适应当前教育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推动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微生物学;课程教学
摘要 随着“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休闲农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针对性地提出了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以适应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农文旅;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期,需要一支立志奉献农业、社会责任感重、工作使命感强、专业知识硬、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熟练的农业人才队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助推“三农”发展,保障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科高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需要以农业推广工作需求为前提,精炼教学内容,融合成果导向教育(OBE)与工作过程导向(WPO)教学理念,以期完成为农业推广工作
摘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人才需求大,对农林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探讨了“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建设背景下“工农”交叉属性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重设3个方面探索了农业机械学课程思
摘要 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解析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以强化育人实效为目的,深入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并对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了审视,进而从思创融会、专创融合、赛创融通、产创融聚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农科;双创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摘要 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在深入分析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差距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民教育模式和理念,结合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聚力引才、聚焦育才、聚能用才、聚势留才”,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民素质;多措并举;长效运行机制 中图分
摘要 围绕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其内涵、实施路径及成效。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要求,结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独立模块,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设计了“基地、导师、课堂”三维配套的“1+N”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和“三新技术”的融合,强化学生的
摘要 耕读教育是我国涉农高校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支撑,价值意蕴深厚,有助于涵养学生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目前,我国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耕读实践、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加强耕读教育的认知理解、育人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场所等内容建设。 关键词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